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Blogs » Archive by category '失眠' (網誌分頁 6)

瞭解助眠藥

林醫師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醫師,聽說安眠藥會越吃越重?那我這樣會不會上癮啊?」、「人家說吃安眠藥會影響大腦,所以會變笨,那我還要吃嗎?」這些似是而非的迷思常常讓許多為了失眠而苦惱的患者變得更加痛苦。

目前較常用的助眠藥物有兩類,第一種為benzodiazepine類(簡稱BZD,例如FM2),第二種則為non-benzodiazepine類(簡稱Non-BZD,例如使蒂諾斯)。第一種BZD的藥物作用在於幫助睡眠與抗焦慮、肌肉鬆弛,而第二種Non-BZD的藥物則專一作用在於睡眠,所以一般認為Non-BZD類藥物的助眠效果較快,作用時間適中,白天也較不產生爬不起來的情形,也較少出現四肢無力感。

這樣看來似乎Non-BZD類藥物是助眠的最好藥物,難怪許多人也相當喜歡使用使蒂諾斯。但是林醫師從門診上發現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原因在於現代人工作繁忙,家庭負擔與人際相處的壓力增大,導致有許多患者都有失眠的困擾。但是一般人都認為既然睡不著就吃點助眠藥物來幫助,卻忽略了探究失眠的背後原因,只針對失眠的問題做處理。一開始可能吃少劑量的助眠藥物就可以順利入睡,但是過一陣子效果就變差了,於是自己擅自加重劑量,惡性循環之下,便誤認為是藥物會越吃越重了。

其實失眠症狀有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的,例如焦慮、恐慌,若是能搭配一些精神安定劑或者抗憂慮的藥物,在身心症狀解除後,睡眠情形自然就會變好。助眠藥物雖然在短時間內可以讓睡眠獲得改善,但在沒有解決身體或心理方面真正影響睡眠的原因下,失眠的問題還是會一直持續下去。所以當出現失眠的情況時,建議還是要親自到診間與醫師詳細討論失眠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讓失眠的情況盡快改善

最擔心的狀況是有些人認為失眠只是小問題,便擅自到藥房買助眠的藥物,或拿朋友家人的藥物來使用。殊不知其實助眠的藥物也有分許多種,例如依照作用效型便可分為長、中、短效型,或是依作用方式也可分成協助快速入眠、避免早醒或者針對淺眠各種不同的效果,因此都需要透過醫師的了解之後再下處方,才能有效協助患者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

至於怎樣才算充足睡眠則因人而異,例如我們常聽說正常睡眠時間為8個小時,但是老年人則普遍有早醒、淺眠、間斷性睡眠的情況。一般而言,只要起床時覺得精神飽滿有元氣,不管真正睡眠時間是幾小時,其實就已經足夠了。而目前正服用助眠藥物的讀者,透過藥物的輔助,若能同時保持健康的飲食、規律的生活,配合適度的運動,便能協助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而再與醫師討論之後,更能逐漸減少助眠藥物的使用頻率,擁有良好睡眠。

酒癮戒治

前陣子新聞報導一起家暴案件,酗酒的當事人在喝酒過後,跟兒子發生口角,甚至以行動表示要攻擊孫子。其實根據調查,許多家暴案件都與酒癮脫離不了關係,而法院的判決也通常會要求當事人進行酒癮戒治。

什麼是酒癮?

一般所謂的酒癮通常分為「酒精濫用」與「酒精依賴」兩大類。「酒精濫用」意味著反覆飲酒,以致影響原來的生活功能(如工作表現、家庭與人際關係,甚至法律問題),或是造成身體傷害仍持續使用。

而「酒精依賴」則是對酒精產生生理與心理依賴,常常需要喝更多的酒,結果酒量越來越好,也就越喝越多,一旦停酒就會產生自主神經過度亢奮,手部顫抖,失眠、噁心、幻覺、焦慮、譫妄,甚至癲癇的發作。

許多原本有失眠、焦慮或憂鬱這些潛在精神困擾的人,常會誤認為喝酒可以幫助睡眠、緩解情緒,久而久之卻造成酒精成癮。加上長時間飲酒會使得大腦功能受損,影響情緒控制,進而影響工作、家庭與人際關係,當事人更可能出現衝動暴力、沮喪自責,或是合併憂鬱症的可能,惡性循環之下,家暴的案情也就更層出不窮。

我到底有沒有酒癮?

以下四個問題中若有一題以上答案為「是」,就可能已經有酒癮了,請儘快找精神科醫師評估與處理。

一、你曾經不想喝太多, 後來卻無法控制而喝過量嗎?

二、家人或朋友為了你好而勸你少喝嗎?

三、對於你喝酒這件事, 你會覺得不好或是感到愧疚 (不應該) 嗎?

四、你曾經早上一起床尚未進食之前, 就要喝一杯才覺得比較舒服穩定?

酒癮是可以治療,精神科醫師除了可以提供藥物來減少戒斷的不適,協助患者停止喝酒之外,更能透過心理治療的方式,協助處理其他相關的問題,幫助當事人重建生活,以及預防再次發生的可能。若您懷疑自己或家人有酒癮相關問題,請儘早尋求各醫療機構精神科或各縣市衛生局協助治療。

為了提供完整的服務,松德診所身心科特別與宏恩醫院合作「藥酒癮戒治門診」,門診時段為每星期二中午12:30至13:30,地點為宏恩醫院精神科,歡迎有需求的讀者提前預約。

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

今天林醫師在自由時報上看到一則新聞報導(有興趣者可以連結至新聞平台觀看全文),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想法。報導中指出,根據精神科醫師表示,近半年因經濟或工作環境壓力而求診的民眾約佔門診的一成。而依林醫師的觀察,的確在待業或期待轉換工作的壓力之下,也經常發現會併發一些憂鬱或睡眠等身心困擾。我想各位部落格的讀者都應該已經了解,身心科在身、心理這部分可以提供專業的協助,所以今天林醫師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論來說,人總共有五個需求,從最基礎的『生理需求』,至最高層的『自我實現的需求』,像金字塔一樣,當基礎的需求滿足後,會繼續尋求下一個需求來滿足自己。因此尋求理想工作是每個人心中都會期待的願望。若能先瞭解自我的需求為何、方向為何,便能有效幫助您尋找工作。

大家可能經常從談話性節目或新聞片段中,看到人力銀行業者或相關的諮詢師分析如何找尋到好的工作。通常諮詢師會提供一些履歷面試等尋求工作的技巧,或是分析個人興趣的建議。其實這類諮詢師通常都是由心理諮商輔導背景的心理師擔任,心理師能透過深入的訪談、運用一些心理測驗及自我探索的方式來了解您自己的性向專長與個人需求,再為您分析各個工作領域的需求,進而給予適當的建議,協助您尋求適合您的工作。進一步還能提供您一些履歷自傳方面撰寫的技巧或面試表現的方法,讓你能順利找尋到下一份工作。至於從企業的角度,心理師也能協助分析新進員工或資深員工的長處與未來發展潛能,幫助企業組織培育所需要的人才。

台灣目前正處於心理領域發展的初期,或許許多人對於心理諮商能提供的服務還不是很清楚。其實心理諮商除了憂鬱與焦慮諮商、壓力與情緒因應、人際困擾、親密關係、家庭關係、親子關係與壓力因應的項目之外,更可以協助您處理工作與職場調適、生涯規劃與個人探索成長等需求。不但能幫助您在下一份工作前有更多的準備,也有助於您在未來工作的順利完成,降低在未來工作可能出現的不適應與擔憂。

重視產後憂鬱症

各位讀者新春快樂!許多人都放了九天的長假,不知道有沒有好好安排一個放鬆心情的旅遊呢? 希望大家都平安順利,可以繼續在自己的領域上好好打拼!林醫師也會繼續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些相關的訊息!

其實前陣子看到新聞報導,有位產後婦女疑似產後憂鬱症發作而自殺身亡,想到過去也曾經有女明星因產後憂鬱症而爆瘦、或有母親勒斃初生子女的事件,這些聽來都讓人膽戰心驚,而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為何?或許許多人還並不清楚,因此林醫師希望藉由本篇文章讓大家能對於產後憂鬱症有更多認識,也希望大家對於產後婦女的情緒起伏多多留意,不要誤以為是短暫的「不可理喻」,以減少悲劇的發生。

懷孕對於母親來說,是歷時長達十個月的艱辛過程,而婦女在產後也面臨著生活極大的改變,因此在生理與心理方面也皆需調整。以生理來說,體內的賀爾蒙在生產前後會產生很大的改變,因此可能引起情緒的波動,再加上照顧新生兒的壓力、角色的變化、身體的疲憊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便可能導致情況的惡化。特別是如果婦女本身便有憂鬱症的病史,更需要留意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產後憂鬱症的依照程度的高低,大致上可分成產後情緒低落、產後憂鬱症及產後精神病三種。其中以產後情緒低落的發生機率最高,可達50%~80%。發生時間通常為產後的3~10天內,持續不超過兩個禮拜;產後情緒低落的徵狀包括情緒上容易生氣、心情低落及容易哭泣等等;而產後憂鬱症則有10~20%的機率發生,婦女會有心情易激動、疲憊、失眠、無力感或者自殺的念頭,也會覺得有罪惡感,認為自己沒有照顧好孩子,但另一方面又不曉得怎麼照顧小孩的矛盾心情產生;極少數會出現產後精神病,治癒力較差。

產後憂鬱會影響親子間的互動,以及較難與孩子建立依附關係。依附關係不佳的孩子在人格養成中會受到阻礙,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不良的人際互動、不曉得怎麼與人相處的情況。如果家人發現懷孕中的婦女有過度焦慮、擔憂,以及情緒上面不穩定的情況,便可能為產後憂鬱症的前兆;若懷疑有產後憂鬱症的傾向,建議您盡早就醫,減少疾病帶來的傷害。

悲歡離合的課題

一月 11th, 2010 Posted in 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

社會新聞事件中,經常看到許多令人遺憾與惋惜的事件發生。例如重大車禍造成了多條生命的消逝,也導致許多家庭的破碎,我們從新聞媒體上看到都覺得不忍與悲傷,相信當事者的親朋好友必定更加心情沉重,難以接受事實。

而在你我身邊,可能發生的是自己重要的親友因病過世或離去(例如分手、離婚),這時除了哀傷與悲痛外,還需要盡速打起精神處理許多相關的細節,往往也讓人感到心力交瘁,難以調適。例如報章報導,知名歌手在夜裡需要借重藥物才能夠入眠。

這些人生的悲歡離合都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不是每個創傷事件皆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PTSD是由急性壓力持續產生慢性化,即一個人受到創傷,導致急性的壓力,而每個人有不同的因應方式,壓力無法解決,會逐漸慢慢的累積成慢性的壓力,便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主要有幾個特徵:曾經歷過創傷事件,感到無助或害怕的感受、不斷地經驗到創傷事件:例如一直有創傷事件的感受,或夢到事情重複發生,彷彿就像昨天剛發生的感覺;還有持續逃避與有麻木的感受:像是避免走到傷心地或讓自己呈現出發呆的情況;另外也會有增加警覺性,如容易受到驚嚇、注意力無法集中和易怒之類,而影響到日常生活。

如果您目前正遇到重大的事件打擊,以下的幾個問題可以幫助您了解自己目前的情況,而當您的日常作息已經受到情緒影響時,請不要擔心猶豫,盡快就醫,讓我們幫助您一起面對人生的課題。

以下是經歷重大事件的人常有的反應,請一題一題看,並圈出『過去一週中』每一種反應發生的頻率。若沒有發生這些反應,則請圈選『沒有發生過』這一欄。

頻率

反應

沒有 

發生過0%

很少 

10%

有時 

30%

常常 

60%

1. 我不要想,卻會不自主想到這事件的種種。
2. 我想到此事件時,會壓抑自己的生氣。
3. 我想把事件的印象從記憶中拿掉。
4. 腦海中湧現的事件景象使我睡不安。
5. 我對於此意外有強烈的情緒。
6. 我會做有關事件的夢。
7. 我會避開接觸有關事件的事物。
8. 我會覺得事件好像沒有發生或不是真實的。
9. 我避免談論此事件。
10. 有關事件的印象常會闖入我的腦海中。
11. 別的事也會讓我想到此事件。
12. 我對此事件有許多情緒但我不想處理。
13. 我努力不去想此事件。
14. 任何相關線索都會引起此事件的情緒。
15. 我對此事件的情緒是麻木的。

分數參考:

(1) 每題以頻率計算,「沒有發生過」為0分、「很少」為1分、「有時」為3分、「常常」為5分

(2) 第1,4,5,6,10,11,14題為侵入(intrusion)的反應內容,第2,3,7,8,9,12,13,15題屬於逃避(avoidance)的反應內容。

(3) 得分24-34屬準創傷反應,得分35以上就達顯著創傷反應。建議須立即諮詢身心科醫師。

量表來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經前症候群」的認識

女性在更年期前,每個月會有無可避免的生理期,因此在生理跟心理上都會有些許的改變。日前新聞報導生理痛會導致身體的敏感度增加,且造成情緒上面的不穩定,但不論是生理期的前後,對女生或多或少都有因人而異的不同影響。

一個對自我身體敏感度較高的女性來說,察覺自己的身體有變化是很容易的,常見的徵狀像水腫、偏頭痛、胸部或腹部脹痛、情緒起伏很大、不斷地想要吃東西、失眠以及煩躁感之類,當這些症狀開始對你的生活與情緒造成困擾時,女性朋友便要留意,您可能已經出現「經前症候群」的徵兆,建議應該提早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協助

「經前症候群」常出現於年輕女性或35歲之後的女性,一般來說影響可區分成生理及心理兩部分。生理部份如頭痛、胸部、腹部、腰部或胸部疼痛、心悸;心理方面有沮喪、易怒,像個不定時炸彈,且容易焦躁、緊張,食慾大增,不斷地尋找食物,或想要吃某些特別的東西來滿足嘴饞的慾望,以上特徵可視為月經來臨前的提醒,但有些症狀甚至仍會延續至經期之後。

「經前症候群」經常會影響到工作及生活,對於女性朋友造成很大的困擾,但好消息是已可以藉由藥物來輔助處理,解決焦慮、生理期不規律及相關的不適感。目前在身心科的藥物治療中以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為首選,根據臨床研究,這類藥物既安全又無成癮危險,一開始可以每日低量服用,再依實際改善程度,由醫師逐漸調整為有症狀出現時再服藥即可。

建議女性朋友應盡量保持作息正常,避免熬夜,平日培養固定運動的習慣,多吃蔬果與穀類食物,也可適度補充維他命與鈣質,會有助於狀況的改善,而當經期出現不規律的情況時,應及早就醫找出原因,以避免其他可能出現的相關疾病。

睡不好該怎麼辦?

目前討論最熱烈的就屬FACEBOOK了,不管是透過尋友工具找到好久不見的老同學,或是熱烈參與上面的互動遊戲(例如開心農場),相信各位讀者應該都對於這個新平台不陌生,特別是年輕一點的族群。

最近林醫師也發現,隨著大家參與網路社群的比率增高,慢慢出現了廢寢忘食的情況,也造成因為失眠問題而求診人數增多。睡不著或睡不好都是讓人苦惱的事,許多人都苦惱的詢問「怎麼樣才能睡得好呢?」

這樣算是失眠嗎?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何謂「失眠」?每當到了入寢時間,躺在床上卻遲遲無法入睡;或是總是很淺眠,一點聲音就會醒來,覺得自己怎麼都睡不飽;或者是早上(甚至半夜)總是過早醒來,之後卻一直無法再進入睡眠,這些我們都稱為「睡眠困難」。

睡眠不足的原因與影響

造成失眠的因素很多,常見的原因包括壓力產生的憂鬱、焦慮;睡眠環境或時間的改變(例如認床、時差),或是部份的慢性疾病、特定的身體狀況影響、使用藥物的干擾等。

而睡眠困難不但會造成精神不濟,影響工作或學習表現,也會導致體力衰退,造成身體抵抗力下降,衍生許多疾病。更可能因為意識不佳,在行車或操作器具上產生一些危險。這些都是因為睡眠不足(或不佳)而可能產生的狀況。

幫助入睡的方法

輕度失眠的患者可以使生活規律化,養成固定時間入寢及起床的習慣,並避免在睡前從事劇烈運動或過於勞心的工作,也須減少飲用帶有刺激性或影響睡眠的飲料(如茶、咖啡、酒精等)。此外,飢餓也會干擾睡眠,可適度吃點蘇打餅乾或喝牛奶。更重要的是臥房必須保持安靜、隔離噪音,避免在床上進行閱讀、看電視等容易干擾睡眠的活動。

睡不著不單只是影響日常生活,也影響情緒跟身體狀況,每個人心理所感受到的失眠程度不盡相同,當您自覺已經為失眠狀況所苦時,隨時都可與身心科醫師聯繫,在排除身體可能的疾病之後,配合助眠藥物與學習適度的放鬆技巧,可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及失眠困擾。

林醫師專訪:談孕婦用藥(精神科)

上個月林醫師接受了媽咪寶貝雜誌的專訪,談有關孕婦用藥的安全、產後憂鬱症,與身心科相關的替代治療方法。昨天已經接到熱騰騰剛出爐的雜誌,編輯們很用心的整理,相信可以帶給有需求的讀者適切的了解,減低在懷孕期、哺乳期的用藥擔心,以及預防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林醫師也發現這期文章除了身心科、精神科的用藥問題外,更包含了其他不同科別的注意事項,內容相當豐富,在這邊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閱讀觀看。

松德診所診間也提供部分的公共讀物,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在候診時閱讀。

NIMH文章(五):認識強迫症

由於秋冬是憂鬱症與躁鬱症的好發季節,因此前幾則林醫師與楊景然醫師選擇先跟讀者們介紹憂鬱症與躁鬱症。而本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診間也相當常見的強迫症,同樣也歡迎大家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出!!

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屬於焦慮疾患的一種,症狀為重複出現不想要的想法或重複性的強迫行為。重複性的行為包括洗手、計算、再確認或清潔的行為,且同時也希望能趕走或避免出現這些強迫思考或行為。進行這些「儀式」能夠提供患者短暫的放鬆,而不能做這樣的行為將會使患者的焦慮明顯增加。

強迫症的特徵與症狀

強迫性患者有持續、不舒服的想法,會採取某些儀式(強迫行為)來控制的思想產生焦慮,但大部分的情況卻是他們被這些儀式所控制。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太過在意細菌和髒污,他們可能會強迫自己必須不斷不斷地洗手;如果太過介意有人會入侵,他們可能會一再一再地在睡覺前重複將門上鎖。害怕社交尷尬的強迫症患者可能會迫使自己在鏡子前面不停梳理頭髮,甚至被鏡子給「抓住」,以至於完全無法抽身。重複這樣的儀式行為並不是一件讓人舒服的事,充其量也只能短暫地釋放因為強迫思考而帶來的焦慮而已。

其他常見的儀式包括必須一再確認事情、碰觸某些東西(尤其是有特定順序的),或計算事情;有些常見的強迫思考包含:對所愛的人施以暴力和傷害的想法、頻繁地想要進行一些人們不喜歡的性行為,或是想著某些宗教信仰所禁止的事情。強迫性患者對於秩序和對稱相當在意,所以難以將東西丟棄(所以容易累積),因而囤積不必要的東西。

健康的人也會有儀式行為,像是在出門前會好幾次檢查廚房的火爐。不同的是,強迫症患者即使覺得這樣做會干擾日常生活,而且對重複行為感覺到痛苦,他們還是會重複不由自主地進行「儀式」。大部分的成人患者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毫無意義的,而有些成人患者與多數的的兒童患者並不清楚他們的行為是不尋常地。

在美國約有兩百二十萬名成人患者,且可能會與飲食疾患、其他焦慮症或憂鬱症產生共病。強迫症發生在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大約相等,且經常在兒童時期、青少年時期或成年早期發病,1/3的成人患者是從孩童時期就出現症狀,而研究指出強迫症可能會在家族中蔓延。

強迫症的病程相當不同,症狀可能會隨著時間減輕或變得更糟。如果強迫症變得嚴重時,可能使一個人無法工作或完成家中的一些事務。強迫症患者會藉由避免那些會引發強迫思考的情境來幫助自己,甚至他們也可能會用藥物或酒精來安撫自己。

強迫症的治療

強迫症通常以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如系統減敏感法或洪水法)的成效都很好。藉由面對會造成害怕或焦慮的情境,使他們對於原來的恐懼變的不那麼敏感(去敏感)。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支持針對以目前的治療方式仍無法改善的強迫症患者所進行的新研究取向,這些取向包括了結合和增強(附加)治療,如同深層腦部刺激的現代科技。

摘自: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中文翻譯:李碧蕙、洪紫瑋

校閱:楊景然醫師

提供有睡眠(失眠)困擾者的建議

五月 14th, 2009 Posted in 失眠 Tags:

什麼是睡眠困擾?

如果您因為睡眠不佳,出現倦怠昏沈、筋骨酸痛、憂鬱煩心、精神不濟等現象。平均每週有三天失眠、時間持續一個月以上,覺得影響日常生活時就需要特別留意,可能便要需要尋求醫師,協助處理睡眠困擾的問題。

以下是睡眠困擾的幾種情形

「失眠」:精神已經相當疲累卻仍還是難以入睡、淺眠、易醒、睡眠不足、睡醒後覺得沒睡夠、半夜覺醒或是睡眠品質不好,以致白天精神不繼或自覺不舒服。

「嗜睡」:睡得太多,整體睡眠時間已經足夠,但是該清醒時還在打盹。

「入睡困難」:每到了夜晚就擔心今天又會失眠,焦慮緊張、胡思亂想、坐立不安 Ream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