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2009 » 十二月

我有強迫症嗎?

十二月 28th, 2009 Posted in 強迫症, 焦慮症

曾經有位年輕的病患來到診間,問說:「醫師,我從小就有些奇怪的行為,像是物品一定要成雙成對擺在一起、而且只要有一點點灰塵就要刷洗乾淨,還有一定要沿著磁磚的邊線走路,要不然就會覺得渾身不對勁,我看書上說這很像是強迫症?所以我有強迫症嗎?」

這樣算是強迫症嗎?

其實這是許多人都有的疑問,完美主義是一種常見的性格特質,由於專注細節與規矩,因此可能會導致部分的強迫思考或行為,我們可以稱這樣的人擁有「強迫性格」,但是「強迫性格」與「強迫症」並不能完全畫上等號。醫學上指的「強迫症」是一種焦慮症,患者有一些自己知道無意義卻不能去除的想法與衝動,因此必須進行某些特定儀式才能減低焦慮。它與「強迫性格」之間的差別在於焦慮的程度和對強迫行為必須執行的執著度,必須透過專業的身心科醫師協助才能正確評估。

不論是在工作職場或學校裡,你我的身邊一定曾經出現這樣的人:他們追求完美、做事認真,對自己要求期待甚高、對於秩序十分執著,也有著理想主義,對於自己在意的事有著莫名的堅持,可能也會一再出現某些意念與行為。這是強迫症患者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質,適度的堅持可以對工作及生活帶來效率與讚美,但若是強迫症患者,帶來的則是難以言喻的痛苦。

為什麼會出現強迫症?

過去一般認為強迫症是生活經驗所造成的,但目前醫學上認為強迫症的發生則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問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它應該為個人體質因素。因此它歸屬於精神心智方面的疾病。

強迫症通常出現於青春期或成人早期,大多數的人都是逐漸產生症狀為主。一般來說,男性通常出現在6-15歲的兒童青少年時期,而女性的好發年齡較晚,約為20-29歲。強迫症屬於慢性疾病,大部分患者症狀都是起起伏伏,隨著生活壓力越大,症狀也會愈加惡化,只有大約三成左右的人可以完全痊癒,因此避免復發是治療中最根本的要務。

強迫症的治療方式

目前在強迫症最有效的治療策略是藥物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並,透過藥物可使大腦中血清素(Serotonin)的濃度產生變化,進而降低強迫症狀的出現。而認知行為治療則能訓練患者學習對抗強迫症狀的技巧與策略,藉由重複的練習,可使焦慮的程度與頻率減低,也減少復發的可能性。

強迫症患者也可考慮參加支持性團體心理治療,這是由強迫症患者所組成的群體,透過彼此分享經驗,並與心理師討論解決焦慮的方法與技巧,可以提供患者對於強迫症的處理有更多的了解。

「經前症候群」的認識

女性在更年期前,每個月會有無可避免的生理期,因此在生理跟心理上都會有些許的改變。日前新聞報導生理痛會導致身體的敏感度增加,且造成情緒上面的不穩定,但不論是生理期的前後,對女生或多或少都有因人而異的不同影響。

一個對自我身體敏感度較高的女性來說,察覺自己的身體有變化是很容易的,常見的徵狀像水腫、偏頭痛、胸部或腹部脹痛、情緒起伏很大、不斷地想要吃東西、失眠以及煩躁感之類,當這些症狀開始對你的生活與情緒造成困擾時,女性朋友便要留意,您可能已經出現「經前症候群」的徵兆,建議應該提早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協助

「經前症候群」常出現於年輕女性或35歲之後的女性,一般來說影響可區分成生理及心理兩部分。生理部份如頭痛、胸部、腹部、腰部或胸部疼痛、心悸;心理方面有沮喪、易怒,像個不定時炸彈,且容易焦躁、緊張,食慾大增,不斷地尋找食物,或想要吃某些特別的東西來滿足嘴饞的慾望,以上特徵可視為月經來臨前的提醒,但有些症狀甚至仍會延續至經期之後。

「經前症候群」經常會影響到工作及生活,對於女性朋友造成很大的困擾,但好消息是已可以藉由藥物來輔助處理,解決焦慮、生理期不規律及相關的不適感。目前在身心科的藥物治療中以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為首選,根據臨床研究,這類藥物既安全又無成癮危險,一開始可以每日低量服用,再依實際改善程度,由醫師逐漸調整為有症狀出現時再服藥即可。

建議女性朋友應盡量保持作息正常,避免熬夜,平日培養固定運動的習慣,多吃蔬果與穀類食物,也可適度補充維他命與鈣質,會有助於狀況的改善,而當經期出現不規律的情況時,應及早就醫找出原因,以避免其他可能出現的相關疾病。

睡不好該怎麼辦?

目前討論最熱烈的就屬FACEBOOK了,不管是透過尋友工具找到好久不見的老同學,或是熱烈參與上面的互動遊戲(例如開心農場),相信各位讀者應該都對於這個新平台不陌生,特別是年輕一點的族群。

最近林醫師也發現,隨著大家參與網路社群的比率增高,慢慢出現了廢寢忘食的情況,也造成因為失眠問題而求診人數增多。睡不著或睡不好都是讓人苦惱的事,許多人都苦惱的詢問「怎麼樣才能睡得好呢?」

這樣算是失眠嗎?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何謂「失眠」?每當到了入寢時間,躺在床上卻遲遲無法入睡;或是總是很淺眠,一點聲音就會醒來,覺得自己怎麼都睡不飽;或者是早上(甚至半夜)總是過早醒來,之後卻一直無法再進入睡眠,這些我們都稱為「睡眠困難」。

睡眠不足的原因與影響

造成失眠的因素很多,常見的原因包括壓力產生的憂鬱、焦慮;睡眠環境或時間的改變(例如認床、時差),或是部份的慢性疾病、特定的身體狀況影響、使用藥物的干擾等。

而睡眠困難不但會造成精神不濟,影響工作或學習表現,也會導致體力衰退,造成身體抵抗力下降,衍生許多疾病。更可能因為意識不佳,在行車或操作器具上產生一些危險。這些都是因為睡眠不足(或不佳)而可能產生的狀況。

幫助入睡的方法

輕度失眠的患者可以使生活規律化,養成固定時間入寢及起床的習慣,並避免在睡前從事劇烈運動或過於勞心的工作,也須減少飲用帶有刺激性或影響睡眠的飲料(如茶、咖啡、酒精等)。此外,飢餓也會干擾睡眠,可適度吃點蘇打餅乾或喝牛奶。更重要的是臥房必須保持安靜、隔離噪音,避免在床上進行閱讀、看電視等容易干擾睡眠的活動。

睡不著不單只是影響日常生活,也影響情緒跟身體狀況,每個人心理所感受到的失眠程度不盡相同,當您自覺已經為失眠狀況所苦時,隨時都可與身心科醫師聯繫,在排除身體可能的疾病之後,配合助眠藥物與學習適度的放鬆技巧,可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及失眠困擾。

深度心理治療

深度心理治療在歐美國家已經行之有年,很多人都有與心理師固定會談的習慣。治療方式主要是透過在諮商室與專業心理師、身心科醫師的分享與陪伴中,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目前的情況,釐清自己的想法、觀念及價值觀,並建立一個安全且開放的練習情境,讓治療師或醫師協助您處理心中的困擾。

在診間或電話中常常會聽見這樣的疑惑:「醫師,像我這樣的情況也可以做心理治療嗎?」其實心理治療可以協助我們處理許多方面的問題,舉凡情緒方面(憂鬱、焦慮及悲傷)、工作壓力、兩性關係、婚姻家庭、親子關係、個人生涯探索、社區適應困難,甚至家屬心理協助、藥物或物質使用與成癮,以及飲食與體重控制都有幫助。

經常有人好奇心理治療真的有效果嗎?林醫師必須很誠實的說,心理治療的重點在於病患與心理師必須先建立起互信坦承的治療關係,再共同協議出一個雙方都認為可以達成的治療目標。而心理的問題其實就像其他的慢性疾病一般,絕對需要耐心的配合治療,才能達到您所希望的效果。

因此林醫師在此要特別再次不厭其煩的重申,心理治療絕非花錢買時間與人聊天的行為,而是雙方必須投入精神,治療師更需融合許多經驗、素養與訓練的專業技術。

我們身處在醫療資源非常充沛的台灣,我會建議任何身心問題都可以先請醫師評估,若是對於心理治療有任何疑慮或擔心,也都可以尋求醫師的說明與澄清。在與醫師討論過後,如果雙方都同意有轉介心理治療的必要,再請醫師幫忙轉介。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初步開始進行的顧慮,另一方面,也能藉由醫師的評估與說明,了解心理治療的效益何在。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許許多多的難關要面對,而我們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密不可分,當面臨這些課題的時候,都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陪伴。

林醫師專訪:談孕婦用藥(精神科)

上個月林醫師接受了媽咪寶貝雜誌的專訪,談有關孕婦用藥的安全、產後憂鬱症,與身心科相關的替代治療方法。昨天已經接到熱騰騰剛出爐的雜誌,編輯們很用心的整理,相信可以帶給有需求的讀者適切的了解,減低在懷孕期、哺乳期的用藥擔心,以及預防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林醫師也發現這期文章除了身心科、精神科的用藥問題外,更包含了其他不同科別的注意事項,內容相當豐富,在這邊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閱讀觀看。

松德診所診間也提供部分的公共讀物,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在候診時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