過動兒教養策略1-認識ADHD及醫療現況(轉貼自國語日報特殊教育)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患者智力與外觀與常人無異,不容易發現,常容易錯失治療時機及招致外界誤解。據估計,全臺約有五十萬以上的患者。
「過動兒教養策略」專欄希望提供家長教師對「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簡稱「ADHD」,俗稱「過動兒」,是一種受遺傳、腦傷、腦神經傳導介質失調,或社會環境因素所致的生理症狀。
單純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會有過動、衝動、不易專注等症狀,這些症狀程度不一的影響患者的學習、人際及社會適應。例如成績表現不好,常讓此症學童覺得不如人;衝動的情緒或行為,造成患者不容易交到朋友;弄不清楚社會情境,患者容易自我中心強、白目、無厘頭,讓人懷疑患者腦筋是不是有問題,或者根本就是故意的。此外,融不進團體的孤單感,則讓很多患者不是外顯攻擊,就是內壓成憂鬱、焦慮症狀。
種種的狀況,讓智力與外觀都正常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患者,常常很難讓一般大眾了解與接納,而有些患者在人際上的糾葛和困境,會因情緒行為問題而起。
家有過動兒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舉凡醫療或用藥的疑慮、孩子學校的適應、親子關係、孩子自我成長、不一致的教養困境、親師溝通、如何優勢開展、資源何處尋、兵役、交友、職業狀況、婚姻等,無一不是關注的問題,其中醫療或用藥的問題尤其困擾家長。如:
我已經帶孩子去過好幾家醫院了,但診斷不一,讓我既迷惑又擔心,我真想知道孩子究竟怎麼了,而我又要怎麼幫助他?
孩子吃不吃藥判若兩人。到底令人抓狂的孩子好,還是呆滯無眼神卻不搗蛋的孩子比較好?
醫師沒有解釋為什麼他診斷孩子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又為什麼要服藥。我覺得很害怕,因為我不知道接下來我該怎麼走。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成因是一種生理的發展性異常,患者藉由醫療藥物的診治,並配合適切的行為指導,以及親職教育,均可獲得顯著改善。但是以目前臺灣醫療現況,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就診率不及兩成,令人惋惜。
探究患者就診率低的原因,包括:
一、據估計,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發生率,每一百個人當中就有三到七個,全臺約有五十萬以上的患者,卻只有一百多個兒童心智科或精神科專科醫師門診,醫療資源嚴重不足。
二、醫療不足,使得有些醫師看診時無法兼顧質與量,以致家長須帶著最不耐等待的孩子做漫長的候診,但門診結果卻不一定能讓家長釋懷、解惑。醫師、家長與孩子皆身心俱疲。
三、此症患者因程度不一,個別差異大,如果不是具備一定醫療經驗的醫師,藉由長期的觀察記錄,再加上相關評量表的綜合評估,想做出確切診斷,實屬不易。單憑短暫的診間會談,有時難免未能確切掌握到患者核心障礙,這也造成家長「逛」醫院的心酸。
四、家長要接受孩子有異常,本來就需要時間調適,接踵而至的問題更是困擾家長,例如:成因為何、症狀有哪些、影響是什麼、為何要用藥、用藥的意義為何、藥的成分是什麼、怎麼吃法、會有哪些副作用、藥要吃多久、服藥期間家長須配合或注意事項為何,以及如何向孩子說明何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為何要服藥,如何取得家人和師長的了解或協助用藥……
被列在特殊教育法中嚴重情緒障礙類別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患者,其鑑定基準,明列「得參考精神科醫師的診斷認定之」,說明此生理疾症,醫療與教育密不可分,家長、教師有了解及配合醫療機制,以適切協助孩子的必要性。
因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醫療現況,建議家長帶孩子就醫前,必須預做以下功課,並建立正確觀念:
正確且完整的診斷,是成功面對過動兒的第一步,因此,尋找受過臨床專業訓練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兒童心智科醫師或取得認證的教育人士,為你的孩子作診斷。
條列陳述孩子的健康問題、心智發展、動作協調、感官問題、成績、學習能力、焦慮或害怕的事、自我照顧能力、社交技巧情緒、與家人的關係、同儕關係及孩子的優勢能力、困難點等,以因應就診時間短促,並較能尋得醫師針對孩子的各種症狀作回應。
準備或影印孩子曾接受診治的醫療報告,或其他相關專業的紀錄報告,供醫師參考。
把你對孩子用藥的疑慮條列下來請教醫師,如:有無其他藥物可替代、藥量的討論、用藥的時間性,或請求提供藥物的相關資料,而非擔心藥的副作用自行停藥或拒絕藥物。
期盼在醫療課題上,每位家長都能尋得適切的資源與方向,畢竟在改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配套措施裡,醫療立於關鍵的重要地位。也衷心期望,醫療環境改善,醫療品質提升,藥物研發更上層樓,增進效能並減低副作用;更企盼政府致力加強宣導過動症患者的就醫觀念,並結合醫療、普教、特教、心理輔導、社工、相關專業的團隊合作方式,協助ADHD患者,發揮潛能,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