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2008 (網誌分頁 3)

身心放鬆練習

七月 16th, 2008 Posted in 恐慌症, 自律神經失調 Tags: ,

日常生活時常會有一些大小事件造成我們緊張或不安,例如:工作壓力、緊湊的生活步調、考試壓力、噪音的干擾,人際問題的處理等等,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的表現。根據研究,適度的緊張壓力可以提高效率,過多壓力反而有礙工作的表現。

緊張的情緒因為自主神經系統的作用,它在生理會有心跳急快、呼吸不順、吸不到空氣、拉肚子胃部不適、口乾、冒冷汗、手腳冰冷、尿意頻仍、發抖及頭暈的現象。

學會一套放鬆自己的方法,隨時能讓自己進入放鬆狀態,脫離過度緊張的情緒狀態,將可減少身體的不適感,並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放鬆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慣用的放鬆方式,做些體操來鬆弛筋骨,忙裡偷閒安排休閒活動以緩和日積月累的壓力,洗洗三溫暖,泡泡熱水澡,或者和家人朋友聊聊天說些笑話等。另外,也可以藉著瑜珈、打坐、慢跑、運動等活動來保持情緒的穩定以及掌握緊張、不安的反應。

這裡要提供的一套放鬆方法,稱為肌肉放鬆練習。

肌肉放鬆練習

這個練習的特點,是先做肌肉拉緊的動作,再做放鬆的動作,然後去感受由緊到鬆的過程,再持續保持這種放鬆的感覺。整個練習分成十個步驟,由手部→額頭→臉部→口腔→上身而至腳部。拉緊的動作持續約10~15秒,放鬆的動作持續約60秒;拉緊的動作只是一個輔助的步驟,最重要的是去體會肌肉鬆弛的感受,並持續放鬆的時間。最後熟練時,可以在放鬆的命令傳達到腦部時,不用做任何拉緊的動作,整個身體自然就放鬆下來。

身體放鬆相當於製造一個祥和的生理狀態,可以使情緒穩定下來。

練習的方式

首先找一個安靜的房間,找一張有靠背的椅子;做的時候採去最自然輕鬆的姿勢,讓上半身的重量都置於臀部,兩腳的重量平均置於腳掌上,兩手自然擺於大腿內側,然後輕閉雙眼。

練習的步驟

1. 將兩手抬到水平位置,用力向前伸直,用力握緊拳頭,逐次用力後再放鬆,把兩手慢慢放回大腿內側。然後感受肌肉放鬆的情形。

2. 把額頭往上揚,拉緊額頭的肌肉,也是逐次用力再放鬆。

3. 將眉頭往中間拉緊,鼻子和嘴也往中間拉緊,形成鼻子和嘴都噘起來的情形,逐次用力後放鬆。

4. 是咬牙的動作,用力咬緊牙齒,亦是逐漸用力後放鬆。

5. 是用力張開嘴巴,再把舌頭用力抵住下面的門牙約10秒,逐步用力後放鬆。

6. 接下來要把身體坐正,低頭把下巴抵住前胸,兩手向後用力,使胸膛挺出來,也是用力後放鬆。

7. 是向後彎腰的動作,也一樣要將身子坐正,第六、七兩個步驟放鬆時要恢復原來坐姿。

8. 做兩個深深的深呼吸。

9. 最後一個動作是將兩腳抬到水平位置,腳尖向下壓,拉緊腿部的肌肉,再逐漸放鬆。

10. 接著是持續整個身體放鬆的狀態約5~15分鐘。

注意事項

練習肌肉放鬆有幾件事要提醒的:

1. 肌肉放鬆練習像運動一樣是一種學來的技巧,要練習才會純熟。最好每天練習1~2次,每次10~20分鐘。不要等到緊張或是事情來時才想到要練習。

2. 選擇沒有事情等著你做的時間練習,以便減少干擾。

3. 環境要清靜,周遭最好不要太亮,不要全黑。

4. 最好穿寬鬆的衣服練習,例如:運動服、睡衣等。

5. 練習時閉眼可去除視覺的干擾。

過動兒教養策略1-認識ADHD及醫療現況(轉貼自國語日報特殊教育)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患者智力與外觀與常人無異,不容易發現,常容易錯失治療時機及招致外界誤解。據估計,全臺約有五十萬以上的患者。

「過動兒教養策略」專欄希望提供家長教師對「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簡稱「ADHD」,俗稱「過動兒」,是一種受遺傳、腦傷、腦神經傳導介質失調,或社會環境因素所致的生理症狀。

單純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會有過動、衝動、不易專注等症狀,這些症狀程度不一的影響患者的學習、人際及社會適應。例如成績表現不好,常讓此症學童覺得不如人;衝動的情緒或行為,造成患者不容易交到朋友;弄不清楚社會情境,患者容易自我中心強、白目、無厘頭,讓人懷疑患者腦筋是不是有問題,或者根本就是故意的。此外,融不進團體的孤單感,則讓很多患者不是外顯攻擊,就是內壓成憂鬱、焦慮症狀。

種種的狀況,讓智力與外觀都正常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患者,常常很難讓一般大眾了解與接納,而有些患者在人際上的糾葛和困境,會因情緒行為問題而起。

家有過動兒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舉凡醫療或用藥的疑慮、孩子學校的適應、親子關係、孩子自我成長、不一致的教養困境、親師溝通、如何優勢開展、資源何處尋、兵役、交友、職業狀況、婚姻等,無一不是關注的問題,其中醫療或用藥的問題尤其困擾家長。如:

我已經帶孩子去過好幾家醫院了,但診斷不一,讓我既迷惑又擔心,我真想知道孩子究竟怎麼了,而我又要怎麼幫助他?

孩子吃不吃藥判若兩人。到底令人抓狂的孩子好,還是呆滯無眼神卻不搗蛋的孩子比較好?

醫師沒有解釋為什麼他診斷孩子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又為什麼要服藥。我覺得很害怕,因為我不知道接下來我該怎麼走。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成因是一種生理的發展性異常,患者藉由醫療藥物的診治,並配合適切的行為指導,以及親職教育,均可獲得顯著改善。但是以目前臺灣醫療現況,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就診率不及兩成,令人惋惜。

探究患者就診率低的原因,包括:

一、據估計,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發生率,每一百個人當中就有三到七個,全臺約有五十萬以上的患者,卻只有一百多個兒童心智科或精神科專科醫師門診,醫療資源嚴重不足。

二、醫療不足,使得有些醫師看診時無法兼顧質與量,以致家長須帶著最不耐等待的孩子做漫長的候診,但門診結果卻不一定能讓家長釋懷、解惑。醫師、家長與孩子皆身心俱疲。

三、此症患者因程度不一,個別差異大,如果不是具備一定醫療經驗的醫師,藉由長期的觀察記錄,再加上相關評量表的綜合評估,想做出確切診斷,實屬不易。單憑短暫的診間會談,有時難免未能確切掌握到患者核心障礙,這也造成家長「逛」醫院的心酸。

四、家長要接受孩子有異常,本來就需要時間調適,接踵而至的問題更是困擾家長,例如:成因為何、症狀有哪些、影響是什麼、為何要用藥、用藥的意義為何、藥的成分是什麼、怎麼吃法、會有哪些副作用、藥要吃多久、服藥期間家長須配合或注意事項為何,以及如何向孩子說明何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為何要服藥,如何取得家人和師長的了解或協助用藥……

被列在特殊教育法中嚴重情緒障礙類別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患者,其鑑定基準,明列「得參考精神科醫師的診斷認定之」,說明此生理疾症,醫療與教育密不可分,家長、教師有了解及配合醫療機制,以適切協助孩子的必要性。

因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醫療現況,建議家長帶孩子就醫前,必須預做以下功課,並建立正確觀念:

正確且完整的診斷,是成功面對過動兒的第一步,因此,尋找受過臨床專業訓練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兒童心智科醫師或取得認證的教育人士,為你的孩子作診斷。

條列陳述孩子的健康問題、心智發展、動作協調、感官問題、成績、學習能力、焦慮或害怕的事、自我照顧能力、社交技巧情緒、與家人的關係、同儕關係及孩子的優勢能力、困難點等,以因應就診時間短促,並較能尋得醫師針對孩子的各種症狀作回應。

準備或影印孩子曾接受診治的醫療報告,或其他相關專業的紀錄報告,供醫師參考。

把你對孩子用藥的疑慮條列下來請教醫師,如:有無其他藥物可替代、藥量的討論、用藥的時間性,或請求提供藥物的相關資料,而非擔心藥的副作用自行停藥或拒絕藥物。

期盼在醫療課題上,每位家長都能尋得適切的資源與方向,畢竟在改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配套措施裡,醫療立於關鍵的重要地位。也衷心期望,醫療環境改善,醫療品質提升,藥物研發更上層樓,增進效能並減低副作用;更企盼政府致力加強宣導過動症患者的就醫觀念,並結合醫療、普教、特教、心理輔導、社工、相關專業的團隊合作方式,協助ADHD患者,發揮潛能,快樂的生活。

失智症是疾病,不是正常老化

七月 9th, 2008 Posted in 失智症

失智症是一種漸行性腦退化疾病,其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瞭,雖不能治癒但可治療,若能早期發現症狀,早期診斷治療,對穩定病情將有莫大助益。若懷疑有失智症,儘快尋求診斷,就診科別為神經科、精神科等。

 

失智乎?健忘乎?

 

我們經常會發生健忘的事情,但是失智症的記憶喪失與一般人的健忘不同;失智的記憶喪失是持續性、漸進性,不是偶爾發生的。

 

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通常是女性,年紀65歲以上,唐氏症患者,以及家族遺傳等等。但是如果是中風所引起的失智症就以男性為多。

 

千萬不要以為病人記得小時後或是很久前的事情代表他沒問題,失智症通常是慢慢的先從最近的事情忘記,一般人會認為這比較不嚴重,畢竟病人還記的更早的事情,其實恰恰相反。

另外,失智症早期有可能是以人格改變,脾氣暴躁為主,晚上也比較不容易睡好覺,容易提起往事。甚至說一些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家屬必須有警覺。早些診斷治療可以有更好的療效

失智症常見症狀

七月 8th, 2008 Posted in 失智症 Tags: ,

家人是否記性越來越差了,而且情緒不穩定、思考能力降低,常常對情境詮釋錯誤,甚至無法明確地表達自己呢?這些可能都是失智症的徵兆。

 

失智症一般而言是因患者腦部功能退化,致使記憶力、判斷力、語言能力、抽象思考力及推理能力逐漸降低,而影響到工作及生活自我照顧功能;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盛行於65歲以上者,然而,失智症患者未必都是老年人,發病年齡低於65歲稱為早發性失智症。

 

第一類退化性失智症

由阿茲海默氏症、巴金森氏症等退化性疾病所引起,由於腦部細胞死亡後不再更新,而產生的退化現象。以目前的醫療科技,尚無法治癒,但照顧得當,加上藥物的治療以及簡單的照護技巧,可改善惡化程度,增加病患好的功能,降低惡化程度,以及讓照顧者減少辛勞。

 

第二類血管性失智症

因腦血管疾病如腦中風、腦內出血等,而導致腦部組織被大量破壞所致。如果病因控制得當,失智症狀會穩定,不一定會再惡化,不過這類的病人需注意有很大的比例會合併有憂鬱症以及自殺。

 

第三類可治療性失智症

由甲狀腺機能低下、腦部腫瘤、憂鬱症所引起的假性失智,及影響中樞神經的藥物中毒等,這些原因所導致的失智症,只要改善病因,失智情況會得到改善。

 

 

失智症十大警訊

 

1. 記憶力喪失

罹患失智症初期最普遍的現象之一是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失智症患者再患病支出常會出現忘記人名、電話號碼、接過電話等情形,且經提醒也不復記憶。其對於長期記憶是不容易消失的。所以只能記得小時候的事不代表他沒有問題,以為那們久的事都記得,應該不會是失智症,其實恰恰相反。

 

2. 連經常做的事情都做不好

對於失智症患者而言,處理以往熟悉的日常生活技能將漸行困難,例如:備餐、清掃浴廁、使用家電用品等。

 

3. 語言表達困難

每個人說話時偶爾會找不到恰當字眼,但失智症患者卻連簡單的字也忘了,或用不恰當的詞句,結果讓別人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4. 搞不清楚時間與方向

正常人可能會忘記了時間,或突然忘了自己要前往何處;但失智症患者甚至於會在自家附近迷路,不知道身在何處,如何回家。

 

5. 判斷力變差

失智症患者判斷力會漸漸變差,常因搞不清楚氣候變化而穿錯衣服;所以,患者可能會在大熱天穿著厚重衣物。

 

6. 抽象思考障礙

正常人在處理複雜帳目時,偶爾也會收支不平衡,但失智症患者卻完全搞不清楚數字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處理。

 

7. 錯置物品

失智症患者會把東西放在不應該放的地方,例如:把花盆放在冰箱,或把手錶放在糖罐內。

 

8. 情緒或行為的改變

失智症患者常會情緒起伏不定,且喜怒無常。

 

9. 人格改變

失智症患者會有明顯的人格改變,變得迷糊、猜忌、多疑或膽小害怕。

 

10.  喪失鬥志

正常人雖然有時會厭倦家務、工作或社交活動,但大部分的人很快便可恢復。失智症患者則會變的很被動,常常需要不斷地誘導與鼓舞。

小朋友好動不專心 導因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七月 3rd, 2008 Posted in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Tags: , ,

一臉茫然的小楨跟媽媽走進診間。就讀國小一年級的他,原本以為可以好好放個暑假,沒想到導師跟媽媽都受不了他的好動、上課不能專心、以及一些打人、講話的問題,而帶他來看醫生,幼小的他不知道為何沒感冒還要來醫院。

小楨從小好動,常常爬上爬下撞到自己,所以身上的淤青總是東一塊西一塊。上幼稚園時老師已經發現小楨常常愛插話,不愛好好守規矩,有時跟他說話,他眼睛也不會注視你,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在聽你說話,似乎永遠有更新奇的事物會吸引著他。平時不論是畫畫或是做美勞,老是做到一半就放棄。但因為是就讀幼稚園,媽媽心想反正吃吃點心,玩玩遊戲就好,小男孩嘛!總是比較調皮,也許大一點就好了,就給他一個美好的童年吧。

沒想到上小學後,才短短一個月,小楨就被其他家長申訴,說他品行不好,常常愛爭論,動手動腳。老師也說小楨上課很不專心,常常人在心不在,被窗外的聲音或是行人所吸引,同時愛藉故起來上廁所、喝水,或是和旁邊的同學講話,擾亂其他同學。罰站和罰寫好像變成聯絡簿裡老師主要的報告項目。回家的作業總是要拖好幾個小時才寫完,東摸摸西摸摸,功課抄不完或是漏抄,不然就是東西常忘記放哪。

原來小楨是有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的症狀。這些小朋友常常是在學齡期,因為注意力不佳、常分心等原因被帶來問診,有些精力旺盛過動的小朋友,可能在更早期就被注意到,而在學齡前就已經就醫。這群小朋友會因注意力不足,導致功課不佳,事情做不好,過動而影響學習。長久下來會因為學習及人際關係不良(被老師或是其他小朋友討厭)而有一些自暴自棄、自不如人的心態,有些甚至還會產生偷竊、打人、愛爭辯以及反抗權威等程度不一的行為問題。

其實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小兒精神科中是治療效果最好的一個病,通常合併藥物治療以及行為治療,再加上父母老師的衛教,好轉的機率可以高達八成。然而常見的一些錯誤常導致就醫和治療的延緩。

因此如果有類似的情形出現時能好好的就醫,與醫師討論並確定診斷,不但可避免父母的疑惑,倘若小孩真的有治療需求,也可以在黃金治療期加以介入,增加好的癒後並且避免許多後遺症。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4&id=1790

憂鬱時該怎麼辦

七月 2nd, 2008 Posted in 憂鬱症, 躁鬱症

躁鬱症鬱期症狀發生時,或是憂鬱症發作時您該怎麼辦?

會有甚麼徵兆呢?

1.您會變得情緒低落、憂愁、悲觀、消極,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對自己的能力及將來毫無信心。

2.您的行為動作變遲緩且減少,甚至整日臥床不想活動。

3.沉默少言,甚至不說話或說話時音量變小、低沉。

4.思考變遲鈍了,內容貧乏簡單,感覺腦中一片空白。

5.會出現自殺的念頭,甚至付諸實現。

6.有時胃口會減低,性慾也減退了。

這時候該注意甚麼呢?

Ø 在營養攝取方面

建議您少量多餐,吃些容易咀嚼與消化且營養均衡的食物。

Ø 注意周圍的環境

儘量避免吵雜的聲音與環境,以免刺激影響您的心情,可做些簡單或符合個人興趣的活動。

Ø 情緒低落、茫然無助時,及時找家人或朋友談談聊聊,紓解鬱悶心情。

Ø 為了預防您因憂鬱而發生自殺行為,您應該避免自己保管藥物或獨居,最好有親友同住,應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及定期門診追蹤。


躁期症狀發生時,您該怎麼辦?

一、 會有甚麼徵兆呢?

您的活動量過份增加,感覺自己精力旺盛,睡眠需求量減少。

說話滔滔不絕、想法改變、善辯、易與人發生衝突、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受外界干擾而改變話題。

突然變慷慨、過分熱心、好管閒事、愛買東西、亂花錢。

自認能力很強或自覺無所不能而有誇大的想法,且不切實際。

二、 這時候該注意甚麼呢?

因為您的活動量大,注意力不易集中,而容易疏忽照顧本身的安全起居,所以必須要:

1. 注意周圍的環境

您適合在一個簡單又安全的環境裡活動,因你可能無法控制情緒而攻擊他人,所以不要有危險物品在你身邊。

2. 注意營養的攝取

因為消耗大量體力,建議少量多餐,多補充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

3. 個人衛生的處理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使您忽略身體的清潔,記得還是要梳洗、沐浴及更換衣褲。

4. 這時的您因為疾病影響會失去平常的判斷力,勿在此時期做重大的決定,例如結婚、離婚、置產等等。

5. 請按時服藥,勿任意自行停藥或自己加減藥量,記得要定期的門診追蹤。


鬱期症狀發生時,家屬該如何協助病人?

情緒過分低落時,有甚麼徵兆?

病人若呈現出憂鬱情緒對周圍事務漠不關心,不說一句話,不做任何事,活動量減少而緩慢,食慾不振,睡眠型態是易驚醒或早醒時,就該注意了。

該注意些甚麼?

Ø 用簡單、直接、重複的語句來和病人溝通,以了解、尊重的態度來鼓勵他。

Ø 注意營養的攝取:當病人不吃不喝時,應少量多餐,在旁協助進食。食物的準備,可依病人平日的喜好來作選擇,要易咀嚼消化且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品。病人大都不會主動要求用餐,也不要因病人的拒絕進食,就把食物取走。

Ø 個人衛生的處理:定期協助梳洗、沐浴及更換衣服。

Ø 注意周圍的環境:減少吵雜聲音可以避免刺激情緒,但仍可安排病人做適度的活動,並鼓勵與人接觸。

Ø 注意病人是否有自殺的意念,可由談話中或病人的行為去觀察。

Ø 為預防病人因憂鬱而產生自殺行為,儘量避免讓病人自己保管藥物或獨居,多留意病人情緒及言行舉止,注意病人行蹤去向],家中危險物品需收起,並應遵從醫師指示,按時給藥,必要時須住院治療。


情感性疾病躁鬱症

² 躁症和鬱症的症狀是甚麼?

躁症

情緒亢奮、愉悅、或易怒;睡眠減少,食量改變(常是增加),活動量變大,易受環境影響而分心,常不加判斷而坐魯莽的事,慷慨大方,花錢如流水說話多而快,內容跳躍、誇大;自信滿滿,事事覺得易如反掌,計畫一堆等現象。

鬱症

情緒低落,興趣減少,睡眠障礙、食慾降低,體重驟減,活動量少,性欲下降,反應遲鈍,自信喪失,罪惡感,自覺生活沒有價值、未來沒有希望;嚴重時會有自殺企圖,妄想或幻覺。

² 躁鬱症的治療

1. 躁鬱症的治療主要是靠藥物(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安眠鎮靜劑、抗精神病性藥物),另隨個人病情和處境不同,配合電療、精神復健治療、個人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夫妻或家族治療等方法。由於治療躁鬱症的藥物在血中需達一定濃度才有效果,而濃度過高又容易引起副作用甚至中毒現象,因此亦須配合定期抽血以調整劑量。

2. 每次嚴重的躁或鬱症發作約持續3-6個月,積極治療會使症狀提早穩定。但不可因症狀穩定,即任意減藥或停藥,需與醫師商量,以免再發。

3. 規則服用預防性藥物並不能保證病情絕不再發作。預防性治療主要的目的是增長緩解期,即使再發,發作的強度和時間都會減少,並降低疾病對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的影響。


ª 躁鬱症患者要注意哪些事情?

1. 長期規則的服藥習慣,經常與醫生討論、配合,定期抽血檢查。

2. 培養正常的作息、負擔適度的工作、適性的社交生活和休閒活動、增強個人的心理建設和成長。

3. 你有責任用各種方法,讓自己不要再發病,盡可能地把疾病所帶來的災難減到最小,努力地在社會上站起來,好好展現自我。

4. 不要總是把自己當作病人,認為生病後甚麼都不行了,也不要總認為自己可以自我控制,而拒絕藥物或別人的幫忙;要自己好,就要讓自己得到好而完整的治療。

ª 躁鬱症患者家屬要注意哪些事情?

1. 協助或提醒患者規則就醫、規則服藥,注意其病情波動,使其及早就醫。

2. 幫助患者接受積極的復健活動,過正常的生活、做正常的工作。

3. 幫助患者與家人調整對患者的期待,多請教醫療人員,或參加家屬團體,了解疾病,改變家庭溝通方式,減少患者生活週遭的壓力。

4. 注意影響病情的因素,如季節、天氣變化,患者及睡眠生理變化(例如月經)、其他的身體疾病等。

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的光譜差異

七月 2nd, 2008 Posted in 兒童心智, 其他資訊 Tags: , ,

根據自閉症光譜之概念,檢視美國精神醫學協會診斷標準,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之差異性如下:

(1) 自閉症之語言有嚴重遲緩,亞斯伯格症則較無顯著的障礙。

(2) 自閉症之認知、與年齡相稱之自我協助技能、適應性行為有顯著遲緩,亞斯伯格症則除社會互動之外,無明顯遲緩。

高功能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的差異:

(1)      高功能自閉症的定義:有別於中低功能自閉症,屬於自閉症光譜中智商接近或正常以上的自閉症者,且在語言溝通、社會情緒上較好的自閉症者。

(2)      一般而言,亞斯伯格症兒童和高功能自閉症者的差異因學派不同有所爭議,但臨床上仍發現存在某些差異:

 

  亞斯伯格症 高功能自閉症
語言表達 ²  生命史並無臨床上明顯的一般性語言遲緩)

²  語言表達流暢,甚至優於同儕,但常陷於冗長的談話,談論某一他人不感興趣的話題

²  多諷刺、較具攻擊性的語言

²  生命史中語言發展呈現明顯遲緩的現象。

²  自發性語言少,不會流暢的表達。

²  語言呈現較溫和

²  其特殊興趣或天賦較屬思考性,且抽象思考較無明顯問題 ²  其特殊興趣或天賦較屬機械性
社會情緒 ²  親近人,但常覺得別人在干擾他

²  敏感、情緒起伏大、自我意識強,常拒絕別人的教導

²  較有自我及對社會情境的察覺,但缺乏社會性理解

²  孤立,比較不覺得他人的存在,與人的關係較疏離

²  情緒較溫和,經訓練後相對下較穩定

²  對外在環境較不感興趣,對自我的覺察亦較低

 

失智症患者日常照護原則

七月 1st, 2008 Posted in 失智症 Tags: ,

對於失智症的治療原則,身為一位家屬,我們要把握的一個原則是努力去保存病人還有的功能,例如洗澡等簡單自我照顧能力,而不是要去挽回已經失去的功能,例如從事複雜的生意往來。

家屬可以除了在服藥上幫忙外,還可以經由下列一些簡單小技巧來幫忙病人。

提供一個熟悉而穩定的環境

不要經常搬家或讓病患換地方居住,陌生環境會引起病患的不安全感。

訂出日常生活作息表

每天起床、吃飯、服藥、休閒、散步、就寢時間盡量固定,可制定生活作息表。

注意安全

因病患對事情的危險與否的判斷能力變差,所以較危險的物品要妥善收藏,以免病人誤食。另外像電器及瓦斯最好上鎖關閉妥當。

盡量鼓勵病患發揮尚未退化的功能

若病患仍有照顧自己的基本功能,例如吃飯、洗澡、更衣等,鼓勵病患自己去做,家屬只要從旁協助即可,如此可減緩病患智能之退化。

縮小其選擇

病患的判斷力和抉擇的能力通常會受到影響,縮小其選擇範圍,可讓病患保有自行決定的權利及維持及自尊。例如:選擇外出的衣物時,不是問患者想穿甚麼衣服,而是先挑選二套合適的衣服再讓患者自行決定。

分散注意力

這是處理患者挫折感、憤怒焦慮及情緒低落的最佳方法。例如:在患者不停地要求外出時,可先以其喜好的事物來吸引他,轉移其注意力。

外出的安全

事先在他身上配戴識別牌,可以預防他外出迷失時,可經由旁人協助回家。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小孩暑假要吃藥嗎?

六月 30th, 2008 Posted in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Tags: , , ,

暑假到了,很多家長開始在想,要不要停止服用過動症的藥物呢?是否還需要天天服用藥物? 或只在上學的日子服用呢?是否暑假需要(可以)停藥,讓孩子暫時不要吃藥呢?

 

根據醫學研究以及臨床經驗顯示,不要隨便停藥,持續服用藥物,可達較佳療效。因此每天使用中樞神經活化劑(MPH)是安全的,並且,大多數 ADHD 專家強烈鼓勵每天服藥,以確保症狀能夠持續改善,且讓病患和家人擁有最佳的生活品質。當停止服用藥物時,即使只有短暫的時間,藥物的療效都會消失。

 

服用藥物後,患者的專心度提高,通常學業成績也改善,除此之外,更要協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行為表現,幫助患者改善社交技巧、情緒控制、及組織能力,所以,持續服用藥物,可以幫助患者有更全面化的進步。因此不鼓勵暑假停藥。如果你還是有所疑問,可以跟你的醫師商量討論。例如你孩子早上參加游泳課,晚上參加安親班。也許你就可以選擇跟醫師討論在她游泳結束後給予藥物,讓藥物效能能持續到晚上,讓孩子更專心,更能集中精神,也避免到傍晚時還要補服藥物的困擾。

恐慌症的治療原則

六月 25th, 2008 Posted in 恐慌症, 憂鬱症 Tags: , , ,

恐慌症的治療主要分成藥物治療以及認知行為治療。病人該接受何種治療主要是依病人的整體表現、耐受性、便利性以及是否有訓練良好的治療師可以執行適當的認知行為治療來作選擇。

 

藥物治療以抗憂鬱劑(SSRI, TCA)為優先,其中又以SSRI為第一線用藥,而一些藥物像是簮安諾,利福全等可做為病人無法耐受抗憂鬱劑時的另一選擇用藥或為短期輔助緩解症狀。

 

研究顯示抗憂鬱劑在服用後會有相對較低的恐慌症復發率,治療好轉大約需要兩個星期左右,但是好轉後仍不能斷然停藥;可在恐慌症消失後再服藥半年或是服用藥物一年,之後即可逐漸減少劑量直至停藥。

 

藥物治療

 

主要有以下藥物可以選擇。

1.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

此類藥物主要是選擇性抑制血清素的再吸收,副作用相對較少,所以在治療恐慌症上,SSRIs已被列為第一線用藥。

2. 高效價BZD:

一些早期的研究顯示高效價BZD的效果與TCA差不多,所以此類藥可做為依些無法忍受TCASSRI副作用的患者使用。此類藥物若長期使用,停藥時易使病人有戒斷症候群,所以常需較長時間減少劑量直至停用。

 

認知行為治療

 

可分為「行為治療」及「認知治療」兩部分。「行為治療」只關心目前的症狀問題,並不注重病人內在的心理認知,透過一個有計畫性的治療過程以及擬定實驗性治療情境,以「訓練」病人去改善目前的症狀,及改變病人在面對症狀時異常的情緒與行為,系統減敏法、相對抑制法、洪水法、參與模仿等,皆屬此類。而「認知治療」首先要找到患者的「核心信念」,再利用一些方法來改變個案的思考及信念系統,以達到持續性的行為及情緒改變。

 

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在3~4個月內執行約12~16次的治療,治療著重於重建病人發作時害怕的症狀,並且藉由治療去調整病人在面對這些症狀時的反應。舉例來說,如果病人發作時是以心跳加快為主要症狀,病人可能會恐慌自己是否有心臟方面的疾病,甚至會因為心臟病而死亡;在治療時我們可以請病人在一空間內慢跑,誘發病人心跳加快的症狀,同時加強病人對此症狀的認知(如慢跑也會誘發心跳加快,但不會造成你死亡。)

 

由研究可以得知「認知行為治療」在恐慌症上也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