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Blogs » Archive by category '兒童心智' (網誌分頁 4)

新北市鷺江國小演講–自閉症學生特質與醫療介入 ~轉貼自黃惠琪醫師

九月 28th, 2012 Posted in Blogs, 兒童心智

很榮幸受到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的邀請,於九月二十日在新北市蘆洲區的鷺江國小,向國中小普通班老師們演講"自閉症學生特質與醫療介入“。

自1943、1944年分別由肯納與亞斯柏格兩位學者提出對一群孩童的觀察後,"缺乏與人情感接觸的能力"、"行為固著"、"抗拒改變"等特殊孩童的特質在近幾十年來逐漸被研究重視。而自閉症這個診斷也隨著歷年來對此症狀的更多瞭解逐漸增加,盛行率從2.5~72/萬人都被報告過。由於自閉症是連續性光譜,嚴重度從輕度到重度不等,有些自閉症孩童需在特殊教育環境下接受老師們協助,而有些自閉症孩童則可以在普通班,和一般孩子們相處、學習。

在座的170位新北市國中小普通班老師們,大部份是自己班上有一兩位自閉症學生,許多老師也經驗豐富,過去帶過好幾位自閉症學生,但也有些老師是本學期開學後接觸到新學生。在大約兩小時的自閉症學生特質與醫療介紹後,老師們踴躍發問討論,例如:怎麼跟其他學生們解釋自閉症孩童的特殊行為,不讓大家有成見或是覺得老師偏心?孩子在寫考卷時堅持要把題目寫完但考試時間已到,要怎麼跟他溝通、給他分數?也有老師提問班上的孩子有特殊才能,但口說能力與打字作文能力落差頗大,該怎樣幫忙?全場一起腦力激盪,場面熱絡。也感謝國光國小特教老師徐筱清老師分享自己經驗,並補充許多相關電影讓在座老師們參考,除了經典電影雨人外,還有星星的孩子、我的名字叫可汗等。

自閉症雖是身心科診斷,除了醫療上需要專業團隊的介入與治療外,孩子們往往也十分需要家庭與學校,甚至整個社會體系的協助,讓他們適性發展。

爸爸愈早參與育兒 寶寶身心更健康

九月 6th, 2012 Posted in Blogs, 兒童心智

老是賴在沙發上看電視、玩iPad的爸爸們注意了!與嬰兒互動不只是媽媽的責任,英國研究顯示,父親與初生嬰兒若有良好互動,對於孩子未來行為發展有正面影響。

根據《兒童心理學及精神病學》,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團隊,在追蹤192個家庭,評估父子關係與寶寶行為發展後發現,3個月大的嬰兒若與父親有良好的互動,到了1歲左右發生行為障礙的機率較低。反之,父親如果與嬰兒較疏離,孩子在長大後產生行為障礙,如學習力低落、無法融入同儕團體的可能性則會提高。而且,這種關聯性,在男嬰身上表現得更明顯。

領導這項「爸爸要及早參與育兒」(Do early father)研究的瑞成德尼(Paul Ramchandani)說:「我們發現,如果父親與孩子的互動熱切,孩子比較不會有行為上的問題。反之,如果父親表現得比較疏離,或是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緒,將來小孩有行為障礙的機會較大。」

他也坦承,目前無法證實爸爸與嬰兒疏於互動,是否是造成孩子行為障礙的主因。因為疏於互動,可能也代表家庭關係、夫妻關係陷入困境,與孩子的互動當然也會連帶出問題。不過,這項研究已足以提醒各位爸媽,與嬰兒早期互動的重要性。

~轉貼自天下雜誌~

終結「收假症候群」!

八月 30th, 2012 Posted in Blogs, 兒童心智

開學後因適應不良、產生身心症狀而到醫院就診的國中小學生比例,明顯增加了一到兩成。這些為「收假症候群」所苦的孩子,大多以情緒和身體病痛來表現,情緒上可能有焦慮、害怕、抱怨、憂鬱的狀況,身體上則常有頭痛、肚子痛、睡眠不穩、食欲降低、腸躁症等問題。症狀輕微的孩子在課堂上打瞌睡;較嚴重可能會拒學,讓爸媽頭痛不已。

所謂的「收假症候群」,指的是那些沒有辦法將放假的心情或作息,順利轉換回平常工作或上課的規律性,以致造成收假後,出現白天精神困頓、倦怠、缺乏活力,甚至思考及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方面則可能出現緊張、焦慮及憂鬱的反應;而身體方面則易有腸胃不適、胃口差等問題;最後,睡眠方面可能因之前有日夜顛倒之習慣,而變成失眠的問題。

父母希望小孩能縮短或預防收假症候群的幾個要點:

一、做收心操:陪孩子做收心操,多多運動,穩定身心。

二、調整作息:開學前一到兩週漸進式調整孩子起床和入睡時間,但切勿馬上要求一次到位6點起床,孩子會產生「假期剝奪感」而提前出現不適應。

三、回顧假期:可以透過美術創作(例如彩繪暑假相片等)方式,讓孩子回顧這個假期的美好與不美好。

四、收文具儀式:協助孩子一起整理與準備學習用具,讓孩子感覺到要上學的氣氛。

五、展望未來:家長可藉由聊天得知孩子對上學期表現的想法,討論新的策略。

六、不大玩特玩:很多家長會趁開學前最後幾天帶孩子大玩特玩,但這麼做容易讓孩子心理落差太大,增加不適應的因素。

此外,大部份的學生都喜歡把作業留到最後幾天才願去動手或動筆,結果造成收假前,為了完成作業而熬夜,最後的代價就是身心俱疲,甚至有日夜顛倒而調整不回來的情形。所以建議學生族群,作業平常即完成該完成的部份,收假時課業才能順利返回正軌。

現代環境下如何教育小孩

六月 22nd, 2012 Posted in Blogs, 兒童心智, 其他資訊

華人社會的父母對子女『完美期待』、在『過度焦慮』的情緒下,變得『過度介入』孩子的成長與發展。這一點在兩岸三地越來越明顯,兩岸三地都出現因為少子化以及父母教育過度保護,而出現小孩或是青少年不知道”生活法則”。

相關的親職文獻與研究指出,過度保護子女會削弱其自尊、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造成過分依賴、挫折忍受力低、情緒容易焦躁不安的人格特質,使其長大成人後,不懂得負責,更不知如何面對和因應現實社會中的各種挑戰,往往在挫折與壓力的情境下,易產生負向的情緒與退化的行為,長期而言,對子女的自我成長及生涯發展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Ream more »

兒童優質人格養成課程

六月 10th, 2012 Posted in Blogs, News, 兒童心智

張丁升 臨床心理師,將於7月8日開始開設一系列優質小孩人格養成班,特別針對即將升國中的小朋友,以心理治療的方式導入兒童人格教育,提早為家長導入孩子的教育方向

本次開設兒童養成班,著重於小朋友的四大優質力:專注、挫折忍受、情緒調節、人際溝通 四大方向為輔導重點,以團體遊戲方式導入課程。

課程的重點由醫師針對兒童心理作出專業評估,讓參加的小朋友家長,更為孩子將來的成長路途上多一份指導方針。 Ream more »

電腦化持續性注意力測驗

二月 17th, 2011 Posted in 兒童心智,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電腦化持續性注意力測驗
注意(attention)乃學習的第一步。研究指出,注意力異常或缺乏是導致小學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同時,學齡兒童在持續性注意的程度,可作為往後學習成就優劣的指標之一。然而,ADHD 兒童症狀的五個特徵,包括:(a)不注意、(b)衝動、(c)過動、(d)規則行為習得的缺陷、(e)成就表現不穩定;其中,ADHD兒童在注意力方面,從選擇注意的事項、抑制不相干的刺激、注意力的持續和抑制分心等等,都可能出現缺損。因此,有效地評估注意力是掌握孩子認知發展的重大的關鍵。

電腦化持續性注意力測驗Conners’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CPT II) Version 5.2是一個快速且有效評估注意力不良或缺陷的篩檢工具,並廣泛應用於針對6歲以上的受訪者的ADHD研究和臨床評估。經15~30分鐘的評估時間,即可有效指出不專心、衝動、或保持警覺困難等情形。此外,CPT II除了應用在在兒童與成人的注意力、衝動或活動的控制問題之外,也能確認針對藥物改變是否有改善或惡化,同時,亦能針對可能出現的相關行政職能問題的成人,如時間知覺、內部訂購、工作記憶和電機控制。

臨床心理師 張丁升

(TV訪問)57健康同學會 ~節目相片

林耿立醫生受邀~東森57健康同學會節目
當日節目之相片 「2010/ 12/26 (日) 第183集 你的腦袋有問題嗎? 」

精神官能症~ 相關書籍推薦!

林醫生平日門診經常被問到"醫生我如何更了解我的疾病狀況?"或者"醫生我可以看哪些書籍?"等問題,林醫生覺察到~除了透過於看診時傳遞資訊,應也可透過Blog分享這些資訊,讓網友們也能閱讀這些不錯的書籍。

在此先行推薦大家幾本不錯的精神官能症相關書籍,希望對您有些幫助!

後續林醫師將會在到書局挑選書籍閱讀,到時候另行推薦,例如:自律神經失調,恐慌症,強迫症等類型書籍,敬請期待!

《一生都受用的大腦救命手冊:100招獨家護腦祕訣,走出折磨人的情緒問題和異常行為》
-丹尼爾‧亞曼著。柿子文化出版。
"你到底是什麼了?恐慌、憂鬱、躁鬱、偏執、注意力不足、經前症候群、暴力、肥胖、失眠、暴食、購物狂、愛翻舊帳、跟蹤狂、自殺、情殺、外遇、婚姻危機、工作不順、親子關係緊張。"
從0~99歲,不分男女老少,不論乖寶寶或大壞蛋,所有你面臨的種種情緒、行為或生活問題,很可能不是因為你的人格、心理有毛病,而是大腦功能出狀況!

《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馬汀.塞利格曼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觀念是一切改變的根本,而你自己是治療的關鍵。
書中仔細檢討焦慮症、驚恐症、憂鬱症、貪食症、同性戀、酗酒等問題的成因,將它們分成可以改變和不可改變兩類,然後指出正確對待這些問題的方法。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John Medina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分子生物學家麥迪納博士分享他在大腦科學領域研究的成果,探討大腦知識對於在教室的教學以及在職場的工作能有什麼幫助。書中每一章分別解釋一個大腦守則──科學家所知道的大腦工作方式,然後提出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建議。當你了解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就會明白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大腦。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十二月 7th, 2010 Posted in 兒童心智, 失眠, 強迫症, 恐慌症, 憂鬱症, 躁鬱症

林耿立醫生

生命並非總是順遂如意,有時因自然天災或意外災害,讓人們經歷重大創傷事件,例如地震、火災、走山、土石流、飛機失事、車禍、搶劫等。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主要為人們經歷重大事件,因而引發之壓力性疾患。除了因自己親身經歷創傷外,也可能因為透過目睹歷程將創傷經驗轉到自己身上,感受到與受難者相似的情緒反應。

例如最近選舉發生槍擊事件,受傷當事者可能在此創傷事件後,不時的回想起歹徒以槍對著自己的情形,而當日目睹槍擊案的民眾也可能因為看到整個過程,因而產生相似的創傷經驗。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IV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主要是此人經歷過一種創傷事件,並同時具有經驗到、目擊、或被迫面對一或多種事件,這些事件牽涉到實際發生(或未發生但構成威脅)的死亡或嚴重身體傷害,或威脅到自己的身體完整性;且此人的反應包括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在成人身上創傷的反應可能是極度的恐懼或無助感,而孩童可能會以混亂或躁動的行為表現。

另外,創傷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可能會有再度體驗(反覆帶著痛苦讓回憶湧入心頭或痛苦夢見此事ex: 影像、夢境、畫面重現)、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的經驗(努力逃避有關的思想感受或談話避免引發回憶)並有著一般反應性麻木,或者持續有警醒度增加的症狀(難入睡、易怒、過度驚嚇等),且症狀總期間超過一個月並且造成臨床上顯著的痛苦或損害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
如您或者親友在遭逢生命中的意外,而持續一個月以上有上述類似症狀,建議您找尋專業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