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Blogs » Archive by category '兒童心智' (網誌分頁 5)

他不壞,他是我孩子—淺談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候群(下)

前一陣子利他能的濫用事件使得許多家長人心惶惶,也造成了很多ADHD患者及家長的困擾。為了讓大家能對於過動注意力不足症候群有更深入的了解,松德診所身心科團隊的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國洋醫師特別蒐集了國內外的權威資料,整理出本篇文章(因內容豐富,分成上下兩篇以便閱讀),希望讓更多朋友了解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徵狀與治療,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提出討論!

請先閱讀:他不壞,他是我孩子—淺談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候群(上)

根據目前美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的建議,治療應包括衛教、及早藥物治療及行為治療/處遇,缺一不可。研究顯示對父母親職教養方法的衛教以及如何在家中執行有效的行為管理可以幫助減少ADHD兒童的對立反抗以及行為規範障礙。行為治療主要焦點放讓孩子的學習環境及生活環境結構化,並利用酬賞增強孩子的正面行為。

各國包括台灣在內的數百個臨床研究顯示藥物治療對於改善ADHD的症狀有非常顯著的療效,最著名的是由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主導的獨立研究MTA(Multimodal Treatment Study of Children with ADHD)計畫,研究顯示在前兩年的治療期間持續以藥物加上行為治療對於ADHD不但療效顯著,對於合併的問題行為及憂鬱焦慮情緒的減低也有幫助。

是否需要藥物治療須先確立診斷,如果並非ADHD而只具有少數幾項症狀,可採取衛教及行為處遇的方式幫忙孩子改善問題,如果孩子的確有ADHD但年齡過小(< 6歲),治療也應先考慮行為治療而非立即給予藥物治療。若孩子已進入小學,宜儘早開始藥物治療,早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及生活規範對於ADHD的孩子非常重要,數個研究發現開始治療的時間會影響ADHD的預後。

ADHD的藥物治療常是爭議的焦點。目前衛生署核可治療ADHD的藥物有三種,分別為利他能(Ritalin)、專思達(Concerta)以及思銳(Strattera)。前兩種分別為短效及長效的Methylphenidate(MPH, 派醋甲酯),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思銳則否。

這三類引起的副作用常見的有食慾不振或腹部不適,思銳特別適用於合併抽搐症(Tics)或焦慮等情緒障礙兒童,但作用時間較慢。中樞神經活化劑引起的疑慮在於論者認為它和安非他命結構相仿,必有完全相同的作用機制以及成癮性,然而兩者藥理作用顯示MPH效價為僅為安非他命十分之一,一般治療劑量並不會發生安非他命或古柯鹼成癮必要的欣快感。或許有人一看到「中樞神經興奮劑」便退避三舍,殊不知大家人手一杯的咖啡也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物,這時倒不見有人出來指責便利商店販賣「成人古柯鹼」了。

許多人常會問及健康食品對於ADHD的療效,截至目前為止,並未發現補充微量金屬元素有幫助,所有報告中只有一篇提及魚油對ADHD有效,但這一篇只與安慰劑相比,並未與藥物做比較,且要達到治療效果,孩子一天要吃到6顆174毫克魚油膠囊,在此劑量中有孩子感到身體不適,另有一例流鼻血,絕大多數類似的研究並未發現魚油等不飽和脂肪酸有療效。維他命C、E與聖約翰草(St.John’s wort)並未比安慰劑有效,減少甜食或阿斯巴甜的攝取也並未改善ADHD症狀。運動呢? 只有一個個案報告,這個靜不下來的英國少年和老師商量好, 每節下課允許他繞校園跑步,結果上課變得輕鬆許多,這個少年是晚年完全不運動的邱吉爾。

他不壞,他是我孩子—淺談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候群(上)

前一陣子利他能的濫用事件使得許多家長人心惶惶,也造成了很多ADHD患者及家長的困擾。為了讓大家能對於過動注意力不足症候群有更深入的了解,松德診所身心科團隊的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國洋醫師特別蒐集了國內外的權威資料,整理出本篇文章(因內容豐富,分成上下兩篇以便閱讀),希望讓更多朋友了解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徵狀與治療,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提出討論!

夜色昏暗,時鐘敲了八響,每天一到這時候,小偉的媽媽心情便不由自主的緊張起來,請小偉拿出聯絡簿後,彷彿聆聽宣判一樣的看看今天小偉在學校有沒有「又出事了」,還好,今天老師只用紅筆提醒媽媽小偉缺交兩份作業,並告訴媽媽小偉上課不太專心「而已」,比起上星期孩子在學校和同學連打了兩天的架,這星期的小偉是「進步」了不少。訂正完安親班那份漏東漏西的作業已經十點,哄完孩子睡覺的媽媽也累癱在餐桌上,當初為了要不要送小偉去安親班與爸爸吵了一架,現在看來挺值得,說實在的,要不是安親班老師幫忙一對一盯著功課,自己還不知要為小偉費多少心。

從進了小學到現在,三不五時有不同的老師們提醒媽媽小偉「不專心,好動,調皮搗蛋,不合群」,甚至有老師請她帶小偉去看兒童心智科,說小偉可能是「過動兒」,爸爸聽到老師這麼說差點到學校跟老師理論,可是看到小偉每天從安親班回到家頹喪的臉,一張張紅字滿篇的成績單,自己也只能勸慰孩子「你不是笨,下次再細心一點就會考好了」,幾次真的想去找醫生,又聽鄰居說醫生只會開「聰明藥」給小孩子吃,最近報紙又說那個聰明藥居然是「兒童古柯鹼」,說什麼也不敢帶孩子去找醫師評估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看到了這個網頁……

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候群(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神經精神疾患,它有三群臨床症狀:

1. 注意力不足:注意力易分散、、粗心大意、忘東忘西、丟三落四、無法持續專注力於較靜態或重複的事物、常需要被提醒生活常規、別人在對他們說話時常心不在焉、無法照著指示完成交代的事物、自主規劃學習有困難、逃避學習、寫作業拖拖拉拉。

2. 過動:總是精力旺盛、吵鬧、多話、坐不住、扭來扭去、不停的跑動、肢體動作大、容易觸碰別人。

3. 衝動:插嘴、搶答、沒耐心、不能等待、愛管閒事、干擾別人。

這三群症狀常會讓孩童在學習成就、同儕關係、親子關係、師生關係、情緒發展上產生障礙。

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候群(以下簡稱ADHD)在台灣的盛行率約7.5%,與世界各國相似,在學齡期兒童男女比約7-9比1,青少年期為3比1,以此推算,台灣一個平均約30人的班級中會有2-3個ADHD孩童。美國的研究顯示60-80%的ADHD兒童到了青少年仍有症狀;即便到成人期,有40-60%無法痊癒。過動症狀會隨著時間減緩,注意力缺乏及衝動症狀則較易持續至成人。

ADHD兒童易合併對立反抗及行為規範障礙;青少年及成人期的ADHD患者比一般人容易有物質濫用(菸酒,毒品)、躁鬱症、憂鬱症及反社會人格的情形。許多歐美的追蹤研究顯示ADHD青少年中輟比例比一般人高,而成人ADHD患者有較高的離婚率、駕車肇事率與換工作頻率。

在同卵雙胞胎研究中,ADHD遺傳率約為75%,目前的基因學研究傾向ADHD是多基因遺傳,可能與多巴胺受體或運送蛋白有關。除了基因的影響,研究亦顯示母親於懷孕過程中抽菸或喝酒、生產時併發症、嬰兒出生時低體重以及腦傷都與ADHD有關。基因與環境可能會交互影響,例如帶有特定多巴胺接受體(D4)的基因變異若又加上懷孕期母親抽菸,更容易讓兒童日後發展出ADHD。

腦部影像學研究顯示ADHD兒童的右側前額葉、前扣帶回、基底核及小腦容量低於正常孩童。功能性腦部影像檢查顯示在需要長時間專心或執行複雜指令的場合中,ADHD孩童的前額葉及前扣帶回常無法發揮功能。神經心理研究中也常可見孩童在抑制功能、工作記憶、規則轉換有顯著的困難,這些困難影響了孩童的執行功能,導致孩子面對越複雜的事務或課業時越無法有組織、流暢的完成。目前腦部的神經影像學檢查仍無法作為診斷的依據,但在研究上,它可以幫助臨床工作者了解ADHD可能的病因。

ADHD目前診斷方式仍以臨床診斷為主,診斷準則依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四版(DSM-IV)或是國際疾病統計分類第十版(ICD-10)。醫師與孩子及家長會談,全面性的瞭解兒童在各個場域(學校、家庭、安親班、才藝班等)的表現,症狀最早出現的時間以及隨著時間的症狀變化也同等重要,父母或老師的自填量表及會談量表以及神經心理測驗可以作為輔助診斷的工具以及治療後症狀是否改善的參考。

若孩子學業成績較低落,也需安排智力測驗或是學習障礙的檢測以釐清智力對成績的影響及其他合併閱讀、書寫或數學等學習障礙的可能。更重要的是由病史及理學檢查或是進一步的生理檢驗排除身體的因素,如小發作癲癇、高甲狀腺素症或是使用某些藥品,如較高劑量的抗組織胺、類固醇或是某些支氣管擴張藥物所造成的ADHD症狀。

有關治療部份, 請繼續閱讀:他不壞,他是我孩子—淺談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候群(下)

憂鬱症的治療-抗憂鬱劑及心理治療

憂鬱症是需要治療的疾病。一般而言,若未經治療的憂鬱症狀,會持續半年至一年之久,也有慢性化的可能,因此積極的就醫治療是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目前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二:抗憂鬱劑及心理治療。

(一) 抗憂鬱劑:

現代的抗憂鬱劑發展快速,已較以前的抗憂鬱劑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而在療效的部分,則可同時幫助憂鬱症狀的解除及預防後續的復發,且效果顯著。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統計,約50% -75 %憂鬱症的病人對抗鬱劑有好的反應。但需特別注意的是,抗憂鬱劑雖然很有效,但也並非魔棒一揮即能帶走你的憂鬱症。使用藥物改善你的心情是需要一點時間的。

在起初的幾天,藥物的主要作用在於幫助睡眠、改善胃口及保持心情鎮靜,有時也許會讓人覺得很虛弱疲倦。約規則服藥3-4週才見成效,約在1至2週後,鎮靜作用會轉而有助於增加敏銳度與提振精神。

藥物約需 8週左右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之後建議再服六個月。所以接受藥物治療不應期望很迅速的感受到藥物的效果。

一般我們在臨床上看到抗憂鬱劑反應不佳的情況,常是由於未按醫師指示服用足夠劑量或治療時間太短所致。因此,務必耐心服藥切忌操之過急。

另外,為了防範未來症狀的復發,即使已覺得自己的症狀緩解時,亦不可驟然停止就醫及服藥,務必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除了發作頻率高或憂鬱症狀出現時有嚴重自殺意念或明顯的功能障礙者外,大部分的人不需終身服用抗憂鬱劑。而且抗憂鬱劑不會成癮不必擔心。

前抗憂鬱劑的種類繁多,在此建議使用抗鬱劑的民眾,不妨記住自己服用的藥名,好方便和醫師清楚溝通服藥的方式及副作用的可能狀況以及應對方法,一方面可以清楚自己狀況,同時也能維持規則服藥以達到療效。

(二) 心理治療:

目前心理治療的派別不少,而在憂鬱症的治療部分,向大家介紹下列三個有效的心理治療取向:

(1)認知行為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有自責、無助、無望等負面想法,而這些負面想法使得患者情緒更形低落,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認知行為治療的主要目標就在協助病患能自我覺察其負面思考,並能發展出其他可能的正向、有彈性的想法,並可在治療中練習新的認知後之行為反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反覆的練習,來掌握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想法、情緒和行為反應,進而達到享受人生的目標。

(2)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因其人格特質而在面對外界環境變動時倍感壓力使情緒陷入低潮。因此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的目標不止於改善憂鬱症狀,更著重於整個人格結構的改善,以提高病患在人際互動中的信任感、親密感和應付能力;並增進病患忍受情緒變化的能力。藉著探討過去經驗對自己目前的影響來促進自我覺察及調適,達到改善憂鬱症狀及防範復發的目標。

(3)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因人際衝突而痛苦不已。而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正是藉由探討適應不良的人際關係,來學習社交技巧,增進溝通能力。經由這樣的治療,可以減少人際互動不良產生之壓力,並避免憂鬱症狀引發的人際障礙。

以上文章引自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

林醫師的分享:

這篇文章出於台北市心衛中心,林醫師認為是相當簡單易懂,卻也將許多重要觀念或迷思都做了清楚說明,值得推薦給部落格的讀者了解!

特別在藥物方面,或許有許多人對於精神科藥物還存有許多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其實由於醫療技術一直在進步,精神疾病的藥物也有了許多的改良,醫師也會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說明,減輕大家的疑惑與擔心。

另外,目前診所所採取的治療方法也如同上面所提到,以藥物及心理治療為主。而在心理治療中,目前坊間的確有許多機構採取不同學派進行治療,而林醫師個人較認同且採用的便是認知行為治療人際取向心理治療,因為自心理治療開始發展以來,已經有許多不同的改變。而這兩個治療取向是目前認為較符合現代人的問題解決需求,不僅在國內外有較多的學術實證支持,林醫師從病人回饋中也發現的確相當具有幫助。也推薦給大家認識!

松德診所開辦 ADHD快速篩檢門診!!

您的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情況嗎?

還在等待大醫院的排隊,可能要等好幾個月之後嗎?

甚至等到報告出爐,可能都已經在半年之後?!

孩子的成長發展不能等待

松德診所兒童心智科特別規劃了「ADHD快速篩檢門診」

當天掛號,當天由醫師初步評估,

一週內轉介至心理師評估,二週內即可提供專業報告

讓您盡早瞭解孩子的發展情況,給與孩子最適切的協助

如有疑問請致電診所,由專人說明

歡迎多多利用!

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認識

亞斯伯格症主要是社交互動上面的障礙,而高功能自閉症則為認知、語言、社會適應方面的遲緩,根據研究顯示,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的孩子在智力方面皆有平均或平均以上的水準,正由於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具有較好的智力,故很難發現他們具有障礙之處,因此林醫師接下來將介紹一些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的特徵,希望能幫助大家更清楚。

亞斯伯格症特徵有三:語言理解及表達、人際互動及行為模式的障礙。

(1) 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的障礙:由於亞斯伯格症孩子無法理解語言的內容及眼神的交會,造成無法適當回應他人的問話,產生牛頭不對馬尾的現象,或者說一些他人無法回應的話語。像有人詢問今天天氣好嗎,亞斯伯格症的兒童可能回答我吃飽了之類的話語。

(2) 人際互動障礙:亞斯伯格症的孩子難以發現及理解他人的肢體表達,無法理解別人生氣的表情或話語,或者話中的內容,並且會執著於某個話語,無法彈性運用,也有會有過於自我的表現,造成無法融入團體生活,同儕團體的排擠之類。

(3) 為模式的障礙: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會出現儀式化、固定的行為,或者對興趣的事務過度專注,會特別喜歡某個事物,例如喜歡便利商店開門的聲音,也有可能肢體動作的協調性缺乏等等。

自閉症的核心障礙也有三大特徵:分別為社會互動、溝通與重複性行為

(1) 社會互動障礙:自閉症的孩子較為孤立,不想與他人溝通,也不喜歡與人群接觸,脫離人群,活在自我的世界裡,以及缺乏語言及非語言上面的表達,因此無法得知社會的線索,也影響人際方面的互動。

(2) 溝通的障礙:自閉症的孩子無法用言語流暢表達,會有念念有詞的現象,或者發出單音節的聲音(如”ㄚ”、”ㄨ”和”拉”),或者會有口吃的情況發生,還有說出像外星人的語言,自己創造出來、而他人無法理解的語言,也可能並沒有發展出合適的語言,因此無法與他人對話。

(3) 重複性行為:自閉症的孩子不喜歡變動的環境,似乎在內心有一個既定的模式在進行,當違反這個規範,好像他們無法控制環境,便產生心理的焦慮不安。

以上只是大略介紹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的自閉症的幾個特徵,但這兩種疾病很相似,加上障礙並不容易明顯察覺,對一般人來說較難區分。因此若家中的孩子有亞斯柏格症和高功能自閉症的症狀,請盡早至兒童心智科就診,透過專業的醫師、心理師及治療師團隊的評估,不但能幫助家長瞭解孩子的優點,更可以藉由心理治療、團體治療等方式,協助孩子學習人際方面的互動,而家長也可透過家長工作坊及團體等方式,學習一些適切的教養技巧,幫助家長更明白如何與亞斯柏格症和高功能自閉症的孩子共處

過動需治療,勿醜化利他能

昨天新聞頭條揭露,有不肖安親班教師讓不知情的學生服用「利他能」〈Ritalin〉一事,不但讓社會大眾相當緊張,更讓許多過動兒家長及團體開始擔心,害怕在新聞媒體的錯誤報導之後,會引發許多連鎖反應,最糟的狀況是:使得應該治療的兒童中斷治療。

林醫師特地整理出正確的新聞報導,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澄清一下觀念。報導中所提到的台大醫院高淑芬教授馬偕醫院臧汝芬醫師,他們兩位是林醫師相當尊敬的前輩與師長,也都是目前國內兒童心智發展與醫療的權威,相信可以幫助大家釐清一些迷思觀念。林醫師也再次呼籲,若您的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的相關情形,還是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不誤信坊間無根據的偏方,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報導一:「利他能」遭污名 家長醫師出面澄清〈中廣新聞網〉

台北縣安親班驚傳餵食學童服用治療過動症的藥物「利他能」,不少人以「兒童古柯鹼」來形容這項管制藥品,醫師與家長團體擔心藥品與過動兒被污名,晚間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醫師解釋「利他能」經指導使用是安全的,對患者注意力與學習力也有正面幫助,不會有成癮現象,家長團體希望衛生署與媒體正確宣導,不要誤以為他們的孩子服用的是毒品。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高淑芬解釋,國內外研究證實,「利他能」讓過動兒童的注意力、學習力以及社交技巧明顯進步,過去十幾年臨床經驗顯示,正確治療加上家長與校方協助,讓不少小孩的人生從黑白變彩色,對於外界把利他能與古柯鹼並談,高淑芬澄清,利他能沒有成癮問題,經醫師指導使用是安全

憂心被誤以為服用的藥物是毒品,赤子心過動兒協會秘書長蔡美馨呼籲衛生署正確宣導,期盼大家給予過動孩子正向的看待與關懷,讓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有機會像體壇「水怪」菲爾普斯一樣,發光發熱。「被宣導成服用毒品,赤子心、家長團體、26萬過動家族情何以堪,請衛生署更廣泛正確的作衛生宣導。」

報導二:利他能遭醜化 家長醫師皆憂心〈中央社〉

台北縣某安親班老師涉嫌餵食學童管制藥品「利他能」,消息傳出後,過動兒家長和醫師直跳腳,擔心藥品和過動兒病童都遭醜化,使民眾誤以為過動兒都是吃「兒童古柯鹼」上癮。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坊間誤傳「利用能」可以提高智能,讓人安靜唸書,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國內醫學中心現階段對於過動症的診療經驗,也未顯示病患使用「利他能」會有濫用的危險。

中國時報報導,「利他能」有「兒童古柯鹼」之稱,極易上癮,有暴怒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副作用。由過動兒家長組成的「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看到報導後,接獲不少家長關切電話,協會正向相關藥廠索取資料,準備發表聲明澄清污名。

過動兒家長蕭太太表示,兒子經醫師診斷服用「利他能」後,變得比較專心讀書,課業表現變好,作業不再拖到半夜還寫不完,丟三落四的情況也減少,可見「利他能」確有療效;後來因為心悸及頭暈副作用,加上她改變管教方式,孩子就不再服用」。

一家不具名的藥廠人員指出,過動兒家長對「兒童古柯鹼」這個負面字眼很感冒,因為這會讓人以為過動兒濫用成癮藥物;擔心有人會因此拒絕治療過動症。

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也說,「利他能」是健保局規定適用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第一線用藥,應由醫師開立處方後依指示服用現在遭到過度醜化,會造成家長恐慌而不按時服藥,將影響目前正規使用該項藥物治療的孩童。

臧汝芬表示,醫學研究顯示,在專業醫師的診斷及處方下,「利他能」具有一定的療效,非法取得「利他能」絕對是個錯誤,且此藥若遭污名化,將造成更多的困擾。

報導三:勿將利他能污名化 正確服用不會頭腦萎縮〈中國時報〉

據媒體報導,某安親班負責人不當給學童使用「利他能」藥品,並指稱此藥為「兒童古柯鹼」,服用會有過度興奮、頭腦萎縮等後遺症。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利他能是健保局規定適用在注意力不足症候群診斷的第一線用藥,且需由醫師開立處方後依指示服用,並有明確的醫學研究驗證,該藥在專業醫師的診斷及處方下,在治療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的治療上有一定的成效。

臧汝芬強調,利他能是短效性的藥,通常是在注意力不足症候群診斷後,病人三餐服用,達到治療效果,一旦病人在回診時有嘔心、胃口差、食慾差,或是有輕微心跳快與肚子不適的現象時,則會考慮改為長效型用藥,只要遵照醫師指示下正確服用,絕不會造成頭腦萎縮等嚴重副作用

由於將利他能過度醜化為「兒童古柯鹼」,已造成家長恐慌而不按時服藥,將影響目前正規使用該項藥物治療的孩童,臧汝芬醫師表示,非法取得該項藥物是個絕對性的錯誤,但也提醒各界勿把此藥污名化,造成更多的困擾。

報導四:家長:過動兒服用利他能 情非得已〈中國時報〉

中和某安親班女老師給學生服用治療過動兒藥物「利他能」,過動兒家長表示,藥物本身就有正反兩面,孩子若能不用藥且適應良好、正常學習,是每個過動兒家長的心聲,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遵照醫生指示,正確使用並治療。

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蔡美馨指出,對於廿六萬名過動兒家長而言,不用藥是最大的期盼,但在情非得已下,接受醫師囑咐並正確使用利他能及治療,情況確實有改善,且心理治療配合藥物,效果更為明顯。

一名過動兒家長指出,孩子長期接受醫師治療服用利他能,並未出現副作用,況且一般藥物均可能會出現後遺症,利他能雖是中樞神經興奮劑,但並非毒品,而是列為第三級的管制藥品。安親班老師未經醫師評估,直接給孩子服藥,確實會影響孩子發育,但過動兒若未服藥,恐會出現無法適應團體生活及學習困難等障礙。

瞭解妥瑞氏症

七月 9th, 2009 Posted in 兒童心智 Tags: , , ,

棒球一直都是大家關心的議題,除了王建民受傷了之外,不曉得大家最近有沒有注意到中華少棒隊的表現?他們這陣子在亞太區少棒比賽的成績很不凡!有看到相關新聞的讀者可能也會發現,在中華隊中有個表現不錯的小投手,其實原來是妥瑞氏症(一種罕見疾病)的患者。

什麼是妥瑞症呢?

妥瑞氏症是一種遺傳性神經運動疾病,出現在18歲之前,好發年齡為幼稚園及小學中低年級左右,患者會不自主地出現重複性動作,例如臉部和脖子的肌肉抽動、不斷眨眼睛、聳肩膀、噘嘴巴、歪嘴、皺鼻子、扮鬼臉、吐舌頭、聳肩膀、搖頭晃腦,或是重複發出一些聲響,像是清喉嚨或無意義的聲音或突然改變音量、聲調等等。

妥瑞氏症的徵狀通常在青春期會緩和一些許多,患者的壽命和正常人沒有差別,也不會影響智商。妥瑞氏症的發生率男性比女性高3到4倍,大多數患者病情都算溫和,大部分都能擁有正常人生。

這一些不自主的抽動頻率和強度在睡眠時或較輕鬆時會逐漸減少,相對在面對壓力或疲勞時的情況之下,症狀出現的頻率也會增高。大多數妥瑞氏症患者的病情都還算輕微,在中外各領域中也有許多表現傑出的例子(例如成功的教師、醫師、NBA籃球選手、大聯盟棒球選手、律師、軍人、影星)。50%以上的患者症狀會逐漸自動消失,但部份患者終其一生都要與其症狀共處。

妥瑞氏症的患者可能會合併其他的症狀,例如強迫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習困難、憂鬱症、焦慮症、睡眠異常等其他問題,在兒童心智科的治療上都需要合併處理。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描述一位患有妥瑞氏症的男孩努力完成當老師的夢想,並且成功克服疾病的限制,並在1997年獲選為全美最佳一年級老師的故事-【叫我第一名Front of the Class】,相當精彩且激勵人心!

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的光譜差異

七月 2nd, 2008 Posted in 兒童心智, 其他資訊 Tags: , ,

根據自閉症光譜之概念,檢視美國精神醫學協會診斷標準,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之差異性如下:

(1) 自閉症之語言有嚴重遲緩,亞斯伯格症則較無顯著的障礙。

(2) 自閉症之認知、與年齡相稱之自我協助技能、適應性行為有顯著遲緩,亞斯伯格症則除社會互動之外,無明顯遲緩。

高功能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的差異:

(1)      高功能自閉症的定義:有別於中低功能自閉症,屬於自閉症光譜中智商接近或正常以上的自閉症者,且在語言溝通、社會情緒上較好的自閉症者。

(2)      一般而言,亞斯伯格症兒童和高功能自閉症者的差異因學派不同有所爭議,但臨床上仍發現存在某些差異:

 

  亞斯伯格症 高功能自閉症
語言表達 ²  生命史並無臨床上明顯的一般性語言遲緩)

²  語言表達流暢,甚至優於同儕,但常陷於冗長的談話,談論某一他人不感興趣的話題

²  多諷刺、較具攻擊性的語言

²  生命史中語言發展呈現明顯遲緩的現象。

²  自發性語言少,不會流暢的表達。

²  語言呈現較溫和

²  其特殊興趣或天賦較屬思考性,且抽象思考較無明顯問題 ²  其特殊興趣或天賦較屬機械性
社會情緒 ²  親近人,但常覺得別人在干擾他

²  敏感、情緒起伏大、自我意識強,常拒絕別人的教導

²  較有自我及對社會情境的察覺,但缺乏社會性理解

²  孤立,比較不覺得他人的存在,與人的關係較疏離

²  情緒較溫和,經訓練後相對下較穩定

²  對外在環境較不感興趣,對自我的覺察亦較低

 

我的孩子聰明嗎?淺談「智力測驗」

五月 27th, 2008 Posted in 兒童心智 Tags: ,

 

「心理師,我常常在電視上聽到人家說智商200,那小強的分數只有95分,是不是表示他很笨,只拿到人家的一半分數?」、「心理師,智商高低究竟代表什麼啊?」、「心理師,智力測驗,到底是測什麼啊?」。

在診療室中,常常可以看到家長帶著慌張的眼神來詢問我關於智力測驗結果的意義,然而究竟智力(智商)是什麼?打開網頁搜尋「智力測驗」,上百萬筆的資料在瞬間就這樣跳了出來,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中,想要了解到「智力測驗」的真正涵意也變的複雜許多。

事實上,從遠古時代到近代,每一個時代對於智商的解讀、看法總是不斷的在更新,以現代的觀點來說,一般所謂智商分數所代表的常是一種對於生活問題解決的能力、抽象思考的能力、推理的能力等等。以目前醫療院所中最常使用的魏氏系列測驗為例,就是以數種不同的作業內容,進一步測量上述所提到的種種不同能力。

然而,我們到底可能從智力測驗中獲得什麼呢?一套完整的智力測驗,往往具備有豐富的理論背景並且經過多年的研究以及發展才能完成,所以測驗的結果常常不是100分、95分這麼簡單就令人了解;相反的,一套完整的智力測驗,在經過受過專業訓練的臨床心理師解讀之後,常常可以讓單調的數字變得豐富起來。不管是開發優勢、弱勢能力或者理解一個人問題解決的方式等等,都是可以從智力測驗中獲得的資訊。

或許有些人會問,知道這些能力有什麼意義嗎?事實上,不管是在學學生或者是上班族,每天總是有許多需要面對以及處理的問題,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情境時的解決方式、策略,常常也是和這個人的智力表現有關,也因此,若是我們可以了解一個人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知道這個人不同面向的能力水平,往往可以提供專業建議以及協助。

那麼,我的小孩智力分數95分,是不是真的只有人家智商兩百的一半而已呢?其實,就如前文所說的,每一個智力測驗在編製的理論背景不同,所以每一套測驗的分數也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因此由不同測驗工具而得到的分數,當然是不能比較的嘍!而測驗出來的結果除了可以給家長一個參考,而最重要的是這份資料可以交由專業人員如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在診斷治療上當成一個依據,在學校則給予教育人員針對一些特殊的孩子,譬如資優生,智力障礙生,學習障礙者或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小朋友的一個輔導依據。

Dr. Right松德診所 臨床心理師 張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