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Blogs » Archive by category '自律神經失調' (網誌分頁 4)

改善身體疲勞的飲食

七月 9th, 2012 Posted in Blogs, 自律神經失調

健康的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即使經過了休息,仍然會感覺倦怠、疲乏;每天早晨沒體力,疲憊的身子去上班,依賴咖啡或茶提神,讓自己提振精神,覺得力不從心.注意飲食調理,是可以緩和的。

1.飲食中不能缺少鹼性食物,如蔬菜紫甘藍、花椰菜、芹菜、油麥菜、蘿蔔纓、小白菜和水果、奶類等

中和體內的疲勞因子:乳酸,以緩解疲勞。

2.鈣是天然的壓力緩解劑。攝取牛奶和酸奶等富含鈣質食物.同時,千萬不要忘記補充鎂,新鮮小麥胚、蕎麥、核桃、杏仁、紅葡萄酒、香蕉、紫菜、蜂蜜和黃豆等食物中富含鎂元素。鈣鎂可以緩合精神.助眠

3.補充肉類、豆芽、豆類、蘆筍、梨、桃子等富含天門冬氨酸的食物,以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疲勞,體力恢復。

4.食用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如鯖魚、鮭魚、銀白魚、青魚和鯡魚.助於腦部思考。可以吃些葵花子、南瓜子和芝麻這些含有必需脂肪酸.植醇和纖維的食物。

5.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B族維生素緩解壓力,也是消除疲勞必不可少的營養素,同時也是國人最容易缺乏的維生素,適量補充對有慢性疲勞綜合症的人尤其有益。

6.不要喝碳酸飲料,要多喝水(即使不渴),但也是要視身體狀況調整

全身不舒服 當心自律神經失調

六月 16th, 2012 Posted in Blogs, News, 自律神經失調

全身不舒服 當心自律神經失調

【國內醫藥】2012-06-15  13:16:23健康達人系列報導(24)(中央社記者李雅琳台北15日電)

「我全身不舒服,卻找不出病因,怎麼辦?」如果常覺得頭暈、睡不好、手腳無力,看遍醫院各科,症狀卻沒改善,開業精神科醫師林耿立提醒,這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一詞近來常出現在媒體版面,傳出名嘴馬西屏、藝人楊丞琳都為此所苦;許多人從頭到腳病痛不斷,學業、工作、家庭、人際關係受影響,痛苦難以言喻,最後到精神科求診,才知問題所在。

林耿立說,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顧名思義就是「獨立自主而無法以意志控制的神經」,例如心跳頻率、腸胃蠕動等,就是靠自律神經系統控管;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就像油門和煞車,對體內器官進行調控,但當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時,兩者就會失去平衡,也就是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林耿立說,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名,而是症狀的統稱 Ream more »

診所未來發展方向

 

診所未來發展發向有幾大主軸

 

l   經由醫師營養師合作,研發腦部營養食品。

l   發展影像醫學,目前與長庚醫院合作,轉介病人使用SPECT診斷

l   採用多元心理諮商,包含親子家庭,婚姻,情緒,注意力訓練,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治療,心理動力分析以及多種團體治療。

l   加強與檢驗科學合作,例如目前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憂鬱症與基因及維生素D有關。

松德引進自律神經檢查儀器

二月 12th, 2012 Posted in Blogs,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自律神經失調

松德精神科診所工業研究院簽訂合作研究計畫,研究憂鬱症以及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在生理訊號腦科學上的變異。因此引進Thought Technology®加拿大進口專門生產心理學暨腦神科學的電腦資訊分析儀器大廠HRV心律變異儀器(醫學名詞為生理回饋儀器bio feedback)(俗稱自律神經儀),期待將來能在醫學上廣泛應用。

註: 松德精神科診所的注意力分析儀器CPT(用在診斷腦傷,注意力不足,衝動與過動分析)也是這家廠商。

松德引進自律神經檢查儀器

十一月 28th, 2011 Posted in 強迫症, 恐慌症, 憂鬱症, 自律神經失調

松德引進自律神經檢查儀器

松德精神科診所工業研究院簽訂合作研究計畫,研究憂鬱症以及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在生理訊號腦科學上的變異。因此引進Thought Technology®加拿大進口專門生產心理學暨腦神科學的電腦資訊分析儀器大廠HRV心律變異儀器(醫學名詞為生理回饋儀器bio feedback)(俗稱自律神經儀),期待將來能在醫學上廣泛應用。

註: 松德精神科診所的注意力分析儀器CPT(用在診斷腦傷,注意力不足,衝動與過動分析)也是這家廠商。

失眠人生- 談失眠的成因與治療

四月 2nd, 2011 Posted in 失眠, 恐慌症, 自律神經失調

*歡迎林佳洋醫師加入松德精神科團隊,專長包括失眠、恐慌、自律神經失調等

[精神科主治醫師/林佳洋]

有人一就寢,兩隻眼睛就瞪得大大的,想東想西就是睡不著,「羊」都數到幾千隻了也沒用;有人明明就是睡著了,偏偏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從美夢中清醒,彷彿一夜起床了好幾遍;有人腦袋像裝了定時器,時間一到自然會醒,可惜這個定時器常常一兩個小時就響一次;有人生平行事光明磊落,但是就像中邪了一樣,每天晚上惡夢連連,該死的是起床後夢的內容還記得一清二楚。

您是否也有類似上述幾個案例的困擾呢?「失眠」其實是病患前來精神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之一,長期失眠不但會造成白天精神不濟、容易疲倦、情緒易怒、和工作效率不佳,更有甚者會出現黑眼圈,影響儀容觀瞻,就如同某知名提神飲料的廣告,一天到晚被同事親友調侃「你累了嗎」。除此之外,失眠也可能會導致內分泌失調、記憶力衰退、免疫功能下降等等嚴重的併發症。所以身為「失眠人生」的男女主角,如何遠離失眠的糾纏,惡夢的糾結,「熊貓眼」的糾葛,您不得不知。

生理因素

更年期

更年期的階段身體裡的內分泌會開始大量出現與年輕時不一樣的調整與改變,常常會同時出現自律神經失調或失眠等等的併發症。建議年屆更年期的朋友,如果有上述的困擾,應該主動尋求精神科醫師和婦產科醫師的協助。此外,更年期並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一樣有可能出現類似更年期的轉變,所以在這邊也要提醒所有的男性朋友們千萬別忽略了自己的健康。

睡眠呼吸中止症

體型肥胖者為高風險因子,病患常常會覺得在睡夢中驚醒,白天易疲勞,晚上怎麼睡就是睡不飽。此種失眠類型最忌使用坊間常用的鎮定劑或安眠藥,因為可能會惡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情,甚至出現呼吸抑制的嚴重後果。建議可以前往神經內科、胸腔內科、家庭醫學科或精神科門診篩檢,切勿自行到藥局購買安眠藥服用。

物質濫用

在台灣最常見的莫過於是酒精,其他如:安非他命、搖頭丸、海洛英、K他命等等,都可能是造成長期失眠的元兇。上述物質的使用者有些在初期會覺得有助眠的效果,但長期來說均會影響到中樞神經,導致睡眠結構的破壞,病患常主訴「睡沒兩個鐘頭就醒了」、「淺眠」、「一直做夢」。所以使用非醫療藥物的物質來幫助睡眠,往往只是「飲鴆止渴」,到後期還會出現成癮或情緒障礙等等的併發症。建議有物質濫用習慣的朋友,應該主動改變生活習慣,甚至諮詢專業醫師協助戒治。

心理因素

失眠常常不會單獨出現,情緒障礙是其中最常見的合併症之一,舉凡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等,都可能是失眠背後的主因。很多人在傍晚時就已經「提前」擔心今晚會失眠,彷彿自己是魔術師,每天都在催眠自己「我會失眠」,光是這種擔心就足以讓人「未戰先怯,未睡先醒」。在台灣,有情緒障礙者往往不好意思向他人傾訴,如果是男性,壓抑情緒的狀況就更為嚴重了。所以如果您自己或您的家人有情緒方面的困擾,一定要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的協助,接受如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抗精神病藥物等等之藥物治療或各種合適之心理治療療程,絕對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自行長期服用安眠藥往往會導致成癮的後果,安眠藥越吃越多,失眠不見得有改善,反而賠上自己的健康。

環境因素

長期失眠的患者常常有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如果能夠改正回來,失眠有可能會不藥而癒。常見的良好睡眠衛生習慣有以下幾種:

一、不在夜間服用刺激性的飲料,例如:茶、咖啡、可樂等等,最好能夠戒除,如果一定要喝,建議最晚傍晚之後就不要再飲用了。

二、勿在床上習慣性的看書看電視,以免導致躺床後也沒有睡意。

三、萬一失眠,勿在床上躺太久,以免導致一看到床就聯想到失眠,入睡困難超過30分鐘,應該起床從事無聊的事情培養睡意,或練習腹式呼吸及肌肉放鬆。

四、洗澡完通常精神亢奮,時間不要跟就寢時間太近。

五、不在睡前收看容易誘發自身情緒激動的電視節目,例如:政論節目、靈異節目,可以聽聽柔和的音樂放鬆心情。

六、不在睡前做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等健身運動,以免睡意全消。

七、午覺不要睡太久,至多不要超過30~60分鐘。

(TV訪問)57健康同學會 ~節目相片

林耿立醫生受邀~東森57健康同學會節目
當日節目之相片 「2010/ 12/26 (日) 第183集 你的腦袋有問題嗎? 」

精神官能症~ 相關書籍推薦!

林醫生平日門診經常被問到"醫生我如何更了解我的疾病狀況?"或者"醫生我可以看哪些書籍?"等問題,林醫生覺察到~除了透過於看診時傳遞資訊,應也可透過Blog分享這些資訊,讓網友們也能閱讀這些不錯的書籍。

在此先行推薦大家幾本不錯的精神官能症相關書籍,希望對您有些幫助!

後續林醫師將會在到書局挑選書籍閱讀,到時候另行推薦,例如:自律神經失調,恐慌症,強迫症等類型書籍,敬請期待!

《一生都受用的大腦救命手冊:100招獨家護腦祕訣,走出折磨人的情緒問題和異常行為》
-丹尼爾‧亞曼著。柿子文化出版。
"你到底是什麼了?恐慌、憂鬱、躁鬱、偏執、注意力不足、經前症候群、暴力、肥胖、失眠、暴食、購物狂、愛翻舊帳、跟蹤狂、自殺、情殺、外遇、婚姻危機、工作不順、親子關係緊張。"
從0~99歲,不分男女老少,不論乖寶寶或大壞蛋,所有你面臨的種種情緒、行為或生活問題,很可能不是因為你的人格、心理有毛病,而是大腦功能出狀況!

《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馬汀.塞利格曼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觀念是一切改變的根本,而你自己是治療的關鍵。
書中仔細檢討焦慮症、驚恐症、憂鬱症、貪食症、同性戀、酗酒等問題的成因,將它們分成可以改變和不可改變兩類,然後指出正確對待這些問題的方法。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John Medina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分子生物學家麥迪納博士分享他在大腦科學領域研究的成果,探討大腦知識對於在教室的教學以及在職場的工作能有什麼幫助。書中每一章分別解釋一個大腦守則──科學家所知道的大腦工作方式,然後提出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建議。當你了解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就會明白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大腦。

真的是「男人真命苦」?

由於身心科的女性患者比例較高,很多人都誤以為女性較容易有情緒問題,其實就林醫師的觀察,我們的社會強調男性必須肩負家庭的責任和事業成就的任務,認為「男兒有淚(累?)不輕彈」、「男兒膝下有黃金」,加上許多男子漢大丈夫都重視面子問題,因此造成男性才是擁有較多壓力的一群

但是為什麼求診的還是以女性居多呢?正如同之前所說,男性被鼓勵要競爭與工作有成就,造成有心理困擾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甚至認為不該表達。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我們從每年所公佈的自殺死亡率就可以發現,男性的自殺死亡率遠遠高於女性,原因就在於當壓力無法承受時,其實反擊的後座力就更加的強大

而林醫師在診間也發現一種情況,雖然來就診的是太太,但其實經過了解之後,其實更有情緒問題及精神問題急需處理的,卻經常是在外面等待的先生

另外從其他統計數據發現,男性不健康行為的比例較高(煙癮、酒癮等),且也有較多慢性病、較高的死亡率。但男性卻不如女性重視保健,在門診就醫次數、成人健檢的使用率都比女性低;造成住院比率與住院花費都高於女性的情況。

林醫師要呼籲男性朋友,平常多關心自己的心情,重視友誼及與家人相處,也要對於自己的情緒更加敏感,多與伴侶或家人溝通,讓自己的肩頭壓力適時釋放。而當面臨無法排解的障礙與困擾時,勇於求助,才能在面對未來挑戰時擁有更大的體力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