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Blogs » Archive by category '憂鬱症' (網誌分頁 9)

躁鬱症

九月 8th, 2008 Posted in 憂鬱症, 躁鬱症 Tags: ,

簡介

雙極性精神失調疾病一般又被稱為躁鬱症。它是一種陣發性且伴隨有許多情緒變化的長期性精神疾病,病人的情緒、思想會出現躁動以及憂鬱兩種非常極端的精神狀態。躁動狀態像是亢奮、自以為是、情緒激動、活動力增加、思想靈活及精力充沛等;憂鬱狀態則會有悲傷、無精打采、內疚自責、感覺生活沒有樂趣、煩惱憂愁等症狀。症狀嚴重的病人可能還會因此無法工作而導致失業或是無法從事正常的社交活動及課業,甚至還會有自殺或是傷害他人的傾向。幸運的是,經過適當的治療能夠讓躁鬱症患者的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使病人能夠維持正常的社交生活及工作。

而根據研究指出,躁鬱症發作的平均年齡約在21歲左右。目前已知躁鬱症和遺傳有很密切的關係,兩者之間的原因仍不清楚,推測可能是因為基因表現的失調而產生躁鬱症。

如果家族中有人曾經得到躁鬱症,其發生躁鬱症的機率就比一般人高15-35%

臨床症狀

躁鬱症患者的行為在平時和一般人並沒有差別,可是症狀發作時就會出現異常的精神狀態或是行為。主要出現的症狀就是躁動以及憂鬱這兩種異常的精神狀態。不同病人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嚴重度及發作時間也因人而異。

治療

由於躁鬱症病人表現出來的症狀與其他精神疾病相似,所以患者有時會被誤診為其他的精神疾病而得到錯誤的治療,致使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因此,為了達到有效治療躁鬱症的目的,首先需要臨床醫師的正確診斷,這部分也需要病患及家屬的完全配合。雖然躁鬱症到目前還無法被完全治癒,但是有效的治療可以降低發作的次數以及死亡率。治療的目標主要是減少躁動或是憂鬱的頻率及程度以及改善病患平時的精神狀態,使病人可以從事正常的社交生活而不會對自己及周圍的人造成傷害和困擾。

精神安定劑

目前用在治療躁鬱症病人的藥物主要有鋰鹽(lithium)、valproateVPA)及carbamazepineCBZ)三種,這類藥物也被稱為精神安定劑(mood stabilizers)。鋰鹽(lithium)一直是作為治療躁鬱症的首選藥物,也是首先被FDA通過用來治療躁鬱症的藥物。

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 agents

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s),如:clozapineolanzapinerisperidone也可用來治療躁鬱症。

seroquel在最近已被FDA核准可用於治療躁鬱症病患的急性躁動及精神性憂鬱狀態。這些藥物慢慢的有取代傳統精神安定劑的趨勢。

結論

即使躁鬱症病患有固定服用藥物控制病情,仍然可能會有再發的情形,因此,在躁鬱症的治療過程中須隨時根據病人的精神狀態來調整適當的治療策略。躁鬱症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確實的遵照治療計劃及持續的追蹤病情,不但可以減少病患再次發作的機會,而且也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改善病患生活品質的目的。

可以克服,何必忍耐? 管理妳的經前症候群

八月 15th, 2008 Posted in 憂鬱症 Tags: ,

妳一定或多或少經歷過以下這些狀況

「明天有重要的會議要跟大老闆報告,可是姨媽快來了根本睡不好,小腹漲的要命,整個人跟大象一樣腫,腦袋也靜不下來好好準備,剛剛又不小心對隔壁同事和男友大發雷霆,好像連我都跟自己作對到底是怎麼了?

 

什麼是經前症候群?

「經前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的婦女身心症,大約在月經前7天,出現生理、心理及行為症狀包括:焦慮、憂鬱、易怒、失眠、疲憊、健忘、暈眩、胸悶、心悸、腰痛、體重增加、四肢水腫、胃口改變、胸部及下腹腫脹、頭痛等症狀,月經來後幾天症狀便會消失。有月經的女性中約有四成至八成曾經出現上述症狀,但只有約百分之五的女性,會因此而嚴重影響到工作、學業、一般社交活動及人際關係等。

 

如何自我檢測

(一)在過去一年中,大部分月經週期裏,在月經來潮前一星期內,出現下列症狀,並在月經出血後幾天內消失:明顯的憂鬱心情、明顯焦慮及煩躁、常突然感覺悲傷而哭泣、易怒或人際衝突增加、平日活動(如工作、學校、朋友、嗜好)的興趣減少、覺得注意力不集中、易疲累、胃口顯著改變、嗜睡或失眠、覺得即將失控的感覺、乳房壓痛或腫大、頭痛、腹脹感覺、體重增加。

(二)出現上述症狀且嚴重到無法上班或上學,就可能是「經前不悅症」。此時若可以每天評量自己的症狀並加以紀錄,至少連續紀錄兩次月經週期,更有助於證實自己是否有「經前不悅症」。

為何會出現經前症候群

大約五到八成女性曾經歷輕至中度的經前症候群,3~10%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需要治療介入。

好發危險因子包括:
(1)
飲食不均衡,有抽煙、喝酒者
(2)
生活繁忙壓力大,長期缺乏運動者
(3)
月經不規則,曾懷孕、流產者
(4)
曾罹患憂鬱症、焦慮症,或婚姻關係不和諧者
(5)
母親或姐妹有類似經前症狀者

妳的選擇

自我治療

1.觀察並記錄自己的症狀至少兩個週期,找出主要症狀及症狀出現的時間(月經來前幾天開始,到月經來後幾天結束。)

2.排定重要會議、面談或社交活動時,儘量避開身心最難過的日子

3.少量多餐、食物輕淡、減少鹽分、咖啡、酒精的攝取,減少抽菸

藥物治療

1.若疼痛狀況難以忍受,可以藉由止痛劑減輕症狀,水腫狀況則可由醫師處方利尿劑改善

2.抗焦慮劑:若有焦慮不安、煩躁易怒等症狀,可以藉由身心科醫師處方使用短期及低量的抗焦慮藥物來幫助妳減輕月經來潮前的困擾。

3.低量抗憂鬱劑:有研究發現嚴重的經前症候群可能跟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有關,因此使用低劑量的抗憂鬱劑對於改善經前症狀有相當好的治療效果。目前抗憂鬱劑治療以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為首選,這類藥物安全又無成癮危險,可以每日低量服用,再逐漸改成有經前症狀出現時再服藥即可。

憂鬱時該怎麼辦

七月 2nd, 2008 Posted in 憂鬱症, 躁鬱症

躁鬱症鬱期症狀發生時,或是憂鬱症發作時您該怎麼辦?

會有甚麼徵兆呢?

1.您會變得情緒低落、憂愁、悲觀、消極,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對自己的能力及將來毫無信心。

2.您的行為動作變遲緩且減少,甚至整日臥床不想活動。

3.沉默少言,甚至不說話或說話時音量變小、低沉。

4.思考變遲鈍了,內容貧乏簡單,感覺腦中一片空白。

5.會出現自殺的念頭,甚至付諸實現。

6.有時胃口會減低,性慾也減退了。

這時候該注意甚麼呢?

Ø 在營養攝取方面

建議您少量多餐,吃些容易咀嚼與消化且營養均衡的食物。

Ø 注意周圍的環境

儘量避免吵雜的聲音與環境,以免刺激影響您的心情,可做些簡單或符合個人興趣的活動。

Ø 情緒低落、茫然無助時,及時找家人或朋友談談聊聊,紓解鬱悶心情。

Ø 為了預防您因憂鬱而發生自殺行為,您應該避免自己保管藥物或獨居,最好有親友同住,應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及定期門診追蹤。


躁期症狀發生時,您該怎麼辦?

一、 會有甚麼徵兆呢?

您的活動量過份增加,感覺自己精力旺盛,睡眠需求量減少。

說話滔滔不絕、想法改變、善辯、易與人發生衝突、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受外界干擾而改變話題。

突然變慷慨、過分熱心、好管閒事、愛買東西、亂花錢。

自認能力很強或自覺無所不能而有誇大的想法,且不切實際。

二、 這時候該注意甚麼呢?

因為您的活動量大,注意力不易集中,而容易疏忽照顧本身的安全起居,所以必須要:

1. 注意周圍的環境

您適合在一個簡單又安全的環境裡活動,因你可能無法控制情緒而攻擊他人,所以不要有危險物品在你身邊。

2. 注意營養的攝取

因為消耗大量體力,建議少量多餐,多補充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

3. 個人衛生的處理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使您忽略身體的清潔,記得還是要梳洗、沐浴及更換衣褲。

4. 這時的您因為疾病影響會失去平常的判斷力,勿在此時期做重大的決定,例如結婚、離婚、置產等等。

5. 請按時服藥,勿任意自行停藥或自己加減藥量,記得要定期的門診追蹤。


鬱期症狀發生時,家屬該如何協助病人?

情緒過分低落時,有甚麼徵兆?

病人若呈現出憂鬱情緒對周圍事務漠不關心,不說一句話,不做任何事,活動量減少而緩慢,食慾不振,睡眠型態是易驚醒或早醒時,就該注意了。

該注意些甚麼?

Ø 用簡單、直接、重複的語句來和病人溝通,以了解、尊重的態度來鼓勵他。

Ø 注意營養的攝取:當病人不吃不喝時,應少量多餐,在旁協助進食。食物的準備,可依病人平日的喜好來作選擇,要易咀嚼消化且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品。病人大都不會主動要求用餐,也不要因病人的拒絕進食,就把食物取走。

Ø 個人衛生的處理:定期協助梳洗、沐浴及更換衣服。

Ø 注意周圍的環境:減少吵雜聲音可以避免刺激情緒,但仍可安排病人做適度的活動,並鼓勵與人接觸。

Ø 注意病人是否有自殺的意念,可由談話中或病人的行為去觀察。

Ø 為預防病人因憂鬱而產生自殺行為,儘量避免讓病人自己保管藥物或獨居,多留意病人情緒及言行舉止,注意病人行蹤去向],家中危險物品需收起,並應遵從醫師指示,按時給藥,必要時須住院治療。


情感性疾病躁鬱症

² 躁症和鬱症的症狀是甚麼?

躁症

情緒亢奮、愉悅、或易怒;睡眠減少,食量改變(常是增加),活動量變大,易受環境影響而分心,常不加判斷而坐魯莽的事,慷慨大方,花錢如流水說話多而快,內容跳躍、誇大;自信滿滿,事事覺得易如反掌,計畫一堆等現象。

鬱症

情緒低落,興趣減少,睡眠障礙、食慾降低,體重驟減,活動量少,性欲下降,反應遲鈍,自信喪失,罪惡感,自覺生活沒有價值、未來沒有希望;嚴重時會有自殺企圖,妄想或幻覺。

² 躁鬱症的治療

1. 躁鬱症的治療主要是靠藥物(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安眠鎮靜劑、抗精神病性藥物),另隨個人病情和處境不同,配合電療、精神復健治療、個人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夫妻或家族治療等方法。由於治療躁鬱症的藥物在血中需達一定濃度才有效果,而濃度過高又容易引起副作用甚至中毒現象,因此亦須配合定期抽血以調整劑量。

2. 每次嚴重的躁或鬱症發作約持續3-6個月,積極治療會使症狀提早穩定。但不可因症狀穩定,即任意減藥或停藥,需與醫師商量,以免再發。

3. 規則服用預防性藥物並不能保證病情絕不再發作。預防性治療主要的目的是增長緩解期,即使再發,發作的強度和時間都會減少,並降低疾病對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的影響。


ª 躁鬱症患者要注意哪些事情?

1. 長期規則的服藥習慣,經常與醫生討論、配合,定期抽血檢查。

2. 培養正常的作息、負擔適度的工作、適性的社交生活和休閒活動、增強個人的心理建設和成長。

3. 你有責任用各種方法,讓自己不要再發病,盡可能地把疾病所帶來的災難減到最小,努力地在社會上站起來,好好展現自我。

4. 不要總是把自己當作病人,認為生病後甚麼都不行了,也不要總認為自己可以自我控制,而拒絕藥物或別人的幫忙;要自己好,就要讓自己得到好而完整的治療。

ª 躁鬱症患者家屬要注意哪些事情?

1. 協助或提醒患者規則就醫、規則服藥,注意其病情波動,使其及早就醫。

2. 幫助患者接受積極的復健活動,過正常的生活、做正常的工作。

3. 幫助患者與家人調整對患者的期待,多請教醫療人員,或參加家屬團體,了解疾病,改變家庭溝通方式,減少患者生活週遭的壓力。

4. 注意影響病情的因素,如季節、天氣變化,患者及睡眠生理變化(例如月經)、其他的身體疾病等。

恐慌症的治療原則

六月 25th, 2008 Posted in 恐慌症, 憂鬱症 Tags: , , ,

恐慌症的治療主要分成藥物治療以及認知行為治療。病人該接受何種治療主要是依病人的整體表現、耐受性、便利性以及是否有訓練良好的治療師可以執行適當的認知行為治療來作選擇。

 

藥物治療以抗憂鬱劑(SSRI, TCA)為優先,其中又以SSRI為第一線用藥,而一些藥物像是簮安諾,利福全等可做為病人無法耐受抗憂鬱劑時的另一選擇用藥或為短期輔助緩解症狀。

 

研究顯示抗憂鬱劑在服用後會有相對較低的恐慌症復發率,治療好轉大約需要兩個星期左右,但是好轉後仍不能斷然停藥;可在恐慌症消失後再服藥半年或是服用藥物一年,之後即可逐漸減少劑量直至停藥。

 

藥物治療

 

主要有以下藥物可以選擇。

1.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

此類藥物主要是選擇性抑制血清素的再吸收,副作用相對較少,所以在治療恐慌症上,SSRIs已被列為第一線用藥。

2. 高效價BZD:

一些早期的研究顯示高效價BZD的效果與TCA差不多,所以此類藥可做為依些無法忍受TCASSRI副作用的患者使用。此類藥物若長期使用,停藥時易使病人有戒斷症候群,所以常需較長時間減少劑量直至停用。

 

認知行為治療

 

可分為「行為治療」及「認知治療」兩部分。「行為治療」只關心目前的症狀問題,並不注重病人內在的心理認知,透過一個有計畫性的治療過程以及擬定實驗性治療情境,以「訓練」病人去改善目前的症狀,及改變病人在面對症狀時異常的情緒與行為,系統減敏法、相對抑制法、洪水法、參與模仿等,皆屬此類。而「認知治療」首先要找到患者的「核心信念」,再利用一些方法來改變個案的思考及信念系統,以達到持續性的行為及情緒改變。

 

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在3~4個月內執行約12~16次的治療,治療著重於重建病人發作時害怕的症狀,並且藉由治療去調整病人在面對這些症狀時的反應。舉例來說,如果病人發作時是以心跳加快為主要症狀,病人可能會恐慌自己是否有心臟方面的疾病,甚至會因為心臟病而死亡;在治療時我們可以請病人在一空間內慢跑,誘發病人心跳加快的症狀,同時加強病人對此症狀的認知(如慢跑也會誘發心跳加快,但不會造成你死亡。)

 

由研究可以得知「認知行為治療」在恐慌症上也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當親人得了憂鬱症(轉載)

六月 25th, 2008 Posted in 憂鬱症 Tags:

梅約診療室Mayo Clinic

 

文.梅約醫學中心

 

陪憂鬱症患者度過憂鬱症是非常不簡單的經歷,雙方都需要耐心跟勇氣。如果你從未罹患過憂鬱症,你很難體會憂鬱症患者是如何地感覺到一文不值、無助和無望。廣播人華勒斯有過數次憂鬱症發作,他在一本由安雪佛所撰《如何在他們憂鬱時生存》(How Can You Survive When They’re Depressed)的書序中寫道:「很難讓別人了解,深沉的憂鬱是如何讓人感受到絕望、失落、無力與陰鬱,那就像在漫長的甬道盡頭卻沒有一絲光亮。」

 

 

要能真的幫上忙,必須了解憂鬱症是一個嚴重的疾病,需要專業的關注。憂鬱症不是因為個性上的缺陷造成,也不是懶惰,也不僅是單純心情沮喪而已。憂鬱不是裝出來的,他們並不比糖尿病患或是關節炎患者容易重新從疾病中振作起來。

 

 

如何支持

一旦了解憂鬱症不是患者自己可以控制的,你可能會較容易提供支持與照護:

 

 
■表達關切之意 明瞭憂鬱症患者的痛苦,不意味著知道他們感覺。畏縮和無法溝通是疾病的一部份,當他想說的時候,你只需傾聽,不要想把他拉出來。
詢問如何幫忙 患者可能沒有特定的事讓你做,但是他會感覺到你的支持。
給予希望 提醒他憂鬱症可以治療,並且有可能變好,只是需要時間讓治療發揮效用。
增強正向思考 憂鬱症患者通常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且專注在過錯和缺點上。提醒他有的優點,以及他對你的意義何其重大。
保持幽默感 有時你也會感到挫折、生氣,但試著不要在憂鬱症患者面前吐露,或將氣發在他們身上。可能的話,利用幽默稀釋壓力,讓氣氛明朗,但別拿親人的缺憾開玩笑。
鼓勵健康行為和活動 邀請他參加你的活動,如拜訪家人或雙方的朋友,但不要勉強,也不要期望太高或太快。
患者拒絕面對事實怎麼辦?

有時候要非常努力才能使憂鬱症患者相信他生病了,需要專家協助。溫和地解釋什麼是你在意的,不要問他「你憂鬱嗎?」或是說「我認為你是憂鬱症」。不要批評,只要描述你所看見的,他的行為和情緒變化,然後詢問是否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為什麼他看起來這麼低落。在說服患者尋求協助之前,可能需要試很多次,但是請繼續努力。

 

 

因為這不僅表現支持,也可以提供你的觀察給醫師,對診斷有幫助。在治療期間,可能必須幫忙提醒吃藥,以確定藥物有被正確地服用。如果看見進步的徵候(你可能是最早注意到的人),與患者分享你的觀察以提供鼓勵與希望。

 

如果超過藥物作用所需的時間,卻沒有察覺進步的徵候,建議再看一次醫師,也許再尋求其他專家的意見。也許有許多人都關心憂鬱症患者,但付出最多的是那一兩位真正的照顧者。

因為憂鬱症患者可能會封閉自己,失去樂趣,且不願意溝通。他們可能會將你的動作或關切,當做是干擾或是無意義的。
華勒斯描述他憂鬱,當時妻子瑪麗所經歷的:對任何親近我的人而言,
我都是個令人不愉快的同伴,尤其是對瑪麗,她需要忍受我不曾緩解的陰鬱和暴躁脾氣……

沒有適切的方式可以形容那種痛苦,憂鬱症患者將痛苦放在所有家人身上,陰沉、毀滅、沒有愛、沒有真正的溝通,只有暴躁的脾氣和「讓我一個人靜一靜」的謬思。

以下步驟可助照顧者緩解壓力:

1.

徵求協助 不要孤軍奮戰,召集家人或朋友來承擔某些責任。如果沒有人提供
協助,請求他們在某些特定事務上幫忙。 

 

 

2.接受自己的感覺 不要隱藏情緒,可以告訴患者你很挫折,但記得,說「我受夠你了!」跟說「我很愛你,但是有時我需要為自己留一點時間,」是很不同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緩解自己的罪惡感。

 

3.尋求建議和支持 告訴值得信任的朋友或是家人,或尋求專家的建議和治療,分享個人感受可能會有驚人療效。也可以加入支持團體,獲得情緒支持和有幫助的資訊及建議。

4.為自己保留時間 不要忽略自己的需求,正確地飲食、運動和充足的休息。外出參加社交活動,做自己喜愛的事。提醒自己,你只有一個人,只能做這麼多事。最後,也要不斷告訴自己,甬道的盡頭將有亮光。

藉由適當的治療,多數憂鬱症患者都會康復。美好的日子就在不遠處。

 

照顧你自己:十項照顧者的壓力徵候

照顧親人的時候,照顧自己也相當重要。阿茲海默症協會提供十項照顧者壓力的徵候,也可以用在憂鬱症病患的照顧者:
1.
否認 無法接受這個疾病。
2.
憤怒 覺得自己對生病的人生氣,對不了解自己受苦的人生氣,對沒法解決這個問題的醫師生氣,甚至單純就是對這個世界生氣。
3.
社交畏縮 取消曾帶給自己許多樂趣的活動,自我孤立。
4.
焦慮 過度擔心每天或未來可能發生的事。
5.
憂鬱 照顧親人的壓力讓自己有罹患憂鬱症的危險性。
6.
虛脫 覺得太累了,好像沒有辦法再多過一天。
7.
失眠 夜裡輾轉難眠,因為腦中縈繞著各式各樣讓人困擾的想法。
8.
焦躁易怒 可能對他人破口大罵、或感覺像是攀爬一堵牆一樣。
9.
缺乏專注力 難以集中注意力做事,包括每日例行事務。
10.
健康問題 壓力開始讓你付出代價,不管心理或生理上。

 

 

本文來自《康健雜誌》

抗憂鬱劑迷思

六月 9th, 2008 Posted in 憂鬱症 Tags: , , ,

抗憂鬱劑迷思

 

也許就在這個時候,你或是身邊的人正因為心情低落,正在服用抗憂鬱劑。根據聯合國衛生衛生組織,憂鬱症已經是21世紀造成人類失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但是相同的,將它吞下去的同時,想必你也有許許多多的疑問。 幾年前一本美國小說”Prozac Nation”(我不知道是否有中文:暫翻譯成百憂解世代)一本書可以說是近代一本相當受到注意的小說。期內容大致上是描述一為邊緣性人格少女的遭遇心情變化。如果你看得懂英文話,那本書很生動的描述出一位為憂鬱症所苦的患者他徘徊在深淵,對於藥物的複雜情節。

 

相對於美國人對於藥物的觀感,表現出對於藥服用藥物所造成的自我無能感,台灣社會一般人對於服用抗憂鬱劑所表現出的疑惑就更加多了。不外乎是哪有可能?憂鬱症吃藥會好?那不是心理問題嗎?

 

問題一: 憂鬱症吃藥會不會好,它不是心理問題嗎?

 

憂鬱症根據大部人的觀感是因為心理問題所造成的,也就是說,對於一個整夜晚上因為離婚而哭泣不止的少婦,一通電話的關懷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比吞下一顆百憂解加上一杯馬丁尼來的有效。我們從不否認這點,能夠去積極傾聽別人,同理一個人的感受,給予其是當的宣洩是基本的心理治療技巧,也通常最常使用,意思就是朋友親友的陪伴關懷是有用的。只是呢,憂鬱症的威力恐怕不是單單心理支持就可以解決。很多研究顯示,憂鬱症的人身上的血清素跟一般人不一樣,缺乏它,憂鬱以及焦慮是常見的症狀。

 

問題二: 抗憂鬱劑會不會成癮

 

這是醫師常在診間遇到的問題,醫師,我聽人家講說會越吃越重,隔壁那位簡小姐聽說不小心碰到後,現在越吃越多,我會不會這樣,你不要給我喔!我想靠我自己就好了。

 

我常常聽到這些話就很難過,一方面覺得病人很難受必須去經歷這些,一方面難過我們精神科的教育太少,一般人的觀念還是不清楚。

抗憂鬱劑簡單說,他是一種增加體內血清素的藥物。這種荷爾蒙在人體負責的是一個人的壓力處理,當血清素不足時會導致一個人緊張焦慮憂鬱。所以呢,這也就是為何憂鬱症,恐慌症,以及強迫症等等都是以抗憂鬱劑治療。他不是安眠藥或是助眠劑,不會有成癮的問題,不會依賴他,不會越吃越多,不會有抗藥性越吃越沒用,也幾乎有不會不吃後身體不舒服的問題。

 

問題三: 那你說難道一個人會憂鬱吃藥就好了

 

不不,我是十分重視心理治療的人,一個人要好有些人是非得心理治療不可,像是一些邊緣性人格,戲劇化人格因為其個性與人際關係所衍生出來的憂鬱症,藥物治療險的效果就很不好。反倒是一些人際關係處理,認知行為治療,以及長期的心理分析治療還在學理上以及實際上有更多幫忙。

 

董氏基金會聯合各精神、心理相關團體給新任教育部長的一封信

六月 5th, 2008 Posted in 憂鬱症

董氏基金會聯合各精神、心理相關團體給新任教育部長的一封信

全文如下

敬愛的瑞城教育部長
您好!適逢部長上任之際,肯定相當忙碌,但為了讓您知道校園中相當重要的一個議題,我們還是透過這封信給您一些諫言及傳達我們的想望。

520以來,不過一個星期,媒體上已有三則不得不看見的新聞:

《高二生自殺》陽光少年 有事悶心裡(聯合報 97.05.23)
在師生眼中常有燦爛笑容的劉冠助昨天自殺身亡,在部落格中訴說自己的夢想,還要同學「有夢就去追」,更盼望自己在「未來的世界」中真能展翅飛翔;這一切,似乎顯露他急於掙脫現實束縛的無奈…。

《不敵憂鬱症》 教師午夜跳溪亡(中國時報 97.05.24)
高雄縣某國中黃姓老師因飽受憂鬱症所苦,昨天凌晨留下遺書給妻子後,到東港大橋跳溪自殺..,死者在遺書中寫道「對不起心愛的老婆,怕你擔心,不敢講,我得憂鬱症快撐不下去了,很快就會病倒。」最後還交代自己要到東港橋結束生命,黃妻趕緊報警,但仍晚了一步…。

《段考差 家人罵 國2生上吊》(中國時報 97.05.29)
南投縣埔里鎮某國中二年級學生,疑因課業壓力重,段考成績不佳,廿八日下午放學後未返家,獨自潛至四樓廁所內,以電線綁在往陽台的不鏽鋼樓梯上,上吊自殺。經家長前往學校找尋,才在廁所發現,緊急送醫延至晚上七點不治,家長哀慟不已。

上述事件只是許多校園中因為憂鬱症造成的事件中的冰山一角。

根據董氏基金會這幾年來連續的現況調查結果發現:每五位青少年中便有一位有明顯憂鬱情緒、每四位大學生中便有一位有明顯憂鬱情緒,當然,這個數字是屬於有明顯憂鬱情緒,尚未到達憂鬱症的調查結果。但根據國內外統計指出,約有二%~三%的青少年罹患憂鬱症,若是以此推估國內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人數之後的數字,同樣是不容忽視的
憂鬱症不同於其他情緒困擾,因為憂鬱症和自我傷害會有很高的關連,根據衛生署的統計,2007年1至7月,15-24歲青少年就有2320件自殺案件通報,佔所有自殺案件通報的17.3%,自殺亦是台灣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死因。

近年來陸續有心理衛生、精神相關團體的成立,並致力於憂鬱症與自殺防治。在進行校園憂鬱症防治的經驗當中,發現執行的方案必須有配套措施,需從教育宣導、諮商輔導、診斷治療處遇..等同時進行,目前校園中的專業輔導人員,相對上也是不足的。

我們共同籲請部長重視、加強校園情緒教育相關課程,對象除針對學生外,同時能關注教師及其他工作人員此問題。也為了幫助校園進行多元的憂鬱症防護作為,董氏基金會與各精神、心理相關團體在近期內將合作進行各縣市校園教職員的憂鬱情緒調查,請教育部能予以協助。更期待近日內,我們幾個單位能有面見部長進一步說明的機會

台灣精神醫學會 理事長 陳正宗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理事長 賴德仁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 理事長 邱弘毅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理事長 呂淑貞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聯會 理事長 王守珍
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 理事長 李麗華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 理事長 黃政昌
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
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總幹事 榮 耀
忘憂草憂鬱防治協會 理事長 林耕新
懷恩慈善基金會
董氏基金會 終身義工 孫 越
董氏基金會

敬上

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二十九日

對抗壓力的方法

五月 28th, 2008 Posted in 其他資訊, 失眠, 憂鬱症, 焦慮症 Tags: ,

對抗壓力的方法

想要讓自己擺脫壓力,除了找出主要的壓力源並予以是當的降低壓力之外,你還有許多增強自己的抗壓力、與挫折耐受力的方法哦!

l 適度的運動

運動會增加腦內釋放出β腦內啡,這種物質可以說是人體天然的鎮定劑,可以幫助平衡心緒,帶給你好心情,但它會因為壓力而消耗減少,所以不要忘了多運動。

l 充足的睡眠

疲憊的身心容易產生壓力。一個有充足睡眠的人抗壓性高,並且也較能應付環境的變遷。相信常失眠的人一定很認同這句話。

l 調和自己呼吸的

現代人常常呼吸很快,工作一段時間後,將兩眼輕輕的閉上,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並以吐氣比吸氣長的腹式呼吸。

l 按摩放鬆身體

按摩可以使緊繃的身體、使身體得到放鬆,對於壓力的釋放很有效果。你甚至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去感受身體的感覺,做生理回饋,讓自己就是一帖良藥。

l 補充維他命

維他命中的維他命CE、維生素B群,礦物質中的鈣、鎂等有助於對抗壓力。如果你是甜食愛好者或是有吸菸習慣者、咖啡因過量的人更要注意這類維他命的攝取,以平衡身心的壓力。而甜食酸然或很快增加滿足幸福的感覺,但是時間很短,很快就會需要再吃補充,容易暴飲暴食易怒,建議少吃。

l 走出戶外,參與其他的活動

不要被自己憂鬱的情緒困住了,心情不好、壓力大時千萬不要自己悶在角落,以免越想越往牛角尖鑽,一定要走入人群,轉移壓力的焦點,曬曬陽光一定會有幫助。

l 縮短沮喪的時間

遇到挫折時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與身段是很重要的,不要期望過高,盡量縮短時間,跟醫師或是家人合作,盡快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自信。

l 放自己一個假

偶爾放自己一個假,出外散散心讓自己的心情獲得短暫的沉澱,轉移注意力也是消除壓力的好方法。

紓解壓力的方法

1. 充足的睡眠:睡眠能使疲倦的身體得到休息。一個有充足睡眠的人抗壓性高,並且也較能應付環境的變遷。

2. 均衡的飲食:可適時補充維他命,不偏食、不暴飲暴食,常食魚肉和青菜、水果,少吃甜食咖啡菸酒。

3. 適當的運動:運動可以增進體能並增強免疫系統活化的作用,且會增加腦內釋放出β腦內啡,可以幫助平衡心緒,可以給你好心情。適度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並充足的休息,下午過後不宜做太劇烈的運動,以免影響晚上睡眠。

4. 保持幽默感:用樂觀的角度看待每一件人、事、物,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

5. 到郊外旅遊享受感官之樂:安排休閒娛樂,接近大自然,是紓解壓力、調節身心靈的重要方法。

6. 運用鬆弛技巧:調整呼吸有助於安定心神,放鬆身心,採用呼氣比吸氣常的腹式呼吸,或是聆聽美妙的音樂。、享受芳香療法來減輕憂慮,平撫焦慮,可讓生活變的愉悅輕鬆。

7. 自我鼓勵:試著用正面的方式告訴自己,必要時在鏡子前練習。告訴你自己「做的好」或「你將難纏的局面控制的很好」。。慢慢的增加你的自尊心及適應壓力的能力。

8. 尋求外在的支持:人是群居的動物,他人的支持非常重要,有時更可幫我們度過難關,故有心事時不妨找可信的家人、朋友、同事談談,。

總結:

適度的壓力是一個人進步很重要的因素,壓力無所不在,離婚是壓力,結婚也是壓力,連你中午與同事約出去吃飯都是壓力,當然你跟主管吃飯的壓力或是跟好友一起吃飯的壓力是有區分的。你要學著去管力你的壓力,而不是去逃避它,與壓力共處是你要學會的課題。

Dr. Right 台北松德診所 身心科林耿立醫師

 

林耿立醫師對於自殺防治的媒體訪問與專稿

四月 7th, 2008 Posted in 憂鬱症 Tags: , ,

林耿立醫師對於自殺防治的媒體訪問與專稿

轉載: http://blog.xuite.net/cimage/doctorthemovie/8088843

 

渲染自殺新聞,學者籲國內嗜血媒體自省

9月10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在自殺已成全世界刻不容緩關注的議題時,廣電基金於97日召開「為生命注入活水」記者會,邀請精神科醫師林耿立、紀錄片《醫生》導演鍾孟宏,共同呼籲媒體工作者應將傳播媒介的力量發揮在對社會大眾有益的層面上。

雖然今天記者會的主題是在公佈八月份媒體中相當稀有的正面自殺新聞報導,但廣電基金執行長林育卉仍嚴肅地譴責年代新聞台在829日由主播廖筱君所播出的「獨家、頭條」新聞,殘忍地消費不幸自殺身故的一家三口人只為了消遣陳水扁總統,她沉痛地表示:年代新聞為譴責不看新聞的總統,竟將自殺遺族好不容易才結痂的傷口粗暴地撕開,把風馬牛不相及的3起自殺事件與政治做連結,讓人異常憤怒。

自殺防治中心醫師林耿立表示,媒體在自殺防治中扮演重要角色,閱聽人對於精神科的領域,例如厭食症等疾病,有80%是從媒體獲知,因此媒體如果可以正確提供專業醫療求助的訊息,也許可以即時救他們一命。紀錄片《醫生》深刻描寫一名旅美華裔醫師,在醫治病人的過程中逐漸走出兒子自殺之痛的陰霾,體會生命的積極意義,因拍攝本片而對自殺議題有所感觸的導演鍾孟宏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對新聞媒體的嗜血感到非常憤怒,電視新聞不但有錯誤的連結,也忽略遺族的傷痛。在他的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國外媒體處理自殺新聞時平實、冷靜的手法,值得台灣媒體效法。鍾孟宏認為,新聞不該用畫面說故事,應回歸新聞報導「真實」的本質。

其他關於自殺防治日新聞請參考廣電基金會網址:http://www.bdf.org.tw

 

 

 
 

 

 

 

轉載: http://www.bdf.org.tw/newsDetail.php?id_content=368

建構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系列座談會-「誰殺了他?解讀媒體與自殺之間的關係」(新聞稿)

「誰殺了他?解讀媒體與自殺之間的關係」座談會新聞稿
2006
124
廣電基金於124日舉辦「誰殺了他?解讀媒體與自殺之間的關係」座談會,公布本基金對國內媒體611月自殺新聞的觀察結果。今日與會人士包括衛生署醫事處科長許景鑫、自殺防治中心醫師林耿立、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秘書長李伸一以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等。
衛生署委託廣電基金進行「建構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研究」,綜觀今年611月的自殺新聞報導,68月份呈現往上攀升的現象,但911月的報導量則略有節制。研究計畫主持人廣電基金執行長林育卉指出,期望這是在社會各界的殷殷企盼下,相關媒體略有改善的自律作為。然而仍有部分媒體的表現令人非常失望,在電子媒體部分,中視自殺新聞報導量依然故我,6個月報導53則,報導秒數4503秒,都高居各台之冠。林育卉表示,中視不僅報導數量多,更曾9度以頭條報導自殺新聞,身為無線電視台卻有這樣的表現令人感到痛心,我們也要再次對中視當家主播沈春華提出嚴正的譴責。而民視、八大、非凡等則屬於報導數量較有節制的電視台。至於平面媒體部分,蘋果日報仍常將自殺新聞於頭版大篇幅報導,自由時報及聯合報的表現則明顯優於其他報紙。林執行長並期許明年法鼓山聖嚴法師能夠整合相關NGO團體,一同拜會各大媒體主管,共同訂出自殺新聞的報導規範與標準,而廣電基金則願意擔負所有行政工作。
計畫協同主持人文化新聞系助理教授莊伯仲指出,從研究結果顯示,媒體從一開始毫不理會報導規範,到近期開始在報導內容中部分回應六不六要,似乎已略有收斂。
李伸一秘書長認為廣電基金如果能將觀察媒體所累積的經驗,對社會大眾強調媒體宣導正面訊息的重要性,相信必能督促媒體滅少負面報導的比例。他將請示聖嚴法師來率領關心自殺議題的公益團體一起拜訪各媒體負責人,期望媒體重視自殺報導的議題。
許景鑫科長則表示,媒體報導自殺新聞時,必須基於身同此心的感受。自殺防治的進行是以關愛出發,衛生署的立場並非要箝制新聞自由,而是希望以媒體自律的方式,引發正向看法。此外,政府對自殺防治的工作並非著眼於短期的計畫,而是希望對媒體進行長期的觀察,以便未來制定相關政策時更能因時制宜。
林耿立醫師表示,根據他自身參加研究的經驗及綜觀國際對自殺與媒體關聯性議題的論文,他質疑報紙第一版放自殺新聞的價值為何?所謂新聞的專業又在哪裡?報導時主客觀的問題都必須深入探究。媒體應該要有反省的能力,如果能在報導中多一些人文關懷,相信就能少犯一些錯了。
葉雅馨主任以一個民間基金會的立場,則希望能和媒體合作,因為媒體記者原本也懷抱著理想,和一般人同樣需要感受人性與溫暖。董氏基金會在過去與記者接觸的經驗中,曾嘗試將自殺者遺族內心深處的悲傷傳遞給記者,發現確實能影響部分媒體報導的角度。
林育卉執行長表示,自殺防治工作需要社會共同關心並長期投入,媒體應善盡社會責任,在自殺防治上發揮守望、決策、教育等應有的功能,減少不當自殺新聞的報導,對台灣社會絕對是一個好消息,廣電基金也將秉持一貫的理念,繼續在媒體與自殺的研究上貢獻心力,讓遺憾不再發生。

 

轉載: http://www.bdf.org.tw/forumDetail.php?ep_id=92

 

座談會內容紀要「誰殺了他?解讀媒體與自殺之間的關係」
 

建構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系列座談會

「誰殺了他?解讀媒體與自殺之間的關係」

衛生署委託廣電基金進行「建構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研究」,綜觀今年6至11月為期半年的自殺新聞報導觀察研究中,6-8月份呈現往上攀升的現象,但9-11月的報導量則略有節制。期望是在社會各界的殷殷企盼下,相關媒體略有改善的自律作為。

中視惡行未改
電子媒體部分,除中視、年代新聞台等自殺新聞報導量依然故我之外,其餘電視台報導自殺新聞的則數都有下降,如民視新聞台、八大第一台、非凡電視台等,一個月的報導量都維持在5則以下,甚至無自殺相關新聞出現。而媒體在提供自殺防治相關的訊息,則有增多的現象,令人欣慰。

蘋果為德不足
平面媒體部分,除蘋果日報常將自殺新聞於頭版大篇幅報導外,中國時報於10/14也以頭版報導自殺新聞。其餘報紙均謹守份際,不作誇大的報導。至於正面報導自殺訊息,四報均有明顯改善,尤以在部份自殺新聞中穿插自殺防治資訊及求助專線等相關資訊,令人振奮。其中自由時報表現最佳聯合報次之。

防治自殺是每個人的事
自殺防治工作需要社會共同關心並長期投入,媒體應善盡社會責任,在自殺防治上發揮守望、決策、教育等應有的功能,減少不當自殺新聞的報導,對台灣社會絕對是一個好消息,廣電基金也將秉持一貫的理念,繼續在媒體與自殺的研究上貢獻心力,讓社會的遺憾能不再發生。

 

時    間:2006年12月4日(星期一) 2:00pm

地    點:廣電基金放映室(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5-1號B1)

指導單位:行政院衛生署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主 持 人: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執行長     林育卉

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莊伯仲

與會來賓:

許景鑫(衛生署醫事處科長)

林耿立(自殺防治中心醫師)

李伸一(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秘書長)

葉雅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

 

林育卉(廣電基金執行長)

 

感謝衛生署半年來的指導,今天我們將公佈本研究案最後二個月的數據。據六個月以來的觀察,發現媒體已開始關注自殺新聞報導的「六不六要」原則。但,部份重大自殺新聞報導仍出現遊走於規範底線的狀況,值得進一步檢討。

 

近半年來電子媒體自殺新聞報導表現部份,以中視最值得檢討。畢竟中視為無線電視台,不論在收視率及影響力都高過其它有線電視台,而中視卻大量的報導自殺相關新聞,並擺放於頭條、二條甚至做連續性報導。因此,我們不免質疑中視此舉是否枉顧閱聽眾的收視權益?且對於沈春華主播我們也提出強烈質疑,特別是她長期投身媒體經驗與對兒童的關心,我們十分訝異沈主播的此種表現,希望當我們再次公佈此結果後中視能有所改進,也期待衛生署、NCC能夠針對中視不適當報導部份進行處理。

 

至於表現良好的電子媒體,主要為民視新聞台、華視、非凡新聞台等。不論在報導則數與報導秒數部份,僅占中視報導量的1/5,明顯有所差距。且台視於6/17日也曾出現一則自殺防治訊息,談到自殺行為非但無法解決自身問題,且可能造成家人的困擾,諸如此類正面自殺防治訊息,也符合WHO六不六要規範,值得各家電子媒體學習。

 

平面媒體部份,不論自殺新聞報導則數與報導篇幅,都以蘋果日報表現最差。相較之下,自由時報在平均六個月以來表現最佳。除報導則數與報導量皆最低外,對於自殺新聞報導的擺放,也以社會新聞版面為主,不會特意強調自殺行為的聳動性。此外,自由時報也常於社會新聞版中,以大篇幅版面報導正面防治自殺訊息,給予國人對於珍愛生命的正確認知,值得我們予以肯定。

 

因此,我們也再一次呼籲,自殺防治工作並非特定團體的責任,而是需要結合社會各界的資源,如:法鼓山、董氏基金會、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及我們廣電基金等單位,由此點燃關愛生命之火,共同來照亮我們周遭的黑暗,為需要幫助的人燃起一線光亮。

 

莊伯仲(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與會來賓,在此請容我拋磚引玉,補充部份研究之外的發現,做為接下來後續討論之開端:

一、在整體分析過程中,自殺新聞報導似乎產生「季節性」落差。

在此,想請教自殺防治中心是否有此一說。舉例而言,以六月為例,11個頻道僅有20則自殺新聞報導,不免令我們質疑是否以往過度將媒體妖魔化?但持續在七月的觀察中,卻見自殺新聞報導迅速攀升。在此,想請教自殺防治中心林醫師,自殺是否真有所謂季節性落差?不然,是否有何特殊因素導致此一現象發生?

 

二、經廣電基金長期監看與分析,對媒體自殺報導行為產生正面啟迪作用。

我們發現半年來透過廣電基金經常性召開記者會,並對於媒體自殺報導提出沉重呼籲之下,媒體已由初始的置若罔聞,慢慢回到六不六要的常規之中。我們發現在9-11月的觀察中,媒體荒腔走板的行為確實有所收斂,雖不敢居功自認都是廣電的功勞,但廣電在此方面的研究著實對於媒體產生正面啟迪作用。

 

三、媒體不成熟行為,逃避媒體監督機構之忠言與勸戒。

舉例而言,如上個月頒發的卓越新聞獎,得此獎者堪稱為新聞界一大殊榮,但我們發現除得獎媒體會自行刊登此新聞外,其餘未得獎的媒體通常抱持冷處理的態度。對照我們在自殺新聞報導的觀察,經常違反六不六要的媒體也同樣選擇「蓄意缺席」,用逃避來面對我們的研究,是我們半年來的觀察結果。畢竟自殺防治人人都不可置身事外,特別是媒體端。今天我們非常欣慰能夠邀請到法鼓山、董氏基金會、衛生署等各界貴賓來與談,相信未來在自殺防治方面的成果定會相當豐碩。

 

李伸一(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秘書長)

 

今年四月間,內政部長與行政院長曾到法鼓山拜會聖嚴法師,認為當前社會情勢已改變,個人往往因經濟、感情因素導致情緒失衡而產生自殺的念頭。因此,他們希望法鼓山聖嚴師父能夠登高一呼,請大家多想兩分鐘以減少自殺念頭。有鑑於此,法鼓山聖嚴法師拍攝了「多想兩分鐘,你可以不必自殺的公益廣告」,同時要求法鼓山人文基金會成立「你可以不必自殺」的網站,並邀請相關學者專家、義工共同來維護此網站,使其發揮最佳功效。

 

此外,我們預定於明年113日邀請目前甚具影響力的人士參與相關座談會討論,希望「你可以不必自殺」的觀念可以產生一定作用,並持續加以推動。也希望透過諮商、教育、治療的方式,使潛在自殺者取消自殺念頭,減少自殺發生的可能性。

至於媒體部份,我們也希望媒體可以透過自律、他律的方式,響應WHO六不六要的規範,更期盼是否能由廣電基金會林執行長帶領相關自殺防治團體,一同拜訪各媒體負責人,讓他們瞭解到正面自殺訊息的重要性,請媒體能多報導自殺防治的正面訊息,減少不良報導的比例。如此舉仍無法達到自殺防治之效果,則期盼NCC能以它律的方式嚴格看管,甚至嚴訂法規予以懲戒。但,在這之前,我們仍希望媒體能夠透過自律方式約束自我表現。

 

許景鑫(衛生署醫事處科長)

 

首先,感謝廣電基金半年來接受衛署此委託案。事實上,衛生署相當關心「媒體」這個區塊,從整體自殺防治策略及方法來看,主要分為:全面性、指標性及選擇性三部份。

 

所謂「全面性」是指對國民一般健康、心理衛生資訊之宣導,而此區塊主要即為媒體部份。因此,我們特別委託廣電基金,在這半年來協助衛生署從事該方面研究。而我們也強調,希望媒體在報導相關議題時能夠遵守WHO所規範之「六不六要」原則,主要是本著珍愛生命、關懷生命而予以要求,並非要牽制新聞自由的領域。而我們也發現,經由我們在該領域的努力,社會上對於媒體的報導確實已有一番正確的認識。

 

而衛生署對於媒體報導的部份,也以慎重的立場要求媒體透過「自律」方式自我約束,不希望以「它律」的方式加以管制,畢竟法律乃是政府最後一道手段,且自律能夠喚起人們對於媒體的正向觀感。

 

而衛生署政策中,我們也提到除三階段外,也針對選擇性的高危險群進行防治措施,對於企圖自殺的族群做關懷防治。而衛生署政策對於關懷生命的目標是持續性的,絕不會在實施之後又加以中斷,以上做簡單說明。

 

林耿立(自殺防治中心醫師)

 

首先,我先回答莊教授的問題。關於自殺是否與季節有關,我想在許多研究都顯示了這樣的可能性,但若希望以科學的方法證實此說法,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之前我曾查詢精神科關於該方面的期刊,發現鄭泰安教授等人在精神科專業期刊上就曾提到可能與季節有某部份相關,至於時序是否有因果關係,值得進一步研究。

我前兩次也有參加類似記者會,與會的記者其實不在少數,但事後發現報導出現的比例並不高,我心裡一直在想要如何讓這件事浮出台面。基本上,去年一整年自殺防治中心就已經開始規劃設立關於媒體端的研究,未來也可能會和廣電合作,把電子媒體和平面媒體各家對於該方面的報導加以公佈。

 

以下是我個人的想法,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在頭版放置自殺新聞的新聞價值為何?一個陌生人自殺的新聞價值何在?這方面的專業性為何?而當一名主播報導完一則自殺新聞,反問母親攜子自殺應該嗎?這種主觀性的說法,學過心理學的人很容易可以判斷這個人說話是主觀性或客觀性,而剛才我所陳述的就是主觀性的說法。

 

而我主要想說明的是,前兩次我仍可心平氣和的討論這類主題,並沒有發表太多個人意見,但長久以來我認為該做的事情並未達成,實在有振作的必要,否則若想以自律方式對媒體進行規範,頗讓人擔心。

 

但我強調,自殺防治報導並非僅是媒體責任,如學校、家庭領域都有同樣的責任存在,但今天主要是針對媒體來討論,因此請大家不要覺得我似乎都只針對媒體,我只是認為媒體在大眾傳播領域上,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對於人文的關懷,也讓我們的社會在自殺新聞報導部份能有更正面的內容。

 

葉雅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

 

董事基金會在這八年來一直在進行關於憂鬱症的預防,而自殺、自我傷害的部份則是我們一直在考慮的,因為基金會並沒有足夠的資金同時進行多方面研究。而其實董氏與媒體的關係一直非常友好,畢竟像董氏這樣小規模的單位,若要做好的宣傳效果,其實是需要結合許多媒體的力量。

 

而我個人的工作領域也同時跨足媒體與心理衛生,在此過程中,我非常能夠體會媒體人的辛苦,也許在學校中仍是相當有抱負的,但出了社會迫於無奈不免變得嗜血,以提高收視率與維持存活。

 

因此我個人也贊成林醫生所提,以法律做為規範的背景,讓媒體朋友一同加入制定的過程,找到可以共同解決的辦法,畢竟自殺防治的議題並非專業就能達成。有些東西並非媒體無法做到,而是有其現實環境存在,如果能夠拜訪媒體負責人,將其視為我們的合作夥伴,不再僅依賴媒體自律來達成,也許能夠得到更有力的效果。

 

而根據我們過往對於憂鬱症防治的經驗,深刻發現媒體語言的強悍力量,體會到媒體在宣導上的重要性。然而,許多單位也必需共同合作以擴大整體力量,包括宗教與教育系統。而我們也非常認同法鼓山以「認知」的方式去正視我們對生命的價值,雖然在短期內可能難以見到功效,但長期而言仍有其影響力,特別是在媒體的協助之下。而我們也非常贊成明年度可以對媒體進行說服的動作,就認知心理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對優良媒體進行表揚,讓其它媒體得以學習如何報導該類新聞,以上為我個人主觀的淺見。

 

林育卉執行長

 

廣電基金也曾計劃頒發與自殺相關新聞的優良報導獎給表現績優的媒體,即使有些媒體的報導仍有不足之處,但整體而言我們認為媒體仍是需要受到鼓勵的。而剛才李祕書長也提及明年度拜訪媒體的構想,廣電基金非常樂意負責行政工作,在李祕書長的帶領下我們大家一起進行。

 

剛才不論法鼓山、自殺防治中心、董氏基金會等都提及,自殺防治是人人都必需關心的議題。然而,我們也認為即使各方關心不斷,但如媒體不願配合,仍是一件憾事,因此也希望能及早達成拜訪媒體主管的計劃,以落實自殺防治的執行功效。

 

莊伯仲教授:

 

在此,我將針對與會貴賓的問題進行回應,提出三點說明:

 

一、本研究對於電視與報紙自殺新聞報導並未特別抽樣,而是全部予以收錄進行分析。因此,數據呈現的排名即為真實情況的反應,無需再利用統計檢定進行處理,縱使許多媒體數據接近,但仍有明顯差距。

 

二、個人認為我們確實有必要進一步拜會各媒體負責人。如上週政大舉行相關的研討會中也提到,媒體必須按照六不六要原則報導相關新聞,而媒體人員也表達並非不瞭解該原則,也非能力不足,但如依此原則進行報導,則如同吃素般食之無味,完全忽略身為社會公器的責任。因此,個人也認為確實有必要由李祕書長帶領相關社會團體,拜會各媒體高層負責人進行與談。

 

三、個人也以本研究計劃主持人之一的身份,肯定衛生署的資助。首先,個人認為衛生署極具遠見,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縱使自殺非衛生署主管業務,但在媒體問題尚未漫延之際即予以防堵,值得肯定。其次,衛生署採務實作法,由媒體面報導進行分析,並委託廣電基金執行,實屬相得益彰。

 

林耿立醫師:

 

我其實非常贊同與各領域領導人共同拜訪媒體高層,以達成共識。畢竟決策者與記者端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且各有其難處。因此,回到專業的角度,我認為要如何讓一件事情得以順利進行,是需要有所「共識」的。

 

以我之前與媒體打交道的經驗,媒體高層即使同意WHO的六不六要規範,但仍以各方壓力為由不願意配合。當然,我們無法要求所有媒體都如非凡一樣做到深入的報導,或者要求媒體能夠持續關注自殺者後續心理層面的問題,且若要達到此要求,恐怕也是緩不濟急。因此,我還是期待「共識」的達成,謝謝。

 

李伸一祕書長

 

防治自殺人人有責,但我認為自殺防治並非單一團體可以獨撐大樑,應是以資源的整合為重,包括教育、諮商、治療等各層面,結合民間與自殺防治相關之公益團體,對自殺防治工作而言應更有成效。

 

另外,媒體方面如能拜會媒體主管付諸於行動,由林執行長出面整合相關團體,法鼓山也將邀請證嚴法師親自參與此活動,從中協助相關工作。

此外,基於媒體消費者的身份,我認為大眾對於節目收視有其選擇權,希望媒體能夠尊重消費者的需求。如媒體仍不聽勸告持續播放聳動、血腥的不良新聞,難以達成個人對媒體的期待時,往後則建議邀請消基會共同參與座談,透過消費者團體出面要求媒體回應消費者需求。

 

當然,我們仍希望以鼓勵代替譴責,在未來能夠籌備「關懷生命獎」,給予防治自殺有功的個人與媒體適度鼓勵,提高自殺防治效果。

 

許景鑫科長:

 

衛生署在四月時曾補助台北醫學大學辦理媒體自律活動,相當遺憾當時媒體以新聞自由為由拒絕簽署相關公約,而衛生署並不氣餒,希望能透過此活動使媒體意識到自律公約的必要性。

 

其次,衛生署也相當重視WHO六不六要原則,但正如莊教授提及的正面報導口味過度輕淡導致媒體不願意配合的問題,但衛生署也重申我們考量的是對個人的保護,如果自殺事件是發生在你我親人的身上,而媒體卻赤裸裸的加以刊載,那麼個人又做何感想?抱持著同理心的想法,我們認為總編輯必須做慎重的考慮。

由剛才董氏基金會播放的影片,我們相信只要能夠在適當時機予以協助,生命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出口。最後強調,衛生署的該項計劃主要規劃到97年底,但本著人性關懷對於自殺防治的工作是永不會停止的。

 

葉雅馨主任

 

在此我補充幾點說明,一直以來我們希望能視媒體為合作夥伴,特別是當我們基金會董事的兒子自殺事件發生時,媒體由一開始的大幅報導到後來我們以規勸方式說明難處,希望媒體能夠由「同理心」出發改變報導內容的過程,確實在後續看到明顯的功效。因此,我們發現其實個人的行為也會影響媒體的表現,所以我們絕對相信媒體是我們的合夥人,而對於自殺防治的效果正一點一滴的持續累積中。

 

林育卉執行長

 

 

事實上,廣電對於自殺防治的效果始終抱持著樂觀的想法。當前對於媒體如何報導自殺相關新聞的研究結果,也許並非立即可對媒體產生嚇阻作用。但廣電目前所做的正是為自殺防治留下歷史的記錄,以期在未來能夠透過這些詳實記錄的結果,協助各方專業團體建立最完整的自殺防治制度,為自殺防治相關工作盡一分心力。

 

 

 

過度哀慟 可找醫師幫忙 ( 2008-04-04 ):轉載自由時報

四月 7th, 2008 Posted in 失眠, 憂鬱症 Tags: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在這個特別的節日中,除了表達對於先祖的懷念之外,似乎還多了一些哀愁。

 

摯愛的人過世,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痛。面對死亡事實時,哀慟者通常會先感覺到震驚,陷入麻木的狀態,思緒也暫時陷入混亂、無法思考,覺得不知所措,甚至不願意承認親友的過世,接下來難過、悲傷的情緒會一一出現,哀慟者會有強烈的失落感、情緒低落、毫無食慾、不想跟任何人說話、對什麼事都沒有興趣等類似憂鬱的狀態。

 

哀慟者的思緒中,會充滿著對死去親人的強烈思念,而這段期間失眠的困擾也常會出現,可能會難以入睡,半夜會醒來,或是早醒而無法再入眠。

◎哀慟反應與憂鬱症的症狀很像,該如何區分?何時去尋求專業精神科的幫忙?

 

●哀慟的時間太久:通常哀慟歷程一般會持續6個月到1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每逢幾個重大的節日,或是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如過年、中秋節、死去親人的生日、結婚紀念日等),哀慟者會特別想起過去與死者一起度過這些日子的種種記憶與情景。

一般而言,超過1年以上的哀慟反應是比較不尋常,有些個案經歷親友過世之後2、3年以上,仍然處在一個憂鬱的狀態,這時就需要周遭親友關懷與積極介入。

●悲傷期的反應過於病態:例如反覆想到要隨著親人一起死去、自殺,或是失去工作能力等;或是不願意承認親友的死亡,一段時間後,桌上還是擺著原本的碗筷,不管他人反對,仍堅持親友存在人間等。

●出現精神病症狀:例如嚴重的幻聽,好像已去世的親友在跟他對話,妄想親友在哪裡等他,要去找過世的人等,一些脫離現實的情形。

哀慟者在經歷一段約2、3年的時間後,通常已經回復到原先的功能,能有一個正常的社交活動,工作、家庭、事業都慢慢進入軌道。

 

如果還有一些類似憂鬱症狀,或是不斷有身體化症狀,例如出現和親友一樣病痛的表現(譬如親友因罹患胃癌過世,而哀慟者不斷有肚子痛、消化不良的症狀出現),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由專業醫師幫忙,不論是給予抗憂鬱劑,或是經由心理諮商的方式去探討哀慟反應,均有助於順利度過哀慟反應。

 

(作者為台北松德診所身心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