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Blogs » Archive by category '自律神經失調' (網誌分頁 6)

松德診所推薦書籍

一、過動症與注意力不足

1.《10天內,孩子不再是小霸王》-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著,陳昭如譯。新手父母出版。
一份專為四到十八歲孩子所設計的十天改造計畫。
全書深入剖析孩子偏差行為的成因,教導父母以全新的角度認識這些偏差行為的來源。
這個十天計畫每日循序漸進,提供具體而實用方法以改善孩子的行為,
同時並附有許多精采生動的個案故事,為正為偏差孩子所苦的家長指點迷津。
2.《10天內,培養專注力小孩》-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著,陳昭如譯。新手父母出版。
你的孩子並不是懶惰或沒有學習動機,他可能有長期注意力方面的問題。
而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克服這個問題。
柏恩斯坦博士的十天計畫新穎、有效、而且具原創性,
適用於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孩子,包括有ADHD及其它症狀的孩子。
3.《注意力不足症候群》-臧汝芬醫師著。宏欣文化出版。
每一個小孩都需要被擁抱、被愛、被讚美、被肯定,只有這樣,
孩子才會發展安全感、自信心,甚至自尊。自尊的建立需靠父母不停的接納與肯定,
缺少其中一項,孩子會自卑、膽怯或者自我放棄。
作者將所學與在團體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父母心聲與困惑撰寫成書,使更多父母可以因此書受惠。
更盼望兒童在父母看書後,因管教態度改變而能更快樂、更健康的成長。

二、躁鬱與憂鬱症

1.《千萬別對躁鬱症的人說加油!》-田仲流著,王立言譯。如果出版。
躁鬱症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用漫畫就能輕鬆了解!
簡明的短文配合輕鬆的漫畫,讓您學會如何與躁鬱症患者相處,
並立刻具備所有關於躁鬱症的基礎知識。
2.《給陷入憂鬱的你-圖解憂鬱症小百科》-野村總一郎監修,張尚文審定,李曉雯譯。新自然主義出版
將艱澀難懂的醫學知識,透過深入淺出、體貼入微、完全圖解的編輯手法和寫法,
讓人一看就懂、任何人都能輕鬆理解。精緻的插圖,簡單明暸的表格,以及一般大眾容易忽略的細節提醒,
兼具知識深度與方便閱讀性,適合各種年齡層和教育程度的讀者閱讀,輕鬆了解憂鬱症的成因和治療的最新方式。
3.《憂鬱症》-春日武彥監修,沈晟審定,李幸娟譯。世茂出版
憂鬱症又稱為「心的感冒」,但只要與主治醫生合作,確實治療,便可以痊癒。
本書從身心層面的各種憂鬱症症狀談起,內容涵蓋了發病的起因、治療與藥物的服用、
家人的照顧及回歸社會的應對等,以圖文、表格並重方式,在文字敘述之中穿插圖表,方便讀者閱讀,
對憂鬱症患者及家屬極有參考價值。

三、精神官能症


1.《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馬汀.塞利格曼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觀念是一切改變的根本,而你自己是治療的關鍵。
書中仔細檢討焦慮症、驚恐症、憂鬱症、貪食症、同性戀、酗酒等問題的成因,
將它們分成可以改變和不可改變兩類,然後指出正確對待這些問題的方法。

2.《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John Medina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分子生物學家麥迪納博士分享他在大腦科學領域研究的成果,探討大腦知識對於在教室的教學以及在職場的工作
能有什麼幫助。書中每一章分別解釋一個大腦守則──科學家所知道的大腦工作方式,
然後提出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建議。當你了解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就會明白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大腦。
文章同步刊登於

現代緊箍咒-漫談偏頭痛

十一月 14th, 2008 Posted in 自律神經失調 Tags: ,

35歲的小艾走進診間的時候顯得很跼促,一坐下來就很不好意思的搔搔頭「哎,醫生,我最近一年常常頭痛,痛起來就要大半天,像是有人拿著鐵鎚在我腦袋裡一下一下的敲,有幾次還痛到頭暈想吐。我每次痛起來就吃家裡的止痛藥,已經吃了好多天,可是還是痛。我想我應該是壓力太大才會頭痛,不過太太堅持還是要我過來一趟。醫生,你可不可以給我更強力的止痛藥,這樣痛下去,我連生意都沒辦法做。」

小艾的經歷,標準的偏頭痛患者看來一定很熟悉。像小艾這樣受偏頭痛之苦的人真的不少,在大台北地區幾乎每20個男性就有一人有偏頭痛問題。偏頭痛出現在女性的比例更高,約每七到八個人之中就有一個受偏頭痛所苦。

偏頭痛的成因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定論,但簡單來說,偏頭痛是腦部血管收縮及舒張異常,而刺激周邊痛覺受器引起的現象。

20%的偏頭痛患者在發作前會出現所謂的”預兆” (aura)。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所著的《梅約頭痛小百科》指出,視覺障礙是偏頭痛預兆最普遍的特徵,例如:眼冒金星、無色光點、閃光、彎曲線條或形狀,視野有盲斑擴散,視線模糊或朦朧……。另外也可能出現皮膚發麻、刺痛、肌肉無力,或口齒不清、無法了解別人說話的言語障礙等預兆。

 

偏頭痛一開始發作時,患者會感到頭部一側或兩邊如脈搏般陣陣抽痛,伴隨而來的可能有噁心、畏光、怕吵等症狀,約少數患者於偏頭痛來臨前會有四肢刺痛麻木、影像扭曲及閃爍光點等預兆,疼痛往往持續472小時;疼痛來臨時,首先會從顱部皮質血管開始,再漸漸傳達至腦幹,並活化腦幹細胞核,這段時間約為40-60分鐘,當疼痛訊息傳至腦幹後,疼痛緩解的難度就提高許多。

 

引發偏頭痛的因素有許多,除了像上班族壓力大、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外,天氣變化、冷熱交替、遺傳、荷爾蒙、飲食也都會引發偏頭痛。許多女性在經前、經期時,由於荷爾蒙的變化,偏頭痛會更加嚴重。

 

食物也是造成偏頭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見的有巧克力、紅酒、乳酪等等。而會引發偏頭痛的食物,也因人而異。偏頭痛患者中,有近80%的人,會有1種甚至多種的食物會引發其偏頭痛症狀。偏頭痛患者可能需要一段觀察期,找出會誘發自己偏頭痛發作的食物,避免食用。另外,像是遺傳、壓力大、服用避孕藥、失眠、抽菸、聞到一些有機溶劑等,也都可能引發偏頭痛。

 

偏頭痛自我檢測:

 

當你頭痛時,是不是有以下的特徵?

1.不吃藥,頭痛發作持續472小時

2.痛的部位在頭的一側

3.痛起來一脹一縮,有搏動的感覺

4.平常身體的活動,譬如走動和運動,頭會更痛

5.你的日常生活受到相當影響

6.頭痛時曾伴隨噁心

7.頭痛時曾伴隨嘔吐

8.頭痛時會怕光而且怕吵

9.類似的頭痛經驗,至少有5次以上

 

解答:如果你第1及第9題答「是」、且第25題至少答兩個「是」、且第68題至少一個「是」,那,你很有可能有偏頭痛!(取材自《頭痛不見了》)

 

治療與預後

偏頭痛的治療與一般頭痛相當不同。由於偏頭痛發作可能很頻繁,疼痛的時間長,長期使用一般止痛藥不僅對解除疼痛沒有良好效果,不僅藥量越吃越多,也可能像小艾一樣出現腸胃道出血的副作用。

 

避免偏頭痛發作,可以考慮使用預防性用藥,目的在於減少偏頭痛發作的頻率、持續時間及疼痛強度。目前預防性用藥選擇很多,常見的有propranolol (Inderal)volproic acid (Depakin)topiramate (Topamax)等等,必須依照個人狀況由醫師處方適合的藥物。

 

偏頭痛急性發作時,有所謂的治療黃金期,即發作或預兆出現六十分鐘內及早服藥,緩解頭痛的效果越好。目前常用的急性發作用藥有止痛藥或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麥角類生物鹼或選擇性的血清作用劑等等。

 

研究及臨床經驗都指出,使用預防性藥物可顯著減低偏頭痛的發作,偏頭痛發作時使用適當的藥物也可以有效緩解疼痛,讓你維持正常生活品質。治療藥物的選擇上,還是要依賴專業的精神科或神經內科醫師判斷處方,讓你的偏頭痛不再作怪。

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是指獨立自主而無法用人體自己意志去控制的神經,分為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兩大系統,兩者保持著絕佳的平衡,並對我們體內的內臟器官進行調控。當自律神經無法承受來自外界的壓力時,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就會失去平衡,一旦失調,會引起各種現代文明病;交感神經過度緊張,會導致頭痛、高血壓、心臟病、心悸、心律不整、呼吸急促、血糖上升;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會導致氣管收縮(氣喘),消化液分泌過多、胃痛、胃潰瘍等症狀。造成自神經平衡失調,交感神經占優勢的最大原因是壓力。

當自律神經功能產生失調時,只有調整恢復神經傳導物質活性相關的作用,才能恢復自律神經功能。因為各種神經都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長時間讓他維持在良好狀況下運作,自然會有適應學習的反應,以致恢復自行穩定運作的能力,所以自律神經失調的人,必須從調整腦內荷爾蒙,來修復凌亂的自律神經。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範圍非常廣泛,包括:

1. 頭:頭暈、頭重、頭痛、頭部發麻、發燙感。
2.
眼:眼睛疲勞、眼痛、淚眼、眼睛張不開、視線模糊、眼睛乾澀。
3.
耳:耳鳴、耳阻塞感。
4.
口:口乾、口渴、口內疼痛、口舌異常感、味覺異常。
5.
喉嚨:阻塞感、異物感、壓迫感、發癢、異常咳嗽。
6.
手:發麻、發抖、疼痛、感覺異常、發冷、發燙。
7.
腳:下肢麻木、發冷、發燙、疼痛、腳跟貼地疼痛、肌肉跳動。
8.
肌肉、關節:頸部緊繃酸痛、肩膀緊繃酸痛、全身肌肉疼痛、多處神經痛、背部及腰部緊繃疼痛、關節倦怠或無力。
9.
呼吸器官:呼吸困難、肋間神經痛、呼吸肌肉緊繃酸痛、呼吸道阻塞感、類似鼻塞而無法呼吸、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
10.
心臟:心悸(感覺到心跳)、心跳加速、心跳強勁、心臟無力感、胸悶、胸部壓迫感。
11.
血管循環:血壓起伏變動、頭昏眼花、手腳冰冷、臉部潮紅燥熱、起立性暈眩、血氣上衝、偏頭痛。
12.
消化器官:食道阻塞感、噁心、嘔吐、胃部發熱、胃部痙攣、腹脹、腹部疼痛、便秘或腹瀉、腸胃蠕動異常、、便意感頻繁。
13.
膀胱:膀胱神經敏感、尿意感頻繁、頻尿、排尿不易、排尿後不適感、殘尿感。
15.
皮膚:多汗、不出汗、異常發汗、皮膚乾燥、全身發癢、發燙、發冷。
16.
精神症狀:焦躁易怒、莫名奇妙的恐慌不安感、寂寞孤獨感、悲傷感、沒有慾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17.
全身症狀:全身倦怠、異常疲勞、全身無力、提不起勁、輕度發燒發燙、缺乏食慾、睡不著、淺眠或多夢、白天賴床睏倦。

自律神經失調的其他名稱;

1. 腸胃科:大腸激躁症、過敏性腸症候群、機能性胃腸症、神經性嘔吐症、膽道運動障礙、反覆性臍疝痛。
2.
胸腔科: 過度呼吸症候群、支氣管氣喘。(尤其是壓力、情緒相關者)
3.
心臟血管科:心臟神經症、起立性調節障礙,遊時會說是二尖瓣脫垂。
4.
神經科:肌肉緊繃性頭痛、偏頭痛。
5.
耳鼻喉科:眩暈症、咽喉頭異常感症、梅尼爾氏症。
6.
泌尿科:膀胱神經症、夜尿症、心因性性功能障礙。

7. 婦產科:經前症候群、產後憂鬱症、更年期症候群、性感異常症。
8.
皮膚科:圓形脫毛症、慢性蕁麻疹、發汗異常。
9.
口腔牙科:舌痛症、口內異常感症。

身心放鬆練習

七月 16th, 2008 Posted in 恐慌症, 自律神經失調 Tags: ,

日常生活時常會有一些大小事件造成我們緊張或不安,例如:工作壓力、緊湊的生活步調、考試壓力、噪音的干擾,人際問題的處理等等,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的表現。根據研究,適度的緊張壓力可以提高效率,過多壓力反而有礙工作的表現。

緊張的情緒因為自主神經系統的作用,它在生理會有心跳急快、呼吸不順、吸不到空氣、拉肚子胃部不適、口乾、冒冷汗、手腳冰冷、尿意頻仍、發抖及頭暈的現象。

學會一套放鬆自己的方法,隨時能讓自己進入放鬆狀態,脫離過度緊張的情緒狀態,將可減少身體的不適感,並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放鬆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慣用的放鬆方式,做些體操來鬆弛筋骨,忙裡偷閒安排休閒活動以緩和日積月累的壓力,洗洗三溫暖,泡泡熱水澡,或者和家人朋友聊聊天說些笑話等。另外,也可以藉著瑜珈、打坐、慢跑、運動等活動來保持情緒的穩定以及掌握緊張、不安的反應。

這裡要提供的一套放鬆方法,稱為肌肉放鬆練習。

肌肉放鬆練習

這個練習的特點,是先做肌肉拉緊的動作,再做放鬆的動作,然後去感受由緊到鬆的過程,再持續保持這種放鬆的感覺。整個練習分成十個步驟,由手部→額頭→臉部→口腔→上身而至腳部。拉緊的動作持續約10~15秒,放鬆的動作持續約60秒;拉緊的動作只是一個輔助的步驟,最重要的是去體會肌肉鬆弛的感受,並持續放鬆的時間。最後熟練時,可以在放鬆的命令傳達到腦部時,不用做任何拉緊的動作,整個身體自然就放鬆下來。

身體放鬆相當於製造一個祥和的生理狀態,可以使情緒穩定下來。

練習的方式

首先找一個安靜的房間,找一張有靠背的椅子;做的時候採去最自然輕鬆的姿勢,讓上半身的重量都置於臀部,兩腳的重量平均置於腳掌上,兩手自然擺於大腿內側,然後輕閉雙眼。

練習的步驟

1. 將兩手抬到水平位置,用力向前伸直,用力握緊拳頭,逐次用力後再放鬆,把兩手慢慢放回大腿內側。然後感受肌肉放鬆的情形。

2. 把額頭往上揚,拉緊額頭的肌肉,也是逐次用力再放鬆。

3. 將眉頭往中間拉緊,鼻子和嘴也往中間拉緊,形成鼻子和嘴都噘起來的情形,逐次用力後放鬆。

4. 是咬牙的動作,用力咬緊牙齒,亦是逐漸用力後放鬆。

5. 是用力張開嘴巴,再把舌頭用力抵住下面的門牙約10秒,逐步用力後放鬆。

6. 接下來要把身體坐正,低頭把下巴抵住前胸,兩手向後用力,使胸膛挺出來,也是用力後放鬆。

7. 是向後彎腰的動作,也一樣要將身子坐正,第六、七兩個步驟放鬆時要恢復原來坐姿。

8. 做兩個深深的深呼吸。

9. 最後一個動作是將兩腳抬到水平位置,腳尖向下壓,拉緊腿部的肌肉,再逐漸放鬆。

10. 接著是持續整個身體放鬆的狀態約5~15分鐘。

注意事項

練習肌肉放鬆有幾件事要提醒的:

1. 肌肉放鬆練習像運動一樣是一種學來的技巧,要練習才會純熟。最好每天練習1~2次,每次10~20分鐘。不要等到緊張或是事情來時才想到要練習。

2. 選擇沒有事情等著你做的時間練習,以便減少干擾。

3. 環境要清靜,周遭最好不要太亮,不要全黑。

4. 最好穿寬鬆的衣服練習,例如:運動服、睡衣等。

5. 練習時閉眼可去除視覺的干擾。

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

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

 

甚麼是焦慮症?

焦慮是一種模糊不定的不安、煩躁、擔心、甚至恐慌的感覺,不一定有明顯特殊的外在因素。在一般民間的說法會說是自律神經失調,指的是一個人睡不好,擔心害怕或是恐慌,以及伴隨很多身體症狀,例如胃痛,胸悶,頻尿,心悸,手腳發麻冰冷等等。

 

焦慮性疾病的導因?

個體有情境或發展性的危機,在個體調適不良的情況下即產生了焦慮。家族中有人有焦慮症,自己會發生的機率也會跟著增加。

 

患有焦慮症的人會有哪些症狀?

主要的病徵是心理上的不安、焦慮及隨著心理焦慮而來的身體症狀。例如: 呼吸困難, 心悸,失眠, 出汗忽冷忽熱,暈眩、頭暈或不穩的感覺,不真實的感覺,感覺異常 顫慄或發抖,胸痛或其他窘迫性感覺,噁心或腹部不適

 

焦慮症該如何治療?

1. 藥物治療:經醫師指導服用,服藥時避免飲酒。

2. 生理回饋治療:一種利用儀器,學習並找到讓自己身體放鬆的技巧。

3. 心理治療:和心理治療師討論自己的困擾、挫折及心理衝突,逐漸可以了解自己的各種情緒反應。

4. 行為治療:有些人的焦慮和情境有關,如怕坐電梯就可以行為治療來幫助。

5. 肌肉放鬆法:透過認知的訓練,教導認識身體各部位肌肉的放鬆程度以減輕壓力感或增強承受能力。

 

五、 預後:

焦慮症就像感冒一樣,每個人一生中都有發生的可能,情況有輕重,布一定每個人都需要求醫治療,但有足夠且正確的認識是必要的。臨床上約有半數的患者會痊癒,其餘的病人症狀起伏不定,時好時壞,約五分之一的患者會演變成慢性化。

 

當焦慮症狀發生時該怎麼辦?

當焦慮症發作時,你可能同時會有心悸、頭痛、頭暈、窒息感、冒冷汗等的生理狀況發生。當這些症狀發生時,可採取一些方法舒緩焦慮的情緒,如:

l 放鬆訓練:如果能規律作放鬆訓練就能減低焦慮,其放鬆訓練技巧為先想像一個寧靜的場景然後利用以下之技巧練習:

1. 先是緊縮一肌肉群(如雙眼用力緊閉)再放鬆,以分辨緊張與放鬆之間的差別。

2. 再依序依耳、口、鼻、肩膀、頸部、手臂、腹部、雙腳、各個手指頭、腳趾頭先用力緊縮再放鬆。

3. 像是在睡眠中緩和與規則的呼吸。

4. 最後,像是剛睡醒般的慢慢活動起來。

如此大約循環做五到十次。

l 過度換氣的治療:過度焦慮有時也會伴有過度換氣的情形,此時可以練習深呼吸,慢慢吐氣,跟自己對話說這是焦慮換氣過度,我不會怎樣,只要我放慢呼吸,等一下就會好了。

l 儘可能吸收有關焦慮疾病的知識,了解各種焦慮症的治療方式,及其他患者如何獲得康復的經驗。因此有些團體治療可以提供良好的回饋與病患互助。

l 與醫師聯繫,詢問有關焦慮症之治療計畫,無須害怕求醫會不好意思。

 

文章同步刊登於

松德診所身心科暨兒童青少年發展中心網站

失眠時你該提供給醫師的資訊

六月 2nd, 2008 Posted in 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 Tags: ,

失眠時你該提供給醫師的資訊

就診前或是在診間,你應該提供醫師

(平均以一個星期為基準)

1.   睡著所需時間

2.   晚上醒來次數,醒來睡得找嗎

3.   總計一個晚上睡多久

4.   就寢與起床時間

5.   起床感覺如何

6.   就寢前你會做哪些幫助睡眠的事(喝酒,喝牛奶)

會不會覺得太多呢,林醫師知道你不太容易記住,沒關係,一位受訓好的精神科醫師可以問更多細節,以幫助醫師更了解你失眠的原因,不過你要好好提供醫師上述資訊喔,千萬不要隨便到藥局拿安眠藥服用或是上網買來路不明的"食品"喔。

腹式呼吸(林醫師的媒體新聞)

六月 1st, 2008 Posted in 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 Tags: , ,

油價上漲引發民生必需品跟著漲,許多人因這波漲價感到吃不消。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在門診上發現,有些平常已累積生活或工作壓力的患者,面臨這股漲價潮,不僅有焦慮感,還會使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頭痛等情況,進而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建議可做腹式呼吸,每次進行20下,1天至少80下,能穩定自律神經。

面對需求壓力,會使自律神經失調,出現焦慮、煩躁、頭痛等狀況。

胸悶 頭痛為焦慮徵兆
楊聰財醫師表示,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心理需求是最大的壓力來源,物價上漲讓人出現「荷包失血」、「日子過不下去」等感受,引發焦慮、失落等問題。人一旦焦慮,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活動,產生煩躁、頭痛、頭暈、胸悶、心悸和肌肉緊繃等情況,無法心平氣和地工作或念書,晚上甚至失眠、易驚醒,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松德診所身心科醫師林耿立也表示,女性面臨壓力多以心情低落來表現,男性則較容易動怒、脾氣暴躁。

 

每天至少做80下腹式呼吸,有助穩定自律神經、改善焦慮情緒。

腹式呼吸 睡前2小時放空
若出現上述焦慮引發的徵兆,可試著做腹式呼吸,找張靠背的椅子,全身放鬆,以鼻子緩慢吸氣,把肚子吸滿,再用嘴巴吐氣,速度愈慢愈好,每次做20下,1天至少做80下,就能穩定自律神經,改善焦慮情緒。林耿立醫師則表示,睡前4小時盡量不要運動,以免交感神經活化,情緒亢奮而失眠;睡前2小時就盡量放空腦袋,不要工作或進行過度用腦的動作。若狀況一直沒改善,焦慮情緒會持續累積。楊聰財醫師建議,趕緊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尋求協助,可透過與醫師會談獲得改善;若情況較嚴重,醫師會給穩定神經或使血液中血清素濃度升高的藥物,只要遵照醫囑,就有助於穩定情緒、舒緩焦慮。

季 節 轉 換 好 發 躁 鬱 寫 日 記 曬 太 陽 可 改 善(轉載自壹蘋果健康網)

五月 27th, 2008 Posted in 自律神經失調, 躁鬱症 Tags:

季節轉換好發躁鬱 寫日記曬太陽可改善

春夏交替之際是躁鬱症好發的季節,不論是否發病,都會因氣溫改變而使躁症發作,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任邱南英表示,每年3月至5月中旬,門診躁鬱症的平均人數約多2成,男女的比例相等,其中又以15至22歲的青少年居多,提醒如果連續5天以上只睡2至3小時仍精神亢奮,且合併有食量大增、多話、情緒暴躁者,應儘速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報導╱劉純妦攝影╱攝影組

情緒高亢精神好

此時患者的情緒是處在很好、很高興、很興奮、很快樂的狀態,但現實生活中,卻沒有發生值得這麼高興的事情。躁鬱症也會使人變得整天精神很好,忙東忙西,休息一下就可以繼續做事情。例如說,晚上拼命上網、寫email,一大早又爬起來打電話,整天好像有忙不完的事情。

話變多 跳躍思考

許多躁鬱症患者在病情發作時,會開始講話講不停,而且很難打斷。有些人還會變得很躁動,手舞足蹈,情緒激昂。有時患者還會感到腦袋裡面的思想跑得很快。因為思想跑得快、講話講得快,有時患者的思想會讓人覺得「跳來跳去」,其實患者還是有他的道理在,只是速度太快,一般人跟不上。

未經考慮亂購物

躁鬱症患者常見的另一個症狀就是「亂買東西」,由於情緒過度膨脹、過度的自信,患者常常會到處血拼、買一大堆自己用不到的東西、到處送禮、拼命刷卡等,做出許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
寫日記可抒發

邱南英醫師建議,躁鬱症除了需要家人和朋友的聆聽與陪伴,其實也可以透過寫日記來幫助自己瞭解心裡的想法和感受。患者要注意的是,日記主要是在記錄每天的心情,建議依照每天的情緒來打分數,也盡量養成習慣固定在同一時間寫日記,譬如說在晚餐之後或睡覺之前,才可以增加記錄的準確性。

中午曬太陽 15分鐘
邱南英醫師指出,美國曾有研究顯示,每天中午曬太陽15分鐘,有助改善躁症症狀。該研究邀請9名接受傳統療法但病情未改善的女性參與,4人早上接受日曬,5人於中午曬太陽。而中午曬太陽的病人情緒明顯較穩定,研究最後讓9人於中午接受15分鐘日曬,兩星期後,其中6人的病情有好轉。

躁症易伴隨重鬱
松德診所身心科醫師林耿立說,躁鬱症分成躁症和鬱症兩個階段,許多病人在躁症,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反而認為自己很有想法、創造力和體力方面也大大提升,往往都需要等到鬱症出現時,才懷疑自己是否生病了,而前往就醫,因此很多躁鬱症患者常被誤診為憂鬱症。邱南英醫師表示,一般躁鬱症多半會伴隨有重度憂鬱的傾向,甚至會出現自殺的行為。
鬱症的情緒控制

●Step1負面表列
林耿立醫師指出,有些憂鬱患者,一碰上事情,就會自動的負面思考,所以治療上,要讓患者體認到「自己又自動負面思考」,這時,就要立即修正自己的觀念,避免讓負面的想法一再擴大。
●Step2事件歸因
檢討完自我的負面表列後,接下來應開始進行事件歸因,瞭解自己為何會有這種負面想法。
●Step3正面表列
一旦分析出自己的負面思想原因為何後,就要進行正面表列,正面表列就是列出自己的強項,想想自己有哪些資源。例如說,身邊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勵,就表示自己人緣很好。
香蕉減少焦慮

北醫附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指出,香蕉含有大量的色胺酸,而色胺酸是營養素、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能夠有效促進血清素的合成分泌,可在餐後使用香蕉,有助於緩解情緒,讓人不易焦慮、不安。

多喝牛奶好入眠
牛奶含大量的鈣質,鈣的攝取可讓神經興奮,牛奶也含有色胺酸,是神經傳導重要物質,增加血清素分泌,緩解情緒,所以當人睡不好時,喝杯牛奶,心情會舒暢,較好入眠。平常多吃乳製品,例如牛奶、乳酪等,也可使心情愉快。

小辭典
躁鬱症又稱「雙極情感疾患」,其中又可分成第一型和第二型,第一型通常都是僅出現躁症,第二型則是重度憂鬱合併輕躁的現象,國內外研究都顯示,約6成以上躁鬱症患者是15至22歲的青少年。邱南英醫師表示,躁鬱症是典型好發於青少年的終生疾病,從過去門診的經驗發現,季節交替時是躁鬱症的好發期,以下是常見的躁症症狀,如果有持續5天以上的精神亢奮合併多話的情形,建議及早就醫,多數的躁鬱症在獲得控制後,約有5成左右都可以恢復正常作息,只需按時吃藥即可。

躁症自我檢測表
□覺得極度愉快和亢奮,令人認為你一反常態或帶來麻煩
□易動怒,甚至容易與人打架或爭執
□比平常充滿自信
□睡得比平常少,覺得不需要這麼多睡眠
□說話比平常多,說話速度亦較快
□腦內不斷有很多思想,或無法把思想速度減慢
□很容易被身邊事物分散注意力,難以集中精神
□較平常精力充沛
□較平常活躍或做事較平常多
□較平常外向和喜歡交際,如深夜打電話給朋友聊天
□對性的興趣較平常大
□做一些平常不會做或令旁人覺得過分、愚蠢或危險的事
□花錢以致給自己或家人帶來麻煩
註:通常患者本身通常不自覺有上述現象,如果發現家人或朋友有超過4個以上的現象,則應提醒其儘速就醫。
專家說
運動舒緩亢奮情緒
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任邱南英
躁鬱症患者盡量多運動,如散步或做體操當成每天的例行運動,原則上應遵守「333原則」,也就是1次30分鐘,1星期3次,每次最大心跳達每分鐘130下,可有效舒緩情緒過度高亢。
營養均衡有助好心情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
美國曾有研究指出,醣類可調控腦內的情緒荷爾蒙血清素,甚至影響並調節情緒反應,許多食物都含有維生素E、B6、C,有助於穩定情緒,增加抗壓性,因此攝取均衡飲食可保持心情愉快。
30-04-2008

是真的神經衰弱,自律神經失調還是…

如果你有阿公阿媽在看病,甚至於如果你自己有一些慢性的身體症狀,不斷地尋求醫師的幫忙,進出醫院診所的話,自律神經失調這個名詞你一定不會太陌生。

而或許你也不太想聽到神經衰弱這個名詞,然而打從心底最深處,你還是會害怕這個名詞或許會像個甩不開而且到處跟蹤你的愛慕者一樣,無趣而且煩人的跟著你,隨時打擾你正常的生活作息。那真是很多人的最沉重的夢靨之一。

那為何將神經衰弱、自律神經失調這些俗稱放到這些人身上?前者是因為傳統中國醫學的理論,加上一些歐洲國家如德國在身心醫學上的用法而常常被拿出來使用;後者則是因為我們的神經細胞其實是控制我們身體所有器官的"電線"。電線如果有問題,或是發電廠-我們的腦部出了問題,例如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均衡,那麼你想這些被控制的機器也就是我們的器官,會不受到影響嗎?

在這當中最有名的一條腦部神經叫做迷走神經,它控制很多我們的五臟六腑。當他過度興奮時,那你就會出現一些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反之亦然。當然它不是唯一的一條自律神經。會"失調"的電線也不只是它。

我知道你或許還是很難相信自己所罹患的是所謂的身心科問題。
因為你相信胸悶呼吸喘不過氣來是胸腔科問題,心悸是二尖瓣脫垂以及原發性高血壓是心臟科問題,常常拉肚子肚子痛脹氣跑廁所胃炎是腸胃問題,失眠頭痛,頭暈,手腳頭皮發麻可能是神經科問題,耳鳴頭暈以及喉嚨異物感是耳鼻喉科問題,頻尿間質性膀胱炎是泌尿科問題,異位性皮膚炎要找皮膚科醫師。

沒錯,這些都是必須要加以鑑別診斷的疾病。然而如同以上所陳述的,你只檢查了你身體的一部分。 上述這些門急診常見的症狀當中,有相當多的比例患者是找不出實質上的生理病灶,而且這些人通常會合併有焦慮,神經質的傾向。如果醫師能加以轉介給身心科醫師診斷,這些人很大的比例合併有焦慮症,憂鬱症,慮病症等身體化的診斷。

 
所以當你的家電有問題時,而且你在檢查電器之後發現機器本身沒問題,或是檢查很久都找不出來原因,你會試著看看源頭是否接頭沒插好,或是電源供應有問題,而不是想要進廠大修你家的電器。同樣的,自律神經失調某種程度也可以說是大腦皮質的問題,尤其是以現代的神經科學來加以解釋的話;如果治療上能配合一些神經內分泌活性的藥物治療,以及一定程度的衛教和心理諮商,相信有很大的機會提供給患者更好的診斷與治療以至於後續的生活品質,而不是一位到處尋求名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藥罐子。

台北松德診所   身心科主治醫師  林耿立

心慌慌的恐慌症

“醫師呀,這已經是我這星期第三次來急診室報到了,剛剛突然間心臟又跳的好快,胸口悶悶的呼吸不到空氣,會不會是得了什麼嚴重的心臟病?血壓太高中風還是快死掉了?你看,現在弄得急診室的每一個護士小姐都已經認識我啦,心情也跟著很不好,每天都擔心何時又要發作掛急診。自己最近去做全身健康檢查,抽血、心電圖、超音波、斷層掃描也都做啦,後來連正子攝影和核磁共振也花錢,忍痛做下去;但是每項報告都說我很健康。內科跟急診室醫生也說一切正常,該不會是醫師誤診,有什麼嚴重的病醫師沒看出來。有些醫師說我是換氣過度症候群,有的說是輕微的二尖瓣膜脫垂,只要定期追蹤吃藥就可以,可是這些症狀還是一直不斷的出現,好擔心自己會突然死掉。心情好低落,現在連工作也做不好,家人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每個人都跟我說是自己太緊張,是我自己的問題,要我放輕鬆。現在連我家人都不諒解我,覺得我在裝病,也因為我常常要跑急診的事,現在弄得家裡雞犬不寧。

這是精神科醫師在看診時常常會聽到的恐慌症病人的自我病情陳述。恐慌症的主要症狀包括在事先毫無預警情況下,突然發生極度的恐懼、害怕和不適感,有心悸、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冒冷汗、呼吸困難、喉嚨有異物感、頭暈反胃、手腳或是頭皮背部發麻、有刺痛感、覺得自己快要死掉、快失控、或是四周事物不真實感。病患多半會有預期性的焦慮,擔心害怕下一次恐慌症發作的時間和症狀;有些則是會擔心會不會發瘋,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或是心臟病發作等等;有些病人會隨身帶著藥物,讓自己更有安全感;或是不敢出遠門,不敢離開醫院或是家裡遠一點的地方,不敢坐公車捷運或是搭乘電梯,也會避免開車出遠門上高速公路,不去大賣場或是百貨公司人多空間狹窄的地方,會擔心在這些場合”自己萬一發生不幸的事”,會沒有人可以幫忙急救,或是救援來的太慢等等災難性的思考。也就是一部分病患會合併有懼曠症的情形發生。 根據研究統計發現,約有九成的恐慌症患者合併有重度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等等在內的精神科疾病。其中跟憂鬱症的關係更是占了三分之ㄧ以上。 病因上,可能與某些近期壓力的生活事件相關,諸如離婚、親友過世、感情問題、或是課業過重等等。性別方面以女性的發生情形較多,年齡基本上是二十五左右會發生,但是臨床上仍是常見到更年長才出現症狀的病患。另一方面,遺傳上的因素所占的比例也相當高。

診斷上可以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臨床判斷,排除其他可能的生理病因,尤其是一些內科及神經科的疾病例如甲狀腺亢進等等。而治療上則可以先以抗焦慮的藥物快速緩解病人身體的不舒服以及心理上的焦慮緊張害怕,增加病人對自己和醫師的信心,在足夠劑量的原則下,時間大約是一兩天左右,病患即可在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時再以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從內分泌系統上提升病患腦部賀爾蒙的濃度,雖然研究指出其效果也許優於抗焦慮藥物,但是因為效果較慢出現,建議初期是以兩者併用的方式給予病患服用。約幾個月後,在醫師的指示下逐漸減少抗焦慮藥物的劑量;至於血清素抑制劑則是建議病患能持續服用至少約一年的時間。除了藥物之外,其他的治療方式還包括以行為治療方式,諸如肌肉放鬆、腹部呼吸、曝露治療。認知治療包括有教導病人正確的認知以及有效的資訊等等,都可以收到一個相當好的療效,使病人在認知上不會對疾病有過多的焦慮和害怕。

有些研究指出恐慌症可能會在一些壓力事件下復發,大約30%到90%的人在停用藥物的情形下會復發而呈現慢性化的情形。但是假如能有效的整合抗焦慮藥物,血清素抑制劑及認知行為治療,相信絕大多數的病患都能獲得有一定程度的照顧和緩解。 最後,建議病患以及家屬幾項重要的結論:恐慌症是不至於對生命造成威脅的精神官能症之ㄧ,也不是精神病。但是症狀容易讓病患及臨床醫師誤以其他疾病的方式診斷及治療。

而病患及家人的認知,例如認為這是不可告人的精神病,或是病患認為如果我跟親友說,別人會相信嗎?這樣會因為羞於啟齒,而延遲就醫耽誤最佳治療時間。尤其是很多親人朋友不了解病因會勸病人”放輕鬆點,你沒病是想太多了,”這些話反而會加重病人的壓力和增加不被了解的感覺。 建議與精神科醫師討論,儘量避免只靠藥物治療或是深信單一心理治療,每一位專科醫師都有他的經驗,而病患和家屬也有都有他自己偏好和適合可以接受的治療,如何找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則有賴於病患和醫師之間的溝通,以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台北松德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  林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