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Blogs » Archive by category '兒童心智' (網誌分頁 3)

林醫生~美商北京明德醫院駐診

林耿立醫生應美商北京明德醫院之邀
預計至北京開設特別門診提供中英台語服務
初期規劃
自2013年11或12月起每月將有一週於美商北京明德醫院看診

林醫生北京駐診期間
大陸華北地區台商可就近至北京看診(明德醫院設施/服務皆很完善)
同時段林醫生亦可接受遠距諮商(需事先預約)

松德身心科診所

可以點選下面連結(中文在右上角落)

過動症如何吃2

九月 4th, 2013 Posted in Blogs, News, 兒童心智,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少3:含咖啡因飲料與巧克力

‧作用機制

有些爸比媽咪心想孩子的大腦活動力低,就給予咖啡因飲料來刺激大腦活動,提提神吧!錯! 咖啡因與巧克力裡面所含的可可鹼、茶鹼均屬於甲基黃嘌呤類,能使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因此增加警醒度、降低疲勞與短時間提高注意力;但倘若長期攝取與過度使用,容易成癮與中毒,產生不良反應,如:神經過度敏感、易怒、焦慮、失眠與心悸、躁動、腹瀉、消化性潰瘍…等。

喝了含有咖啡因的飲品之後,孩子的情緒的確變得比較穩定且精神較容易集中,但時效短且長期下來容易成癮,而過度興奮也間接造成失眠與影響作息的問題。而一般的提神能量飲料含高量的咖啡因,長期飲用也容易造成依賴,甚至咖啡因中毒,而且神經過度敏感、警醒程度過高,反而難以處理眼前的資訊。

‧危險食物

早餐給孩子喝一杯奶茶就是爸比媽咪犯的最大錯誤!除了高糖,易使得血糖波動之外,茶類也含有咖啡因成分,容易讓孩子有過動的症狀出現!綠茶、烏龍茶、紅茶、花草茶,以及咖啡與巧克力都含有咖啡因。

‧建議攝取量

咖啡因與巧克力的建議攝取量是0,但在實際生活之中,卻很難完全避免接觸,不過,至少爸比媽咪瞭解這些危險食物,在挑選孩子的食物時,可以盡量減少提供。而茶類的咖啡因含量較低,但炎熱的夏日,早餐一杯奶茶、下午再一杯手搖飲品,咖啡因含量早就超標了!

如果孩子一天沒有飲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就出現白天嗜睡、沒精神的現象,那表示必需要減低孩子攝取的咖啡因了!或是有時候爸比媽咪發現已經12點了,孩子還不想睡,可能就是那一天喝了太多含咖啡因的飲品。

飲食限制 改善過動症狀

根據最新荷蘭2011年的研究指出,64%的過動孩子,在飲食限制方案介入之後,症狀有明顯改善,但是未受控制,則又再次復發。而飲食限制方案指的是只吃米飯、白肉、蔬菜和西洋梨、水的限制飲食;其他東西都不能吃,份量由營養師安排;一段時間之後,就恢復平時飲食,發現又恢復過動症狀。因此,林茂勳治療師指出,養成吃對東西的飲食習慣,就會自然吃對東西;只讓孩子吃適合的食物,就可以改善過動症狀。

2013臨床心理學會(年刊發表)

Influenc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social skills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Jin-Jia Pan1(潘金嘉), Geng-Li Lin2 M.D. (林耿立醫師)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Heidelberg University, Germany1
Song De Psychiatry Clinic, Taipei2

Background:
The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 and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controversy and few attempts have so far been made at exploring 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between the causality of attachment styles and social skills in patients with BPD.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amine whether interpersonal problems mediated links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social skills in BPD.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also was to explore if the bias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 BPD could predict inadequate social skills.

Methods:
29 BPD outpatients (19female, 10male) and 65 control subjects completed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Axis II Disorders, Symptom Checklist-90-Revised, Social Skills Inventory, and Inventory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Circumplex Scales. Moreover, a total of 94 significant others (29 from outpatients, and 65 from healthy subjects) were also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to assess subject’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all variables in two groups and exam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report and other-report interpersonal problems.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test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c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social skills, and (b)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social skills in BPD.

Results:
Three important findings were found in this study. Finding 1: The majority of control people had secure attachment styles, while many borderline patients ’attachment styles were insecure. Patients’ scores on social sensibility (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s and scores on emotional awarenes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EAEE) were lower than controls. In terms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borderline people described themselves more domineering, vindictive, cold, exploitable, intrusive and nonassertive than normal people. Compared to other-report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 controls, significant others appraised borderline people more vindictive and more socially avoidant. Finding 2: The resul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c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social skills indicated that domineering, vindictive, and nonassertive as predictors could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predict social awareness and social expression (SASE) respectively; moreover, exploitable as predictor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predicted SS. Finding3: (1)Preoccupied attachment style had significant predicting power over social sensibility in BPD. (2) Intrusive had ful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preoccupied attachment style and social sensibility in BPD.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evidence for potential interpersonal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of BPD, which was meaning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pathology of BPD and helpful for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urthermore, several limitations have to be considered in interpreting results, for example, small sample size, borderline outpatient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comorbidity of other 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 limit of cross sectional study, etc.

Key words: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ttachment style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social skills


過動症如何吃1

八月 28th, 2013 Posted in Blogs, 兒童心智,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孩子大腦裡的腦細胞與細胞之間需要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的作用,但是過動兒的多巴胺被誤以為不需要而置於資源回收筒,訊息無法順利傳導,造成腦部活力低,讓他們總是處於狀況外。
除了行為訓練與藥物治療之外,在日常生活之中,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與注意飲食的營養調理更是改善過動兒症狀的關鍵因素!接下來,我們就請專業的兒童職能治療師為過動兒的飲食提供建議。

多 1:維生素B6與B群

‧作用機制

維生素B6與其它B群(指B1、B2、B12、菸鹼酸、葉酸、泛酸、維生素H…等)協助神經傳導的最重要元素,能夠立即性地提供大腦與神經所需的葡萄糖,具有保護與維護神經、幫助神經組織的代謝…等作用。因此,有人將維生素B群稱為聰明藥,建議考生多補充。

‧食物來源

含維生素B6的食物,如:動物肝臟、酵母、瘦肉、紅豆、麥片、葵瓜子、紫菜、胡蘿蔔、蜂蜜…等。富含其他維生素B群食物,大部份為動物來源,如:動物肝臟、鮭魚、烏魚子、蛤蜊、九孔、瘦肉、乳酪…等。

‧建議攝取量

由於維生素B屬於水溶性,不易儲存在人體內,而容易隨著尿液排出,因此必須經常補充。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林茂勳表示,國外研究廣泛使用高劑量B6及B群來治療自閉症與過動兒都獲得不錯效果,建議過動兒每天攝取250毫克的維生素B6以及125毫克的維生素B群,而發展中的幼兒每日B6攝取量上限40~60毫克;較大的孩子可採用漸進式,從四分之一量開始慢慢增加來攝取維生素B6與B群。

  每10公克的豬肝含26毫克的維生素B12及2.08毫克的維生素B2,100客的雞肉含0.41毫克的維生素B6,因此,三餐之中搭配動物內臟與雞肉或魚肉就可以達到普通的建議攝取量,而過動兒或是特殊兒則更應該增加攝取量。

多 2:鐵與維生素C

‧作用機制

鐵是協助人體造血的重要元素,若是鐵含量充足,則血紅素能夠攜帶足夠的氧氣供應體內細胞,對於中樞神經的發展是有重要的功用。鐵同時也是多巴胺的合成酶之一,因此,缺乏鐵,將改變多巴胺接收器的強度,造成行為的改變,將引起孩子的行為問題。

林茂勳治療師表示,在國外研究之中,曾對於過動兒進行抽血檢驗,發現這群孩子體內的鐵含量偏低,而缺乏鐵的過動兒,如果進行適量的鐵劑補充,可以幫助減緩過動的症狀。

除了鐵之外,為什麼還提及維生素C呢?因為維生素C主要的功用是維持骨骼與牙齒的健康,以及修復細胞組織的能力,幫助傷口癒合。另外,還能夠促進鐵的吸收,有助於調整腦內多巴胺的分泌,能夠促進神經系統正常操作。

‧食物來源

水果就是維生素C最好的來源,如:番石榴、櫻桃、檸檬、奇異果、甜椒、草莓以及花椰菜、小白菜…等。而肝臟、牡蠣、辣椒、牛肉、核桃、葡萄乾、紅棗、深綠色蔬菜…等都是富含的鐵質食物。而吃素食的孩子就可多吃葡萄乾,以補充鐵質。

‧建議攝取量

林茂勳治療師表示,維生素C每天建議攝取100毫克;而鐵的補充則依照體重而定,每公斤需要補充5毫克的鐵,也就是5公斤的孩子需要攝取25毫克的鐵。由於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的吸收,很適合飯後吃些柑橘類的水果,而那些加了糖的人工果汁可不算喔!

多 3:鋅與鎂

‧作用機制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使用口服鋅錠,連續12週,過動兒的注意力不及集中、衝動與社交障礙,均獲得顯著的改善。這是由於鋅為蛋白質與核酸合成中的輔助元素,影響全身代謝過程,有穩定肌肉、神經與體液協調的功用。

若是缺乏鋅,成長中的孩子會造成認知發展與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在臨床上,如果發現孩子有肌膚粗糙、毛髮缺乏光澤以及免疫力差的情況,就可能是缺乏鋅。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使用口服鋅錠與鎂錠,連續12週,過動兒的注意力不集中、衝動、中斷行為、情緒問題、睡眠障礙與社交障礙,均獲得顯著的改善。這是由於鋅為蛋白質與核酸合成中的輔助元素,影響全身代謝過程,有穩定肌肉、神經與體液協調的功用。若是缺乏鋅,成長中的孩子會造成認知發展與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在臨床上,如果發現孩子有肌膚粗糙、毛髮缺乏光澤以及免疫力差的情況,就可能是缺乏鋅。

  鎂是參與蛋白質合成、胺基酸活化所必需的礦物元素,同樣具有維護神經、緩解肌肉緊張與調節心律的功能。倘若體內含鎂量不足,使得神經細胞容易受刺激,情緒容易激動,腦細胞會接收過多訊息引起不易入睡與失眠…等;現今的食品多為加工再造,更容易使鎂離子流失造成缺乏。

‧食物來源

常吃含鋅元素的食物,包含:牡蠣、動物肝臟、牛肉、五穀類、蝦子、茄子、核桃、豆類、蛋黃…等對於緩解過動症狀也有一定的幫助。另外,雖然市售也有鋅錠,但林茂勳治療師建議,以天然食物來補充為佳。

  而含鎂的食物以紫菜最高,每100克紫菜含鎂460毫克,位居各種食物之冠,其它如:海帶、綠葉蔬菜、堅果、腰果、杏仁、全穀類、香蕉…等均含豐富的鎂;而料理可添加一些粗製海鹽,少用在加工過程中失去大量鎂的精製鹽。

‧建議攝取量

每日建議孩子攝取150毫克的鋅,約是一顆牡蠣所提供的鋅含量。而同時建議每日孩子攝取鎂的量為250毫克,吃一包海苔或湯裡面添加紫菜就可以提供日常所需。林茂勳治療師提及,鋅與鎂都是微量元素,人體無法自行生成,一定要靠飲食補充;但是微量元素的補充並非愈多愈好,而是貴在均衡與持續的攝取。

多咀嚼 增加專注力!

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當幼兒咀嚼較硬的食物,如:魷魚絲、小豆干、小餅乾,馬上增加大腦28%的血流量,而過動孩子大腦前額葉的血流量較少,其額葉執行能力差,便很難專注學習。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表示,讓孩子多咀嚼,有助於增加專注力!爸比媽咪若僅提供軟爛食物,除了造成語言發展的遲緩之外,專注力不集中,還可能變成過動兒!

多 4:蛋白質

‧作用機制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結構的主要成分,肌肉、骨骼、神經組織以及皮膚之中都含有蛋白質。蛋白質也是長效的腦部營養補給品,對於過動兒而言,利用蛋白質來穩定血糖,以降低因血糖問題而出現的過動行為。

‧食物來源

蛋白質必須經常汰舊換新,而且無法預存於體內,因此必需從每日的飲食之中攝取。其來源可分為動物性與植物性。動物性蛋白質包含:雞蛋、牛奶、魚、肉類…等;而植物性蛋白質食物之中,營養價值最高的是黃豆,以及菠菜、花菜、豆腐…等都含有植物性蛋白。

由於動物性蛋白質之中的胺基酸種類與比例較接近人體所需,所以價值比植物性蛋白高。但是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林茂勳治療師建議,最好以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混合食用。尤其在食用動物性蛋白質之後,爸比媽咪應該多觀察孩子是否有過敏反應,如:腹瀉、潮紅、搔癢…等。

‧建議攝取量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蛋白質攝取量應為所有熱量的4.5%,以1天2千大卡來計算,其中蛋白質攝取至少應為90克。由於孩子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較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的攻擊,沒有經過高溫煮沸的食物潛藏著許多未知的風險。因此,蛋類的食用一定要煮熟後再給予。

但是,王宏哲執行長提醒,近代醫學研究也指出,高蛋白體質也容易造成過動現象!也就是說,很多爸媽擔心孩子正餐的營養不足,到了2歲,還是照三餐喝奶,反而讓孩子容易有飽足感,使得正餐不吃,只攝取蛋白質而營養失調,造成孩子的過動傾向!

一定要吃早餐!

爸比媽咪都知道一天的開始──早餐的飲食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對於過動兒而言,更具有關鍵的影響性。而常見的兩個早餐飲食錯誤觀念就是「不吃早餐」以及「只喝牛奶」。

上班、上學來不及了,爸比媽咪敢得出門,就將早餐自動省略,自己做了不良示範,心想孩子等一下10點多就是幼稚園的點心時間,餓一下應該沒關係。王宏哲執行長表示,從前天晚上到隔天早上,孩子都沒有進食,還到學校學習,體內沒有葡萄糖可以消耗,思考能力當然較慢、記憶力不佳以及情緒躁動,即使不是過動兒,也會讓人誤以為是過動兒。

另外,爸比媽咪以為牛奶就是所有營養素的來源,因此只讓孩子喝牛奶。王宏哲執行長表示,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只喝牛奶來補充早餐的營養,根本不夠!還要適當補充蛋白質與澱粉,如:燕麥、粥類,才能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有助學習效率;養成「吃對」早餐的習慣,幫助孩子在學校的穩定表現。

多 5:Omega-3

‧作用機制

長鍵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就是Omega-3的全名,人體是無法自行形成,一定要從外界獲得,又稱為必需脂肪酸。Omega-3有兩個重要成份──DHA與EPA都是構成大腦和神經組織的細胞膜之主要成分。其中,DHA使細胞膜通透性變佳、保持腦細胞活性與機能,並使血球變軟不容易凝集阻塞血管;而EPA是降低發炎反應。

另外,Omega-3能夠平衡Omega-6的攝取,兩者是感情不好的兄弟,彼此互為拮抗作用, 如果Omega-6先占領座位,Omega-3就沒有位置了。兩者理想的比例是1:1~2:1,但這些過動兒的失衡比例高至20:1,甚至是50:1,因此產生皮膚搔癢、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等過敏反應。

而Omega-6多來自於油炸食物,內含的AA會促進發炎反應。當身體有外來物,如:感冒病毒入侵,需要AA迅速發出訊號,產生流鼻水、發燒症狀;但倘若反應過度,就會從原本警戒作用,變成身體的主要症狀。

林茂勳治療師也表示,根據研究指出,過動兒規律攝取富含Omega-3的魚油,除了改善體內AA/EPA的比值之外,同時也能夠減緩過動的症狀。

‧食物來源

以本身含有Omega-3的藻類為主食的魚類,因為食物鏈作用,魚肉就含有Omega-3,如:鯖魚、鮭魚、沙丁魚、秋刀魚、鮪魚…等就可以多吃。最充足之處在於魚體的脂肪與眼窩,因此,林茂勳治療師建議,孩子享用魚料理時,可以連同魚的眼睛,那一層透明的薄膜一同吃下肚。

直接吃鮮魚 or 魚油?

無論是鮮魚或魚油,魚類來源才是關鍵!林茂勳治療師與王宏哲執行長均表示,值得注意的是魚類的重金屬殘留。爸比媽咪可以合理假設愈小隻的魚,其重金屬含量愈少,透過熟悉信任的攤販,其品質較有保障。

而魚油從百元到千元,其價格差異甚至大,爸比媽咪應該注意魚油來源的安全性,廠商是否提供重金屬含量的報告?檢測頻率為何?一年一次還是每月送檢?甚至是有無參雜其他西藥成份的報告?林茂勳治療師提及,比起提供1千萬產物保險,還不如提供重金屬檢測來得重要。

‧建議攝取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孩子每天至少需要補充50毫克的Omega-3。對於魚油的攝取,林茂勳治療師特別提出,有些爸比媽咪,在服用概念上,將魚油當作是藥物,認為吃了就有效,這就本末倒置了。除了魚油之外,微量元素的補充更是重要!孩子不是每天隨便吃東西,只要吃了魚油,就能有效改善過動症狀。

吃素的過動兒怎麼辦?

吃素孩子也要吃得健康!過動兒體內就易缺乏微量元素,而素食孩子更容易缺乏大部份來源是動物性食物的維生素B12以及動物性蛋白質。林茂勳治療師建議,將黃豆當成飲食中的主食,搭配全麥穀類、糙米、堅果、燕麥片,以及牛奶與優酪乳。另外,菠菜、南瓜、紅蘿蔔、番茄、青椒都要多吃點。為了避免鐵質流失,避免從小就喝茶或咖啡。

少1:單醣類碳水化合物

‧作用機制

吃了單醣類的碳水化合物之後,孩子血液內的葡萄糖迅速地升高了,但又急速地下降,於是感覺孩子充滿活力,但是一下又昏昏欲睡了。林茂勳治療師指出,我們希望孩子的身體運作維持穩定狀態,血糖平均地提供能量;不穩定的血糖波動,容易造成情緒的起伏不定。另外,單醣類碳水化合物通常是熱量高、營養含量少,而且含纖維量也低,容易養小胖子!

‧危險食物

儘量避免提供汽水、糖果、糖漿、甜品、白麵包…等快速讓身體吸收的單醣類碳水化合物給孩子。吃完這類食物後,很快就餓了,孩子會不停地向爸比媽咪討東西吃,最後就是跟晚餐打架,應該吃晚餐的時間,卻不餓了;過了晚餐時間,又餓了,造成三餐飲食混亂。

‧建議飲食

林茂勳治療師建議選擇全麥麵包、五穀麵包…等含複合多醣碳水化合物,需要花一點時間來消化吸收,血糖變化較平緩,情緒也較持穩。因此,孩子的點心時間可以吃點全麥吐司,夾蛋或肉鬆,既能足夠補充養分,也不會影影響晚餐的食慾。

少2:色素、防腐劑

‧作用機制

英國研究指出,3歲大的孩子吃了含有色素和防腐劑的食品之後,就無法專心玩一個玩具或是做一件事;8歲的兒童,便沒辦法專心玩15分鐘的電腦。食品添加物將造成孩子過動的行為,包含食用黃色色素4號、食用黃色色素5號、食用6號與防腐劑(苯甲酸鹽)…等。而原本沒過動症狀的孩子,也有人因此產生過動症狀。

‧危險食物

食品添加物的目的就是讓食品賣相好、口味好,為了使食物呈現更漂亮的色澤,人工色素普遍使用於糖果、甜點與醬料之中;而防腐劑可避免食品滋生細菌與黴菌,防止腐敗,常見於醬油、果醬、碳酸飲料、豆皮、脫水水果、蜜餞…等。

對於這些食品添加物,爸比媽咪可以為孩子選擇,目前台灣對於食用色素並無列為禁止添加或是管制添加量,所以,身為消費者卻完全不知道到底加了多少?對於正在發育的孩子而言,這些食品添加物就會對於大腦造成不良影響。

‧建議飲食

爸比媽咪可能已經有了吃「美麗糖衣」的飲食習慣,但是倘若從小讓孩子習慣吃對的天然食材,就不會想吃不健康的食物,養成重口味。林茂勳治療師建議,爸比媽咪盡可能三餐都自己烹調,當孩子習慣吃這些食物,一旦不小心買了添加防腐劑的食物,反而無法接受。

即便是職業爸比媽咪,也可以利用周末時間,煮一頓天然美味的食物,與孩子一同享用,雖然必須花不少時間,但看到孩子吃得開心又健康,才是爸比媽咪最大的幸福所在。

記錄飲食不可少!

從今天起,幫孩子準備一本小冊子,記錄每天的三餐、點心及宵夜的飲食內容與份量,愈詳細愈好。一旦開始記錄了,爸比媽咪才會認真回想孩子到底吃什麼樣的食物進入身體?是否健康又均衡?

傾聽內向孩子的聲音

八月 26th, 2013 Posted in Blogs, 兒童心智,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有一說法:『性格決定命運』,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求生存,擁有活潑、開朗的外向性格確實較為吃香,相反地,內向的孩子通常對環境適應、人際應對以及吸收新知的能力較弱,長久下來易形成沉默、膽怯、缺乏自信…等較負面的人格特質,不但會妨礙正常的社會化發展,也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人際交往障礙的陰影。

  學齡前正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爸比媽咪應該積極了解孩子之所以過度害羞的原因,採取開放的教養態度,適性引導孩子逐步敞開心扉。

檢視孩子內向的原因
*天生氣質
  有些孩子天生擅長人際互動,有些則老是擺出一副「生人勿近」的膽小模樣,孩子們面對各種刺激所展現的獨特反應方式,稱之為「氣質」。馬文華所長提到,在天生氣質的9個向度當中,「趨進性」和「適應力」是檢視孩子是否為內向性格的重要觀察依據。

  趨進性指的是孩子面對新事物(包含人、環境、食物)的反應,趨進性強的孩子能夠快速接受新事物,趨進性弱的孩子通常面對新事物易展現出害羞、退縮反應,甚至強烈拒絕接受。

  適應力指的則是接受新事物的反應時間,有些趨進性弱但適應力強的孩子,雖然在一開始表現得較內向,但只需要短暫的適應期就能夠接受新事物;有些孩子的趨進性和適應力都不強,那麼就可能需要多花費一些時間才有辦法坦然面對新事物。

*環境使然
 小家庭結構和少子化是造成孩子內向性格的重要因素,因往來的人際網絡較封閉,平日缺乏人際互動練習,自然在面對新刺激時容易表現出害羞、膽小的樣子。

  另外,有許多雙薪家庭選擇將孩子交由長輩托育,長輩將養育重心放在生活起居的照料上,對於情感的慰藉可能給予不足,或是提供的互動刺激較少,也可能使孩子的個性變得內向;有些假日才能與父母相處的孩子,則有因長期受到忽略而缺乏安全感的現象,這也是造成內向性格的常見因素。

  提到安全感建立,馬文華所長強調,經常變動環境(如:搬家、換幼兒園)和照顧者(如:更換褓姆、爸媽和祖父母反覆易手照顧),也會使孩子因為依附關係無法穩定而感到不安,將造成孩子適應困難,更容易有怕生的傾向。

*教養影響
  有句老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照顧者的性格對孩子的表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假設父母都是沉靜、內斂的性格,平時不愛與人打交道,孩子缺乏活潑、開朗、善於應對的模仿對象,自然無從學習落落大方的態度;但若是將天生羞怯的孩子交由個性開朗的對象照顧,經長期耳濡目染,孩子通常較易克服羞怯的人格特質。

  現代人由於孩子生得少,經常對孩子過度保護、凡事代勞,結果便是剝奪了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導致孩子無法建立生活自理與表達能力,在缺乏自信的情況下,接觸外界刺激時便會表現出膽小、退縮的樣子。

  另外,有些父母的教養態度過於嚴厲或是缺乏耐性,經常以約束、懲罰、恐嚇、奚落、怒罵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原本情緒敏感的孩子長期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中,勢必將變得更加膽小、退縮。

CHECK:你家寶貝是內向性格嗎?
根據下列描述,勾選出符合你家寶貝的特徵。

*嬰兒期
□ 1.難以接受不同的餵奶姿勢或地點。
□ 2.喜歡安靜的環境勝過吵雜的環境。
□ 3.對於新食物的接受度不佳。
□ 4.有陌生人接近時會把頭轉開,或抱緊爸比媽咪。
□ 5.初到陌生場所時會顯得焦躁不安。
□ 6.更換照顧者時會哭鬧不休。
□ 7.不喜歡由不熟悉的對象幫忙洗澡、換尿布。
□ 8.十分排斥與不熟悉的對象有肌膚接觸。
□ 9.可以一個人長時間安靜地待在角落。
□ 10.在外過夜時睡眠極不安穩。

*幼兒期
□ 1.從來不曾主動找小朋友玩。
□ 2.面對陌生的小朋友會感到害羞。
□ 3.無法自然地與不熟悉的對象打招呼。
□ 4.不願意待在沒有爸比媽咪的新環境中。
□ 5.說話語氣較和緩,經常會停頓下來思考詞彙,回答問題前會先仔細思考。
□ 6.不會用太多的表情和動作來表達情緒與反應。
□ 7.經常在旁觀看小朋友們玩遊戲,卻不知如何加入。
□ 8.在家裡經常吱吱喳喳說個不停,到了其他場合卻顯得異常安靜。
□ 9.活動力不足,很容易感覺疲累。
□ 10.喜歡固定的作息,較難適應生活中的變化。
□ 11.動作慢吞吞,對於不擅長的事情明顯逃避。
□ 12.不喜歡在大庭廣衆之下表現。
□ 13.當其他小朋友爭搶玩具時,不知如何反抗。
□ 14.專注力極高,不易受外界干擾。
□ 15.面對陌生人或到了不熟悉的環境時,會表現出尷尬、不安的反應。

解析:
符合特徵少於6個,表示你家寶貝較偏向外向型性格。
符合特徵介於7〜11個之間,表示你家寶貝同時具備內向和外向的混合性格,生活環境與教養方式將影響未來的性格取向。
符合特徵多於12個,表示你家寶貝是個內向的孩子。

氣質沒有好壞之分
  外向與內向被視為個性的兩個極端,且經常被拿來做比較,大多數家長認為外向是社會大眾普遍認同的主流特質,大方的個性對於日後發展較有幫助;反之,害羞的個性無益發展,應該要盡早改變。

每個孩子都具有獨特的氣質,不論外向或內向都有其優勢與劣勢,外向的孩子固然開朗、反應快、不易膽怯,但通常持續力較差,且較不擅長從事縝密、周全的計畫;內向的孩子雖然看似反應慢、自信心不足,卻擁有深邃的思維能力,兩種個性各有千秋,沒有絕對地孰好孰壞,家長該做的是理解與欣賞孩子的優點,引導孩子將個性與能力、環境相配合,從中獲得自信與正向的生活體驗,即使希望孩子能夠活潑一些,也不可操之過急,宜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教導孩子。

內向的力量
  內向不應被視為個性上的缺點,只要懂得妥善利用,內向也可能成為孩子的優勢,歷史上有許多知名人物都是內向性格者,如:美國總統林肯、發明家愛迪生、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他們都是憑藉著超越常人的專注力鑽研興趣,終至發揮所長!  
內向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轉變個性,而是被理解、肯定自我,以及學習適當的應對技巧,協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與和諧的人際關係,將是開啟成長發展非常重要的兩把金鑰匙。

內向者的負面標籤
膽小、懦弱、陰沉、孤僻、不合群、反應慢、適應力差、活動力差、表達能力差、人際關係差

對待內向寶寶的錯誤方法
  每個孩子都有其特定的成長時間表,有些年幼時個性內向的孩子,可能突然間膽子變大、說話滔滔不絕、善與人交往,如果太早替孩子貼上標籤,或是強逼孩子改變個性,都有可能適得其反,壓抑了孩子的發展空間。

NG-1.公開強調孩子的弱點
  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如果爸比媽咪經常對外人形容孩子「很害羞」、「很膽小」,孩子反覆接收這樣的信息,就會不自覺將內向的性格內化為個性中最明顯的特質,凡是遇到需要提起勇氣或是表現自我的機會,便會自我定義為「我就是一個內向的人,我很害羞,我沒辦法鼓起勇氣…」,這些負面標籤很可能成為孩子日後變得更加內向的原因。

NG-2.用負面言辭批判孩子
  內向的孩子經常被外界放大檢視,有些家長甚至會刻意壓抑孩子的內向氣質,試圖喚起外向的特質,殊不知這麼做反而會削弱孩子的自尊心;對於孩子的畏縮行爲若有太過強烈的反應,或是施加苛求、責備、批評、懲罰,將會擴大各種內向的表現。

NG-3.追問複雜的問題
  內向的孩子有項特質,對於他人的提問需要一些時間消化以及思考如何回應,太過艱澀、複雜的問題,會使他因為緊張而不知所措、語無倫次,若是有人因此加以訕笑、責罵,或是打斷他的談話內容,將會挫傷他的自尊心,將來遇到發言機會很可能變得更加膽怯!

破解內向孩子的害羞密碼
 害羞並非壞事,但隨著孩子成長,和同儕相處的時間將越來越長,獨自面對環境變動的機會越來越多,退縮的人格特質將可能導致孩子的社交能力以及環境應變能力不足,無法順利融入團體生活,因此適當引導孩子學習大方確實有其必要,但前提是家長必須認同孩子害羞、內向的個性,在陪同孩子面對新事物時,感同身受地體諒他,尋求適合孩子的引導方式,給予充足的調適時間,並且多加鼓勵與肯定孩子的努力,幫助他建立自信與勇氣,逐漸展現出大方的一面。

分齡適性引導內向孩子
*5個月〜2歲:怕生期
  5、6個月大的小寶寶開始對外界有記憶及感知能力,能區分出平時經常相處的家人和陌生人之不同,對主要照顧者產生依戀情懷,面對陌生人時會有不安、恐懼、逃避、無所適從的情緒表現,怕生反應可能會持續到1歲〜3歲之間。

‧引導對策:
1. 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
若照顧者能提供安全且值得信賴的依附關係,擁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更勇於向外探索新世界;反之,不穩定的依附關係將導致孩子經常處於緊繃、焦慮、不安的情緒中,怕生的情況也會隨之加重。

2. 增加與人交流的機會
  在生活中見到陌生人的機會越少,通常怕生反應就會越強烈,爸比媽咪平常可以經常帶著寶寶外出散步,讓寶寶多看看其他人的面孔,藉此增加視覺刺激,消弭對陌生人的恐懼。

3. 與陌生人先保持距離
  當與熟識的對象碰面時,爸比媽咪可以先和對方自然地談話,再告訴寶寶這個人是誰,在寶寶與對方尚未熟悉之前,先讓彼此保持一些距離,避免肢體方面的接觸,以免寶寶產生恐懼心理。

*2歲〜3歲:模仿期
  1.5歲之後,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已經開始摸索走路與說話的技能,生活範圍也更為擴大,這個階段是孩子產生自我意識、實踐自主能力的啟蒙期,馬文華所長建議爸比媽咪,善用孩子愛玩樂、愛發問、愛模仿的特性,經常讓孩子嘗試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遊戲或家事,藉此培養自信,受到肯定的孩子將會逐漸展露出積極的一面!

‧引導對策:
1. 建立自信與能力
  孩子的自信心通常是由愉快的實作經驗中獲得,馬文華所長觀察到,自信心強大的孩子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特別好,她建議平時可以請孩子擔任小幫手,協助簡單家事,如:收拾玩具、折衣服;鼓勵孩子學習生活技能,如:穿衣服、吃飯、刷牙;家裡來了客人,請孩子幫忙端茶水、搬凳子,做些簡單的接待工作;讓孩子練習買東西,自行詢問價錢,結完帳向老闆表示感謝。

2. 以身作則打招呼
  爸比媽咪是孩子最好的仿效對象,經常讓孩子看見你們如何與熟人打招呼,也提醒寶寶要和熟人問好、告別,或在家族聚會時帶領孩子練習簡單的社交禮儀。但若是孩子不願意開口,請不要強逼或是責罵,再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增強勇氣。

3. 模擬場景學應對
  平時在家,爸比媽咪可以多與孩子練習社交應對技巧,或是進行角色扮演遊戲,通過遊戲排除孩子的人際障礙。家裡若有客人即將來訪,可以事前與孩子進行模擬接待,告訴孩子會有哪些客人來家裡,與孩子一同討論應該如何接待客人,降低孩子對外人的恐懼心理。

*4〜5歲:探索期
  許多4、5歲的孩子已經進入幼兒園,體驗規律的團體生活,這個年紀的孩子必須憑藉自己的能力在團體中結交朋友,雖然80%以上的5歲孩子已經能夠克服害羞,但在某些特殊情境或面對特定對象時仍可能表現出內向的樣子,馬文華所長提醒家長,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學校的情況,協助孩子練習人際溝通的技巧。

‧引導對策:
1. 尊重孩子想獨處的意願
  性格內向的孩子在剛開始進入幼兒園時,可能經常一個人獨來獨往,或是待在角落做自己的事,此時千萬不要強迫他立即加入人群,馬文華所長表示,獨處是幼兒建立安全感的方式之一,家長可以事先與師長溝通孩子的性格特點,耐心等待孩子度過調適期。

2. 進階訓練孩子的社交禮儀
  有禮貌的孩子較不易受到排擠,爸比媽咪應該糾正孩子霸道、愛搗蛋、不合群、惹是生非…等不適當的行為,指導孩子使用禮貌用語,如:請、謝謝、對不起,培養孩子養成尊重他人、團結合作的精神。

3. 從自在遊玩中結交友伴
  規矩繁多而嚴苛的家長很容易教養出內向、膽怯的孩子,如果能夠放手讓孩子無拘無束地玩樂,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開朗、勇敢。假設孩子的內向是因為缺乏自信,不妨替他尋找年紀略小的友伴,讓他經由照顧、禮讓小玩伴而獲得自信。

~~BabyLife育兒生活~~

如何建立飲食習慣改善氣喘

八月 26th, 2013 Posted in Blogs, NIMH, 兒童心智, 失眠

過去三十年來氣喘患者明顯增加許多,飲食可能就是罪魁禍首。研究已經顯示不良的飲食習慣和氣喘有關,相對飲食習慣不好的人,飲食健康的人通常較少罹患氣喘。儘管很少醫師會承認氣喘和飲食有關,某些食物和營養素確實可能有效預防及治療氣喘。
對於想要自然治癒氣喘的人來說,改變飲食習慣是個合理的選項。研究已經指出,攝取大量抗氧化物和營養成分的人罹患氣喘的機率較低,如黃酮、ω-3脂肪酸、β-胡蘿蔔素、維生素 C、維生素 E、硒及鎂;抗氧化物可能是減少氣喘機率的一大因子,因為它們能抵消有害的自由基,保護細胞不受損傷。
研究顯示,飲食富含水果及 ω-3 脂肪酸的兒童及青少年肺部一般都比較強壯,而且較少出現類似氣喘的症狀;相反地,攝取較少維生素 C、維生素 E 及 ω-3脂肪酸的人比較可能出現肺部功能不良的情況。地中海式飲食已經顯示能夠預防及控制氣喘症狀,因為其中大量的蔬果及堅果都是富含抗氧化物及維生素的食物。
飲食和氣喘看起來可能毫不相干,因為氣喘是和肺部支氣管收縮有關,並不影響消化系統;氣管和黏膜發炎是造成氣喘的原因,因此傳統大多使用抗炎藥物治療氣喘。然而,食物其實也有減少炎症的作用,例如薑黃及生薑。
避免某些食物也是治療氣喘很重要的一環,例如乳製品會增加黏膜的發炎症狀。安德魯‧威爾博士建議氣喘病患飲食中排除乳製品、動物蛋白及炸物,並遠離多元不飽和植物油和部分氫化的油脂。氣喘患者應該多攝取 ω-3脂肪酸,以初榨橄欖油作為主要的脂肪來源,每天攝取有機的新鮮蔬果,蘋果、紅蘿蔔、葉菜及蕃茄都已經由研究證實能夠有效預防氣喘。大量飲水以保持呼吸道濕潤也很重要;專家建議女性一般每天至少飲用 9 杯水,男性 13 杯。
食物過敏也可能造成氣喘,找到引發過敏的食物並避免食用能夠幫助控制氣喘症狀。糖、黃豆、玉米及麩質都是常見的過敏原,暫時避免食用這些食物八個星期以觀察症狀是否改善,即可發現問題所在。

產前攝取DHA 可降低早產機率與出生體重過低

三月 22nd, 2013 Posted in Blogs, 兒童心智

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研究人員發現,跟服用安慰劑的媽媽相比,如果媽媽在懷孕時期每日攝取600毫克的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DHA,其產下的嬰兒在出生時體重較重(不會體重過輕)、且較不易在懷孕34周前被產下。這項研究結果強調了懷孕時補充營養的重要性。

這個研究結果來自一項為期10年的雙盲、隨機分配的前五年研究,被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而接下來的研究目標則是觀察這些嬰兒逐漸長大後,產前的DHA攝取是否影響他們的智商發展與就學表現。

能減少出生時的過輕體重與早產機率,就已經有臨床上重要的意義。」Susan Carlson A.J.說道,她是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營養學部的副教授,這項研究的主持人。

DHA可在細胞中的細胞膜自然產生,而腦細胞的含量最高,可以從飲食與營養品中獲得補充。胎兒在子宮內成長,須從媽媽那邊獲得DHA,而出生後則從母奶中攝取到,但攝取的量則和媽媽體內的DHA含量有關。

過去的研究顯示,嬰兒出生後攝取DHA可以促進認知功能與智力發展,但懷孕期間胎兒腦內的DHA含量才是快速累積的重要時刻,這便是為何此研究要著重在懷孕期間媽媽所攝取的DHA量,畢竟能影響未來下一代長遠的發展。

原文翻譯自: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02/130225131537.htm#.USzL5EJ3XkA.gmail

ADHD注意力

三月 20th, 2013 Posted in 兒童心智,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目前越來越多歐美醫生相信,促進腦神經細胞成熟,在ADHD的臨床意義上,是更重要的,醫學研究發現ADHD的兒童多半體內鎂鋅濃度都偏低,而特定高劑量的維生素B群(B6葉酸)能有意義的促進大腦皮質發育,相關的臨床研究報告不勝枚舉,尤其是在B6的劑量上,與每日營養素建議量有很大的距離,根據Mousain-Bose等人在2006年發表在美國學院營養學雜誌(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針對52名年齡在15歲以下的過動兒童(80%在六歲以下)所做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這些兒童體內的濃度比同年齡兒童的平均值少了約23-24%(2.6 v.s. 2.04 mmol/L)參與研究的兒童每天服用100毫克的維生素B6及每公斤6毫克的補充劑,為期3-14週,其的血液濃度可被提升至2.33mmol/L左右,雖然個別症狀差異及治療時間點不同,在接受治療後,其肌肉的強烈收縮頻率、明顯過激行為及發展遲緩等數值都有顯著的改善。

另外還有更多關於合併B6用於治療ADHD的臨床研究報告,平均使用維生素B6的劑量多半在每公斤30毫克,上限至1000毫克,則為每公斤體重平均10-15毫克,最高劑量不宜超過500毫克,使用鎂劑量超過每天400毫克,可能有大便稀糊的問題,選擇胺基酸螯合形式的,可以降低此副作用發生的機會,由於許多臨床數據顯示ADHD患者體內劑量偏低,因此在開始運用營養治療前後,不妨可以檢測一下的血中濃度,臨床報告顯示,ADHD患者的鎂濃度平均數據大概在1.8-2.1mmol/L之間,在補充後的1-6個月,當濃度提昇至2.3-2.4mmol/L,可以明顯看到患者在行為、學習、睡眠品質等的指數明顯增進,營養治療過程中,沒有任何不是及副作用報告。

另一個與ADHD發生率息息相關的指數就是血液中的濃度,人體有超過100個酵素的活化需要的參與,一份針對43名年齡介於6-16歲的ADHD兒童所做的血液分析報告指出,ADHD兒童血液中的平均濃度只有一般正常兒童65%,另一份發表於2004年以400名ADHD兒童,每天投與含60毫克的營養治療,數據顯示,補充的確讓兒童的學習能力及社會行為有明顯的進步,同時能提高兒童免疫力,減少受感染的機會,不過長期每天補充60毫克的並不被建議,兒童可在初投與的第1-2週使用此劑量,然後隨之以每天15-20毫克為維持劑量。

對於ADHD有幫助的當少不了的就是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其存在海中動植物的DHA能直接作用於腦細胞膜的成長,是兒童腦部發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營養素,無論是過動兒或自閉症兒童,都與腦部細胞成熟度不足有這密切關係,臨床研究顯示,每公斤體重由18-48毫克不等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或DHA,來自亞麻子的ALA並沒有顯示有所助益),能明顯的促進ADHD兒童的學習及集中力。

產前攝取葉酸,能有效降低生出自閉兒的機率!

三月 14th, 2013 Posted in Blogs, 兒童心智 Tags: ,

產前攝取葉酸,能有效降低生出自閉兒的機率

 

在一篇2013年的美國醫學學會期刊文章當中(這是一本相當權威的醫學期刊),詳細探討母親於懷孕前與懷孕初期攝取葉酸(folic acid),和未來是否生出自閉症小孩的關聯性有多強。

 

以下翻譯摘要自JAMA. 2013;309(6):570-577:

此研究的重要性:以前的研究結果顯示,母親補充葉酸能有效降低孩童的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然而並不清楚是否也能減低其他神經發展系統的疾病。

此研究的目標:要檢視母親補充葉酸,是否能降低孩童有自閉症相關疾病的機率(包含了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未明示之自閉症等)。

此研究的設計與對象:此研究追蹤了85176位由挪威媽媽生下的孩童,出生年份自2002年到2008年;到2012年3月時,這些孩童的平均年齡是6.4歲(3.3歲到10.2歲不等)。而媽媽們補充葉酸的時間點是自懷孕起前4周到懷孕後8週(懷孕日的判斷是用最後一次生理期的第一天算起)。研究結果會根據媽媽的教育水準、受孕年紀、以及幾胞胎等作調整。

研究結果:研究結束時,有270位孩童被診斷有自閉症相關疾病:114名是典型的自閉症、56名是亞斯伯格症、另100名是未明示之自閉症。在有補充葉酸的媽媽中,0.1%(64/61042)的媽媽生下典型自閉症的孩童;而沒有補充葉酸的媽媽們,則有0.21%(50/24134)生下典型自閉症孩童。在亞斯伯格症與其它未明示之自閉症沒有看到如此明顯的關聯性,但研究的檢定力(power)有限。

研究結論:這個非常大規模的國外多年研究,證實了媽媽們在懷孕前和懷孕初期若能補充足夠的葉酸,將能有效降低未來生出自閉症孩童的機率。缺乏葉酸和是否會形成自閉症的因果關係尚未有定論,但此研究絕對支持母親須攝取足量葉酸。

──

現代人孩子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心中的至寶,不論是新手爸爸、媽媽,甚至是親友們,都非常注重小孩的健康與營養。常常有民眾於就診時前來諮詢,準備要懷孕了該注意些什麼細節,惟恐一不小心,吃到了不對的食品或是藥品,甚至會傷到小孩的健康。至少從這項研究我們知道:只要有計畫懷孕的女性,為了下一代的身心健康,皆應補充足量的葉酸。

松德身心科診所除了精神科醫師、心理師,也有營養師與護理師,共同組成團隊,提供專業諮詢給關心身心健康品質的您。

補充Omega-3 可改善兒童閱讀能力

十月 9th, 2012 Posted in Blogs, 兒童心智
補充Omega-3 可改善兒童閱讀能力
圖片來源:鄭佳玲
大家熟知的Omega-3脂肪酸,被認為對於腦部與心血管有益。不過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每日讓孩童適量補充,也有助改善閱讀能力的低落。
英國牛津實證醫學中心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PLoS ONE)》刊登一篇研究,針對當地7~9歲、閱讀成績極低的小學生,每日補充一顆600毫克、由海藻萃取出的DHA膠囊,在16週後發現閱讀程度倒數10%的孩童,閱讀年齡比對照組進步1.9個月,閱讀能力出現明顯改善。
DHA為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過去有研究顯示,可改善孩童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與閱讀障礙。
不過負責人艾力克絲‧李察森博士指出,這項研究的對象為普通兒童,並無閱讀障礙等相關病症,顯示出服用DHA對於一般閱讀能力的低落,也有明顯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