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林耿立醫生獲聘【內政部警政署警察電訊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賀! !林耿立醫生獲聘【內政部警政署警察電訊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賀! !林耿立醫生獲聘【內政部警政署警察電訊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許多女性深受經前症候群甚至經前不悅症的困擾,每個月常有幾天「莫名的身體不舒服、心情惡劣或低落、難像平常專注在工作生活上、常和旁人吵架、睡不好」等等,有週期性起伏,但不知道原來這種情況很多女生都有、它可以透過藥物治療改善,卻默默忍受上述諸多不舒服與不方便,甚至旁人的不諒解(以為個案是藉口生理期而迴避責任)。
根據一項2009年的研究顯示,治療經前不悅症的時間長短會影響個案是否復發。此外這研究也告訴我們,一開始經前不悅症的嚴重度也是預測會不會復發的重要因子。根據這項研究顯示,大約有一半因為抗憂鬱藥(Zoloft)治療而有明顯改善的個案,在停止服藥六到八個月後,又遇到症狀復發。
整體來說,治療期間越久,越能預防症狀再來。但是復發的機率和復發時間跟一開始的症狀嚴重度有很大的相關性。換句話說,越嚴重的病人在停藥後較快面臨復發。
經前症候群(PMS)一直是影響生育年紀婦女的重要健康議題,它會影響到個案的工作表現、人際關係、活動,也因為生理期來的時間很長,因此這個問題會困擾婦女許久。
用抗憂鬱藥(SSRI)治療更為嚴重的經前症候群,也就是經前不悅症,是被證實確實有療效的,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已經通過Zoloft、Prozac、Seroxat可用來治療經前不悅症。
以上資料由黃惠琪醫師整理自:
http://psychcentral.com/news/2009/05/08/duration-of-treatment-for-pmdd-affects-relapse/5798.html
新手爸爸的產後憂鬱症:年紀輕是危險因子
產後憂鬱症一般認為是女性的疾病,但近來有些研究顯示:男性在伴侶的懷孕過程中雖然不會有明顯的荷爾蒙變化,但新手爸爸仍有可能得到產後憂鬱症。
在一個瑞典的研究中,812位新手爸爸在寶寶出生後三個月接受憂鬱症狀的量測,發現有一成左右(10.3%)的新手爸爸有憂鬱症狀!這個研究進一步想瞭解有哪些危險因子。
結果顯示年紀較輕是產後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和29~33歲的族群相比,較年輕爸爸得到產後憂鬱症的機會是2.55倍,雖然說教育程度較低、收入較差、伴侶相處困難、經濟壓力會增加憂鬱症的風險,但這些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何年輕爸爸較易有產後憂鬱症。這個研究結果和過去研究大致相近,此外另一個很重要的預測因子是媽媽有沒有憂鬱症。
為什麼這個研究結論那麼重要?雖然在大部分的家庭中,媽媽是主要的小孩照顧者,但爸爸仍然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有些研究顯示如果爸爸有產後憂鬱症,將來小孩也比較容易有行為問題或是精神疾病。
以上參考資料,由黃惠琪醫師翻譯,來自美國麻州總醫院(MGH)網站:
http://www.womensmentalhealth.org/postpartum-depression-in-new-fathers-being-younger-is-a-risk-factor/
對照臨床經驗,其實很能夠體會為何年輕的新手父母較易有產後憂鬱症。在台灣,平均結婚年齡和生育年齡都逐漸往後延,這可能跟生存壓力漸漸升高有關,例如工作難找、工時長、起薪低、夫妻需要兩地相隔、買房壓力大、在異地生活所以親友支援變少等等,以至於許多人「不敢結婚、不敢生」,一直到生活條件改善後,才比較有勇氣踏入人生不一樣的階段。在這種狀況下,較年輕的族群有了下一代,若生活壓力未減輕還再加上新手爸媽的辛苦忙亂,根本來不及享受新生命帶來的喜悅,當然憂鬱容易上身。
此外研究顯示新手爸爸的產後憂鬱症和媽媽有沒有憂鬱症有很大的關聯,這透露出小家庭互動其實很容易互相影響。如果爸爸能多參與懷孕與生產過程的點點滴滴,例如給予伴侶足夠的關注與支持、一同照顧初生兒、分擔媽媽的勞累、甚至請親友協助幫忙等,媽媽的身心狀況較佳,連帶新手爸爸的心情也會比較好,對於寶寶的照顧也會更佳!
同時間,媽媽們雖然注意力幾乎都在寶寶身上,但也別忽略伴侶的需求,多多表達對爸爸付出的鼓勵與肯定,放手讓爸爸一起照顧寶寶,如此一來爸爸能體會生產帶小孩的辛苦,自己也才有機會休息不至於累壞。互相扶持的伴侶關係,能讓彼此感情更緊密,促進寶寶的發展,也遠離產後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
松德精神科診所/黃惠琪醫師
懷孕期間和懷孕後的憂鬱症有多普遍
產後鬱悶通常在產後10天內發生,尖峰時間為產後第五天,常見症狀有情緒不穩、有時會過度興奮、易怒、容易哭、疲勞、時序混亂。
發生在懷孕期間或分娩後一年內的憂鬱症被稱為,產期憂鬱症。在這段期間,確切的憂鬱症婦女人數是未知的。但研究人員相信,
懷孕後的憂鬱症是一種最常見導致憂鬱症原因之一。有些憂鬱症沒有被發現或被治療,因為一些正常妊娠的變化也會引起類似的症狀。
懷孕期間和懷孕後可能會有容易疲勞、睡眠障礙、強烈情緒反應、和體重變化,這些症狀也可能是憂鬱症的徵兆。
產後憂鬱症的症狀可能包括:
食慾不振
失眠
強烈的煩躁感和憤怒
壓倒性的疲勞
對性生活失去興趣
生活中缺乏喜悅
感覺羞恥、罪惡感或不足
嚴重的情緒起伏
難與嬰兒產生連結
對家人及朋友退縮
有傷害自己和嬰兒的想法
未經治療,產後憂鬱可能會持續一年甚至更久。
精神科醫師建議還是提早發現母親情緒變化給予支持及鼓勵,而父親也容易被影響有情緒焦慮問題,建議改善方式如
選擇規律的生活方式:包括運動,吃健康的食物。有研究指出,懷孕期間多吃魚、補充魚油,可降低產後憂鬱症的風險。
不要對自己要求過高,做你能做的並且要獲得休息,當你需要時就主動去尋求幫助。
事實的為自己保留自己的時間。穿好衣服、離開家並去拜訪朋友或為自己做一些事情,或安排一定的時間單獨與伴侶相處。
找人傾聽與妳的伴侶、家人和朋友交談,告訴他們妳的感受。
記住,照顧寶寶的最好辦法就是先照顧好你自己的身體和情緒。
憂鬱症.自我評估表
黃惠琪醫師/松德精神科診所
若長期有以下第※1~2項中1項以上,第※3~9項中4項以上症狀,持續2個星期以上,並且影響生活功能,就有「可能」罹患憂鬱症,應及早就醫,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早日走出憂鬱。
※1.總感到悲傷和不愉快,沒有什麼事能引起我的興趣。□是□否
※2.對自己的小失誤或缺點存在罪惡感。□是□否
※3.感到如此地沮喪,以致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否
※4.常常失眠,難以入睡,易驚醒或早醒。□是□否
※5.感覺很累,體力下降,容易疲勞。□是□否
※6.感覺全身不舒服,總有不明的疾病症狀。□是□否
※7.食慾減退,體重減輕。□是□否
※8.覺得很難清楚的思考而胡思亂想。□是□否
※9.性方面沒有興趣。□是□否
人生不同階段,身心科是您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希望藉由影片讓您更了解我們的服務
主題:認識我們~松德精神科診所
影片點閱:認識我們(松德精神科診所)
2012/11/19
經濟日報
松德身心科診所/提供■林耿立醫師/口述、林曼平/採訪整理■
現在人上班以及經濟壓力大,生活中多少會出現覺得自己身心俱疲的情況。
台北市松德身心科診所林耿立院長說:其實自律神經失調跟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沒有絕對關係。自律神經失調是神經生理機轉出問題,而憂鬱症多半是心理生理因素所引起。自律神經失調不等於憂鬱症,但兩者之間所產生的症狀十分類似。
憂鬱症患者的情緒起伏大,跟一般人相比,確實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也有40%的人兩者症狀同時存在,也難怪有很多人,總是把兩者混為一談。若未經治療的憂鬱症狀,甚至轉變成慢性化的可能,因此就醫治療是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共同的課題。每個人都會因為家庭、工作、人際關係及其他生活中的困境或挫折而產生心理壓力。因為無法妥善處理情緒困擾及壓力調適,不但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週遭的家人朋友。
林耿立表示若人體長期處於壓力下,其內分泌調節異常,將可能導致情緒、身體不適等問題。所以最好能到身心科或精神科診所進一步抽血檢測情緒荷爾蒙。
藥物治療自律神經失調,與治療焦慮、憂鬱的藥物類似,可以簡單分為兩類:一種是治標,即症狀緩解;另一種是治本,即調節大腦內分泌血清素功能。心理諮商和藥物治療可以並行,也可依個人需要加以選擇,心理諮商加強,有助於復發機率較低。必須強調,心情不好或者情緒差,不代表你得了憂鬱症,有些人因為找不出正確的病因,每天受身體症狀折磨,體力逐漸衰弱,在每天生活品質差的狀況之下度日,就算沒有憂鬱症最後也會得到憂鬱症,所以自律神經失調症最嚴重的併發症是憂鬱症。如果同時合併憂鬱症與自律神經失調,應同時合併評估與治療。記住這兩種病,當是可以治療的,有問題就醫可以提升治癒率以及增加生活品質。松德身心科診所諮詢專線(02)8789-4477。
血清素運送基因- 5羥色胺(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5-HTT)位於人類17號染色體上,轉譯出的蛋白質負責調控血清素的運輸,將釋放出的血清素回收到分泌的細胞內,藉由回收再利用的方式調節血清素的濃度。研究指出5-HTT基因是決定個體是否容易受到壓力影響而罹患憂鬱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5-HTT基因啟動子(promoter)區域(5HTTLPR:5HTT gene-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有兩大類不同的對偶基因型,一類較短(S),一類較長(L或XL)。5-HTTLPR基因型分為SS、LL、SL、SXL、LXL共五種。研究發現,較短的對偶基因(S)與「容易被生活中的連串壓力擊垮」相關,相對而言較長的對偶基因(L或XL)則可以提供較強的抗壓性。所以基因型SS表示抗壓性較差,研究指出SS型與憂鬱症、酒精成癮及自殺行為有關。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課業、同儕關係等困擾,不少青少年、大學生心有千千結,台灣有近19%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以大學生約135萬人換算,全國近25萬名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董氏基金會邀請藝人六月、隋棠等多位名人拍攝微電影,分享自己曾受憂鬱情緒所困的經驗。精神科醫師表示,長期處於壓力狀態,很容易產生負向思考模式,因此面對壓力時不能只是壓抑。
董氏基金會今年曾做過調查,發現台灣有近兩成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大約每五名學生就有一人有憂鬱困擾。至於國、高中生,董氏基金會推估,五都有超過18萬名的國、高中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若長期處於壓力的狀態下,很容易產生負向思考模式,因此面對壓力時不能只是壓抑,要了解自己壓力來源及學會應對。
詹佳真說,要訓練自己正向思考,就是遇到挑戰或挫折時,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例如培養正念的語句或是每日睡前,回顧今日發生正面的人、事、物等,都是不錯的方法,如果憂鬱情緒難解,也不要排斥求救,應告訴他人或到精神科就醫。
藝人六月 曾憂鬱到幻聽
董氏基金會最近邀請多位名人拍攝微電影,分享自己或是周遭朋友的經驗。藝人六月說,進入演藝圈時,一開始因通告不穩定,曾長期吃泡麵度日,當時憂鬱到吃不下、不想出門,連手碰到門把都會發抖。有一次情緒盪到谷底,站在窗邊還出現幻聽「你就跳下去吧」,她才趕緊就醫。所幸後來靠著信仰以及朋友的傾聽才走出憂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454162.shtml#ixzz2ANofnqCa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2012年10月10日 上午8:49 記者鄭凱榕/編譯報導
今天是(10/10)是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世界衛生組織(WHO) 9日發表新聞稿,今年關注主題是:「憂鬱症:全球的危機」。呼籲全球共同終結憂鬱症與其他精神疾病的汙名化,並共同尋求更好的治療方式。
*拒絕汙名化是鼓勵患者尋求治療的重要關鍵*
全球有超過 3百50萬人口患有憂鬱症,但因為憂鬱症的汙名化嚴重,許多人拒絕認知自己生病了,因此並未尋求治療。
憂鬱症與普通的情緒起伏波動不同。憂鬱症會引發「2個星期以上持續哀傷難過」的感覺,並干擾工作、上學或在家正常運作的能力。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心理社會治療(psychosocialtreatment)以及藥物治療。積極地關懷憂鬱症患者本人及其親近的家人朋友,是鼓勵他們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關鍵。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患有憂鬱症並尋求支援。越早開始治療,效果越好。
「我們對於憂鬱症有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不幸的是,少於五成的憂鬱症患者願意接受他們所需的治療。事實上,在許多國家接受治療的比率甚至低於10%」,世衛組織心理健康和藥物濫用部門主任─謝卡•薩克納(Shekhar Saxena)醫師表示。他談到,「這就是為什麼WHO支持各國將對抗憂鬱症汙名化做為主要行動,這是增加患者尋求治療的關鍵。」
文化的因素與缺乏對憂鬱症病癥正確的認識,導致憂鬱症患者不樂意向外尋求援助。
*憂鬱症在世界各地非常普遍*
世衛組織的概算發現,憂鬱症在全球各區域均很常見。最近一份WHO支持的報告結果顯示,去年每個社群中約有5%的比率患有憂鬱症。
憂鬱症是由於社會性、心理性、生物性等因素複雜的交互作用所導致。身體健康與否與憂鬱症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舉例來說,心血管疾病常會導致憂鬱症,反之亦然。又如,產後婦女五人之中就有一人以上(20%以上),經歷了產後憂鬱症的痛苦。
再者,經濟壓力、失業、災難與衝突等情狀,也都會增加心理健康失調的風險。最壞的狀況下,憂鬱症會導致自殺。不幸的是,每年有將近 1百萬人選擇自殺,他們其中有相當大比例患有憂鬱症。
*WHO**的對應之策*
世衛組織支持各國政府,將憂鬱症的治療納入基本健康醫療關照計畫中。透過WHO的心理健康差距行動計畫(Mental Health Gap ActionProgramme (mhGAP)),低收入國家的醫療與健康相關工作者將受到訓練,學習辨識出患有心理健康疾病的病患,並給予憂鬱症患者適當的照顧、心理社會上的支持,以及藥物治療。
*世界心理健康日的起源*
世界心理健康日,起源於1992年,由世界心理健康聯盟(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 (WFMH))
發起。許多國家和組織均選擇這一天喚醒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並鼓勵相關心理疾病的公開討論,以增加並重視防治、宣導與治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