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Blogs » Archive by category '失眠' (網誌分頁 3)

提高生命品質,陪伴親人無痛苦走最後一段旅程

十月 1st, 2013 Posted in Blogs, EAP, 失眠, 憂鬱症, 焦慮症, 躁鬱症

提高生命品質,陪伴親人無痛苦走最後一段旅程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

面對親人生命交關的時刻,大部分家屬都會竭盡所能挽救親人生命,但是在一次又一次急救的過程中,往往也讓親人受盡苦痛,毫無生命品質可言,雖然家屬於心不忍,但也很難放手,病人與家屬內心的煎熬折磨可想而知。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徐西森表示,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也是無可避免的宿命歷程,近日「台灣醫療品質促進聯盟」結合十九個醫事團體發起「拒絕無效醫療」社會運動,期盼臨終關懷的病患家屬能放手、醫師能放下,鼓勵社會大眾能預先簽署放棄無效醫療的意願書,預約善終權。諮商心理師身為心理健康的助人工作者,有必要發揮助人角色與專業功能,讓臨終關懷病患安心、病患的家屬及其醫療人員心安。
長期投入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的徐西森教授說明,臨終關懷是指,協助照顧疾病無法治癒之癌症末期病人疏緩病痛、得以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旅程,以及減輕其家屬傷痛、度過失親悲傷時期的一種照護歷程。在此照護歷程中,諮商心理師最重要的職責與功能為「陪伴(being present)」與專業介入,對病人及其家屬宜多關注、多主動、多盡責、多開放、多傾聽、多敏感其身心需求、幫助家人與其相互道別、處理雙方的分離焦慮、協助其完成未竟事件(心願)等等。
馬偕醫院諮商心理師呂奕熹指出,大部分來到安寧病房的病人,在病情發展上大多不樂觀,因此希望藉著緩和治療來減低疼痛。不過,由於國人對於安寧緩和的瞭解並不深,且在傳統文化的概念中,若未能盡力救治,病人是長輩,決定者就要承受不孝之名;病人若是平輩或子女,則會被指責不仁。
呂奕熹認為,在安寧照顧的團隊中,非常強調團隊的合作。醫師主責病情與藥物上的控制,護理人員協助住院歷程的照顧,社工師則協助尋求相關資源的協助,而諮商心理師一方面可以照顧病人,通常病人在臨終前常有未竟事務,或充滿著各種情緒,或是憤怒上天的不公平,或是懊悔未能多給家人時間,情緒的不穩定也影響著病情。心理師在病床旁邊,對於不想說的病人給予陪伴,對於沮喪失志的病人給予支持,對於憤怒不平的病人給予情緒的宣洩,有助於讓病人的情緒穩定,進而可以放心地面對生死的問題。另方面亦可照顧病人家屬,家屬在長期照顧病人的歷程中,除了經歷生理上的疲累,也承受著心理上的壓力與挫折,也需要得到好的心理支持。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以為,很多家屬因為怕臨終的親人難過,常會強顏歡笑,忍隱滿腹悲傷情緒,或是在照顧臨終親人的過程中身心具疲,往往不堪負荷。最常見的狀況是,病人身體飽受折磨,家屬心靈備感矛盾,久而久之,很多家屬都出現憂鬱焦慮的身心症狀。此外,遭逢意外事故的病人家屬更是既震驚又難以接受突如其來的打擊,既混亂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這個時候如果有心理專業人員協助家屬舒緩情緒,降低無力感,整理混亂的思緒,同時跟家屬討論後續的心理準備,可以讓家屬更有能量面對臨終的親人。
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及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修慧蘭表示,每個人在生命末期均希望能統整自己生命,找到自己生命意義的答案,因此如何協助病人及病人家屬面對此人生重大課題,是醫事人員可以協助的部分。諮商心理師加入安寧團隊,不僅可以達到全人關懷的醫療目標,除了病患、家屬能夠獲益,亦能讓醫療團隊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在推動避免「無效醫療」的歷程中,諮商心理師亦能達到讓人「安心」的效果。

分析不同失眠類型 透過心理諮商技巧找出失眠根源 才能安穩睡個好覺

分析不同失眠類型 透過心理諮商技巧找出失眠根源 才能安穩睡個好覺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

案例:
32歲的李小姐婚前開朗活潑,每天上床倒頭就睡,很少嚐到失眠的滋味。然而,結婚以後,由於嫁入大家庭又進入家族事業工作,李小姐一方面要面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另方面要求完美的個性讓她事必躬親,以致開始睡不好。還沒完全適應新婚生活,緊接著她又忙於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初為人母的她極度緊張焦慮深怕沒把孩子照顧好,常常夜裡不斷驚醒查看孩子的狀況。老二出生後因體弱多病,李小姐更是提心吊膽,時刻注意孩子有沒有發生什麼意外。當媽媽後她便為失眠所苦,長期睡不好讓她變得暴躁易怒、缺乏耐心,常常莫名想哭,雖然有求助醫師的協助,現在孩子長大了,但仍無法擺脫失眠的折磨。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台灣目前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人為失眠所苦。令人關心的是,何以台灣失眠人數與日俱增?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表示,失眠議題除了生理的因素外,也跟社會變遷、工作壓力、生活型態、感情問題息息相關。特別是女性失眠的人數比男性高出很多,一般女性失眠的類型有下面幾種:一是當了媽媽之後警覺性提高,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況,深怕自己睡得太熟會忽略孩子的動靜。二是人際關係衝突緊繃,例如先生外遇出軌,或與家人爭吵不合,都會嚴重影響睡眠品質。三是另一伴有打呼症狀,被吵到無法入睡的亦大有人在。四是個性過度憂慮或是太要求完美,躺在床上反覆自我檢討,越想越難入睡。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說明,失眠有長期與短期之分,長期失眠的狀況包括,夜晚從事耗費腦力的工作,例如設計或創作,久而久之變成夜貓子。或是在24小時的機構工作,或是上夜班,長期以往睡眠品質跟著下降。還有在外租屋或受限於空間太過狹小,習慣在床上打電腦、看電視、吃東西,導致睡眠時間越拖越晚。
至於短期性失眠,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舉例,像是處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如出差住旅館有些人會因恐懼不安而無法成眠。也有些人是因為考試、工作、業績壓力太大而引發焦慮性失眠。
長時間投入睡眠紓壓的林萃芬諮商心理師指出,短期失眠如果置之不理,有時候也會演變成長期失眠,很多長期失眠的人只要一想到睡覺,就會擔心自己睡不著,結果形成惡性循環,睡眠本身就是最大的壓力源。
林萃芬建議,想要安穩睡個好覺,不妨多管齊下,一方面檢查是否為生理因素造成,另方面可以求助身心科醫師開立適合的藥物。同時也可以透過心理諮商的技巧找出失眠的根源,舉例來說,要讓警覺性太高的媽媽在睡眠時稍微解除警報,首先要降低媽媽的擔心,再帶領媽媽從頭到腳練習睡眠放鬆的技巧。而為感情所苦的女性,可以藉由感情諮商重新探索經營親密關係,當心靈安定了,睡眠自然也安穩了。
至於過度憂慮的失眠者,則可運用心律呼吸法讓混亂的思緒暫停,才能夠進入夢鄉。林萃芬建議,倘若失眠是肇因於過往的創傷或遺憾,很多失眠者會做反覆的惡夢,這個時候亦可透過「夢工作隱喻治療」,進入失眠者的潛意識找出深藏的傷痛進行治療,當心靈創傷修復了,失眠的症狀可能亦隨之改善。如果是因焦慮壓力引發的失眠,可使用HRV情緒儀了解身心狀況、掌握焦慮的來源,進而採取有效放鬆的方式提高睡眠品質。睡眠好壞可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睡得好自然遠離憂鬱焦慮,更有能能量面對生活。

失智症自我評估表

九月 5th, 2013 Posted in Blogs, News, 失智症, 失眠, 恐慌症, 焦慮症

松德精神科診所/黃惠琪醫師
失智症自我檢測表
1. 我記不起來最近發生的事件… □很少□有時□經常
2. 我有困難找到正確的字眼來表達…□很少□有時□經常
3. 我有困難記得今天的日期以及是星期幾…
□很少□有時□經常
4. 我會忘記東西通常放在哪裡… □很少□有時□經常
5. 我很難去適應日常例行活動的變動…
□很少□有時□經常
6. 我很難了解雜誌、報紙上的文章,或是
跟上書本、電視上的故事… □很少□有時□經常
7. 和人說話時,我有困難跟上或是參與對
話,在團體中更明顯… □很少□有時□經常
8. 我無法處理財務,像銀行的事或是算錢找零…
□很少□有時□經常
9. 我對於其他日常事務感到困難,像是記得親友
上回來訪時間或是烹煮我以前拿手的菜…
□很少□有時□經常
10.我一向喜歡的活動,現在我失去興趣…
□很少□有時□經常
11.我有困難思考解決問題…
□很少□有時□經常
12.家人或是朋友曾說我記憶不好…
□很少□有時□經常

2013臨床心理學會(年刊發表)

Influenc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social skills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Jin-Jia Pan1(潘金嘉), Geng-Li Lin2 M.D. (林耿立醫師)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Heidelberg University, Germany1
Song De Psychiatry Clinic, Taipei2

Background:
The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 and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controversy and few attempts have so far been made at exploring 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between the causality of attachment styles and social skills in patients with BPD.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amine whether interpersonal problems mediated links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social skills in BPD.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also was to explore if the bias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 BPD could predict inadequate social skills.

Methods:
29 BPD outpatients (19female, 10male) and 65 control subjects completed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Axis II Disorders, Symptom Checklist-90-Revised, Social Skills Inventory, and Inventory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Circumplex Scales. Moreover, a total of 94 significant others (29 from outpatients, and 65 from healthy subjects) were also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to assess subject’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all variables in two groups and exam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report and other-report interpersonal problems.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test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c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social skills, and (b)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social skills in BPD.

Results:
Three important findings were found in this study. Finding 1: The majority of control people had secure attachment styles, while many borderline patients ’attachment styles were insecure. Patients’ scores on social sensibility (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s and scores on emotional awarenes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EAEE) were lower than controls. In terms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borderline people described themselves more domineering, vindictive, cold, exploitable, intrusive and nonassertive than normal people. Compared to other-report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 controls, significant others appraised borderline people more vindictive and more socially avoidant. Finding 2: The resul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c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social skills indicated that domineering, vindictive, and nonassertive as predictors could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predict social awareness and social expression (SASE) respectively; moreover, exploitable as predictor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predicted SS. Finding3: (1)Preoccupied attachment style had significant predicting power over social sensibility in BPD. (2) Intrusive had ful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preoccupied attachment style and social sensibility in BPD.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evidence for potential interpersonal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of BPD, which was meaning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pathology of BPD and helpful for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urthermore, several limitations have to be considered in interpreting results, for example, small sample size, borderline outpatient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comorbidity of other 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 limit of cross sectional study, etc.

Key words: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ttachment style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social skills


如何建立飲食習慣改善氣喘

八月 26th, 2013 Posted in Blogs, NIMH, 兒童心智, 失眠

過去三十年來氣喘患者明顯增加許多,飲食可能就是罪魁禍首。研究已經顯示不良的飲食習慣和氣喘有關,相對飲食習慣不好的人,飲食健康的人通常較少罹患氣喘。儘管很少醫師會承認氣喘和飲食有關,某些食物和營養素確實可能有效預防及治療氣喘。
對於想要自然治癒氣喘的人來說,改變飲食習慣是個合理的選項。研究已經指出,攝取大量抗氧化物和營養成分的人罹患氣喘的機率較低,如黃酮、ω-3脂肪酸、β-胡蘿蔔素、維生素 C、維生素 E、硒及鎂;抗氧化物可能是減少氣喘機率的一大因子,因為它們能抵消有害的自由基,保護細胞不受損傷。
研究顯示,飲食富含水果及 ω-3 脂肪酸的兒童及青少年肺部一般都比較強壯,而且較少出現類似氣喘的症狀;相反地,攝取較少維生素 C、維生素 E 及 ω-3脂肪酸的人比較可能出現肺部功能不良的情況。地中海式飲食已經顯示能夠預防及控制氣喘症狀,因為其中大量的蔬果及堅果都是富含抗氧化物及維生素的食物。
飲食和氣喘看起來可能毫不相干,因為氣喘是和肺部支氣管收縮有關,並不影響消化系統;氣管和黏膜發炎是造成氣喘的原因,因此傳統大多使用抗炎藥物治療氣喘。然而,食物其實也有減少炎症的作用,例如薑黃及生薑。
避免某些食物也是治療氣喘很重要的一環,例如乳製品會增加黏膜的發炎症狀。安德魯‧威爾博士建議氣喘病患飲食中排除乳製品、動物蛋白及炸物,並遠離多元不飽和植物油和部分氫化的油脂。氣喘患者應該多攝取 ω-3脂肪酸,以初榨橄欖油作為主要的脂肪來源,每天攝取有機的新鮮蔬果,蘋果、紅蘿蔔、葉菜及蕃茄都已經由研究證實能夠有效預防氣喘。大量飲水以保持呼吸道濕潤也很重要;專家建議女性一般每天至少飲用 9 杯水,男性 13 杯。
食物過敏也可能造成氣喘,找到引發過敏的食物並避免食用能夠幫助控制氣喘症狀。糖、黃豆、玉米及麩質都是常見的過敏原,暫時避免食用這些食物八個星期以觀察症狀是否改善,即可發現問題所在。

治療經前不悅症的時間長短會影響是否復發

許多女性深受經前症候群甚至經前不悅症的困擾,每個月常有幾天「莫名的身體不舒服、心情惡劣或低落、難像平常專注在工作生活上、常和旁人吵架、睡不好」等等,有週期性起伏,但不知道原來這種情況很多女生都有、它可以透過藥物治療改善,卻默默忍受上述諸多不舒服與不方便,甚至旁人的不諒解(以為個案是藉口生理期而迴避責任)。
根據一項2009年的研究顯示,治療經前不悅症的時間長短會影響個案是否復發。此外這研究也告訴我們,一開始經前不悅症的嚴重度也是預測會不會復發的重要因子。根據這項研究顯示,大約有一半因為抗憂鬱藥(Zoloft)治療而有明顯改善的個案,在停止服藥六到八個月後,又遇到症狀復發。
整體來說,治療期間越久,越能預防症狀再來。但是復發的機率和復發時間跟一開始的症狀嚴重度有很大的相關性。換句話說,越嚴重的病人在停藥後較快面臨復發。
經前症候群(PMS)一直是影響生育年紀婦女的重要健康議題,它會影響到個案的工作表現、人際關係、活動,也因為生理期來的時間很長,因此這個問題會困擾婦女許久。
用抗憂鬱藥(SSRI)治療更為嚴重的經前症候群,也就是經前不悅症,是被證實確實有療效的,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已經通過Zoloft、Prozac、Seroxat可用來治療經前不悅症。

以上資料由黃惠琪醫師整理自:

http://psychcentral.com/news/2009/05/08/duration-of-treatment-for-pmdd-affects-relapse/5798.html

相愛容易相處難

感情上久了容易有已成定局的想法,或許愛情漸漸成為一種習慣,相處往往會忘記.無法從對方獲得
自己的需要,也許彼此觀念的不認同,就容易有爭執。

所以彼此建立相同的理念,為未來相互努力才能長久。最近情人節剛過,男生女生都為了情傷來求診
愛情是可以救人幫人,也可能是毀滅人生的致命傷,如何讓婚姻和感情上成長?本來就沒有一定標準,
只有用心經營, 一點一滴投入,包容,相讓。

把感情成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從孕育到生產,這過程並不簡單。彼此間的生氣、爭吵、衝突對
婚姻關係有一種催化的作用,讓兩個人在相似的路途中加速。磨和的關鍵在於調整心態。
如果您有感情上問題,我們願意傾聽陪伴您。

~松德身心科專業團隊給你最貼心的支持~

產後憂鬱症

八月 2nd, 2013 Posted in Blogs, 失眠, 憂鬱症, 焦慮症, 躁鬱症

產後憂鬱症
松德精神科診所/黃惠琪醫師
懷孕期間和懷孕後的憂鬱症有多普遍

產後鬱悶通常在產後10天內發生,尖峰時間為產後第五天,常見症狀有情緒不穩、有時會過度興奮、易怒、容易哭、疲勞、時序混亂。
發生在懷孕期間或分娩後一年內的憂鬱症被稱為,產期憂鬱症。在這段期間,確切的憂鬱症婦女人數是未知的。但研究人員相信,
懷孕後的憂鬱症是一種最常見導致憂鬱症原因之一。有些憂鬱症沒有被發現或被治療,因為一些正常妊娠的變化也會引起類似的症狀。
懷孕期間和懷孕後可能會有容易疲勞、睡眠障礙、強烈情緒反應、和體重變化,這些症狀也可能是憂鬱症的徵兆。

產後憂鬱症的症狀可能包括:
食慾不振
失眠
強烈的煩躁感和憤怒
壓倒性的疲勞
對性生活失去興趣
生活中缺乏喜悅
感覺羞恥、罪惡感或不足
嚴重的情緒起伏
難與嬰兒產生連結
對家人及朋友退縮
有傷害自己和嬰兒的想法
未經治療,產後憂鬱可能會持續一年甚至更久。
精神科醫師建議還是提早發現母親情緒變化給予支持及鼓勵,而父親也容易被影響有情緒焦慮問題,建議改善方式如
選擇規律的生活方式:包括運動,吃健康的食物。有研究指出,懷孕期間多吃魚、補充魚油,可降低產後憂鬱症的風險。
不要對自己要求過高,做你能做的並且要獲得休息,當你需要時就主動去尋求幫助。
事實的為自己保留自己的時間。穿好衣服、離開家並去拜訪朋友或為自己做一些事情,或安排一定的時間單獨與伴侶相處。
找人傾聽與妳的伴侶、家人和朋友交談,告訴他們妳的感受。
記住,照顧寶寶的最好辦法就是先照顧好你自己的身體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