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Archive by category 'Blogs' (網誌分頁 22)

重視產後憂鬱症

各位讀者新春快樂!許多人都放了九天的長假,不知道有沒有好好安排一個放鬆心情的旅遊呢? 希望大家都平安順利,可以繼續在自己的領域上好好打拼!林醫師也會繼續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些相關的訊息!

其實前陣子看到新聞報導,有位產後婦女疑似產後憂鬱症發作而自殺身亡,想到過去也曾經有女明星因產後憂鬱症而爆瘦、或有母親勒斃初生子女的事件,這些聽來都讓人膽戰心驚,而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為何?或許許多人還並不清楚,因此林醫師希望藉由本篇文章讓大家能對於產後憂鬱症有更多認識,也希望大家對於產後婦女的情緒起伏多多留意,不要誤以為是短暫的「不可理喻」,以減少悲劇的發生。

懷孕對於母親來說,是歷時長達十個月的艱辛過程,而婦女在產後也面臨著生活極大的改變,因此在生理與心理方面也皆需調整。以生理來說,體內的賀爾蒙在生產前後會產生很大的改變,因此可能引起情緒的波動,再加上照顧新生兒的壓力、角色的變化、身體的疲憊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便可能導致情況的惡化。特別是如果婦女本身便有憂鬱症的病史,更需要留意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產後憂鬱症的依照程度的高低,大致上可分成產後情緒低落、產後憂鬱症及產後精神病三種。其中以產後情緒低落的發生機率最高,可達50%~80%。發生時間通常為產後的3~10天內,持續不超過兩個禮拜;產後情緒低落的徵狀包括情緒上容易生氣、心情低落及容易哭泣等等;而產後憂鬱症則有10~20%的機率發生,婦女會有心情易激動、疲憊、失眠、無力感或者自殺的念頭,也會覺得有罪惡感,認為自己沒有照顧好孩子,但另一方面又不曉得怎麼照顧小孩的矛盾心情產生;極少數會出現產後精神病,治癒力較差。

產後憂鬱會影響親子間的互動,以及較難與孩子建立依附關係。依附關係不佳的孩子在人格養成中會受到阻礙,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不良的人際互動、不曉得怎麼與人相處的情況。如果家人發現懷孕中的婦女有過度焦慮、擔憂,以及情緒上面不穩定的情況,便可能為產後憂鬱症的前兆;若懷疑有產後憂鬱症的傾向,建議您盡早就醫,減少疾病帶來的傷害。

銀髮族的無形殺手—「失智症」

前陣子林醫師在電影台看到一部頗發人省思的影片,是由日本演技派男星渡邊謙所主演的「明日的記憶」,男主角是一位49歲的職場強人,因為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家人與主角在整個發病的過程中如何自我調適、相互扶持的過程。片中清楚地呈現失智症的前兆、症狀與反應,是部相當感人的好片,在這邊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

我們所謂的「失智」代表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的一種狀態,最主要的病徵就是「記憶退化」,一般常發生於65歲以上的長者族群。常見的失智症有下列兩種:第一種便是電影中所提到的「阿茲海默症」。它是一種持續性的神經功能障礙,也是失智症中最普遍的成因。最明顯的早期症狀為健忘,一般人看到家中的長輩有如此行為時,通常會認為是「一般正常老化」的過程,而忽略失智症的可能。之後隨著病情的加重,病人的語言能力,空間辨別能力,認知能力便會逐步衰退。

另一種為「血管型失智症」,多半發生在有中風病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血管危險因子的人身上,除了認知功能退化外,也會出現動作遲緩、走路不穩或失禁的現象,這些症狀在早期阿茲海默氏症是不常見的,所以血管性失智的病人也常被誤診為巴金森氏症。

失智症初期的症狀總是輕微而容易讓人忽視,再加上好發於老年人身上,於是就讓人更有藉口認為「這是老化的象徵,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許多患者是到了出現妄想、錯亂等行為才開始就醫,然而,此時已是較不利治療的中、重度階段。因此平日便需多留意老年人的情況,若發現有任何徵狀,建議盡快尋找身心科評估就醫,減少失智症的危害。

以下為台灣失智症協會所提出的失智症十大警訊,提供給您參考:

一、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一般人偶爾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過一會兒或經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

二、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如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自年輕即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經常走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廚師不知如何炒菜等。

三、言語表達出現問題:一般人偶爾會想不起某個字眼,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送信的人(替代「郵差」)」「用來寫字的(替代「筆」)」等。

四、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一般人偶爾會忘記今天是幾日,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五、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例如開車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周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等。

六、抽象思考出現困難:對言談中抽象意涵無法理解,而有錯誤反應。日常生活操作電器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對指示說明的意思無法理解。

七、東西擺放錯亂: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八、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的原因。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等。

九、個性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性格也會有少許改變,但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

十、活動及開創力喪失:一般人偶爾會不想做家事、不想上班工作,失智患者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

過動需治療,勿醜化利他能

昨天新聞頭條揭露,有不肖安親班教師讓不知情的學生服用「利他能」〈Ritalin〉一事,不但讓社會大眾相當緊張,更讓許多過動兒家長及團體開始擔心,害怕在新聞媒體的錯誤報導之後,會引發許多連鎖反應,最糟的狀況是:使得應該治療的兒童中斷治療。

林醫師特地整理出正確的新聞報導,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澄清一下觀念。報導中所提到的台大醫院高淑芬教授馬偕醫院臧汝芬醫師,他們兩位是林醫師相當尊敬的前輩與師長,也都是目前國內兒童心智發展與醫療的權威,相信可以幫助大家釐清一些迷思觀念。林醫師也再次呼籲,若您的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的相關情形,還是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不誤信坊間無根據的偏方,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報導一:「利他能」遭污名 家長醫師出面澄清〈中廣新聞網〉

台北縣安親班驚傳餵食學童服用治療過動症的藥物「利他能」,不少人以「兒童古柯鹼」來形容這項管制藥品,醫師與家長團體擔心藥品與過動兒被污名,晚間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醫師解釋「利他能」經指導使用是安全的,對患者注意力與學習力也有正面幫助,不會有成癮現象,家長團體希望衛生署與媒體正確宣導,不要誤以為他們的孩子服用的是毒品。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高淑芬解釋,國內外研究證實,「利他能」讓過動兒童的注意力、學習力以及社交技巧明顯進步,過去十幾年臨床經驗顯示,正確治療加上家長與校方協助,讓不少小孩的人生從黑白變彩色,對於外界把利他能與古柯鹼並談,高淑芬澄清,利他能沒有成癮問題,經醫師指導使用是安全

憂心被誤以為服用的藥物是毒品,赤子心過動兒協會秘書長蔡美馨呼籲衛生署正確宣導,期盼大家給予過動孩子正向的看待與關懷,讓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有機會像體壇「水怪」菲爾普斯一樣,發光發熱。「被宣導成服用毒品,赤子心、家長團體、26萬過動家族情何以堪,請衛生署更廣泛正確的作衛生宣導。」

報導二:利他能遭醜化 家長醫師皆憂心〈中央社〉

台北縣某安親班老師涉嫌餵食學童管制藥品「利他能」,消息傳出後,過動兒家長和醫師直跳腳,擔心藥品和過動兒病童都遭醜化,使民眾誤以為過動兒都是吃「兒童古柯鹼」上癮。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坊間誤傳「利用能」可以提高智能,讓人安靜唸書,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國內醫學中心現階段對於過動症的診療經驗,也未顯示病患使用「利他能」會有濫用的危險。

中國時報報導,「利他能」有「兒童古柯鹼」之稱,極易上癮,有暴怒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副作用。由過動兒家長組成的「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看到報導後,接獲不少家長關切電話,協會正向相關藥廠索取資料,準備發表聲明澄清污名。

過動兒家長蕭太太表示,兒子經醫師診斷服用「利他能」後,變得比較專心讀書,課業表現變好,作業不再拖到半夜還寫不完,丟三落四的情況也減少,可見「利他能」確有療效;後來因為心悸及頭暈副作用,加上她改變管教方式,孩子就不再服用」。

一家不具名的藥廠人員指出,過動兒家長對「兒童古柯鹼」這個負面字眼很感冒,因為這會讓人以為過動兒濫用成癮藥物;擔心有人會因此拒絕治療過動症。

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也說,「利他能」是健保局規定適用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第一線用藥,應由醫師開立處方後依指示服用現在遭到過度醜化,會造成家長恐慌而不按時服藥,將影響目前正規使用該項藥物治療的孩童。

臧汝芬表示,醫學研究顯示,在專業醫師的診斷及處方下,「利他能」具有一定的療效,非法取得「利他能」絕對是個錯誤,且此藥若遭污名化,將造成更多的困擾。

報導三:勿將利他能污名化 正確服用不會頭腦萎縮〈中國時報〉

據媒體報導,某安親班負責人不當給學童使用「利他能」藥品,並指稱此藥為「兒童古柯鹼」,服用會有過度興奮、頭腦萎縮等後遺症。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利他能是健保局規定適用在注意力不足症候群診斷的第一線用藥,且需由醫師開立處方後依指示服用,並有明確的醫學研究驗證,該藥在專業醫師的診斷及處方下,在治療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的治療上有一定的成效。

臧汝芬強調,利他能是短效性的藥,通常是在注意力不足症候群診斷後,病人三餐服用,達到治療效果,一旦病人在回診時有嘔心、胃口差、食慾差,或是有輕微心跳快與肚子不適的現象時,則會考慮改為長效型用藥,只要遵照醫師指示下正確服用,絕不會造成頭腦萎縮等嚴重副作用

由於將利他能過度醜化為「兒童古柯鹼」,已造成家長恐慌而不按時服藥,將影響目前正規使用該項藥物治療的孩童,臧汝芬醫師表示,非法取得該項藥物是個絕對性的錯誤,但也提醒各界勿把此藥污名化,造成更多的困擾。

報導四:家長:過動兒服用利他能 情非得已〈中國時報〉

中和某安親班女老師給學生服用治療過動兒藥物「利他能」,過動兒家長表示,藥物本身就有正反兩面,孩子若能不用藥且適應良好、正常學習,是每個過動兒家長的心聲,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遵照醫生指示,正確使用並治療。

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蔡美馨指出,對於廿六萬名過動兒家長而言,不用藥是最大的期盼,但在情非得已下,接受醫師囑咐並正確使用利他能及治療,情況確實有改善,且心理治療配合藥物,效果更為明顯。

一名過動兒家長指出,孩子長期接受醫師治療服用利他能,並未出現副作用,況且一般藥物均可能會出現後遺症,利他能雖是中樞神經興奮劑,但並非毒品,而是列為第三級的管制藥品。安親班老師未經醫師評估,直接給孩子服藥,確實會影響孩子發育,但過動兒若未服藥,恐會出現無法適應團體生活及學習困難等障礙。

悲歡離合的課題

一月 11th, 2010 Posted in 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

社會新聞事件中,經常看到許多令人遺憾與惋惜的事件發生。例如重大車禍造成了多條生命的消逝,也導致許多家庭的破碎,我們從新聞媒體上看到都覺得不忍與悲傷,相信當事者的親朋好友必定更加心情沉重,難以接受事實。

而在你我身邊,可能發生的是自己重要的親友因病過世或離去(例如分手、離婚),這時除了哀傷與悲痛外,還需要盡速打起精神處理許多相關的細節,往往也讓人感到心力交瘁,難以調適。例如報章報導,知名歌手在夜裡需要借重藥物才能夠入眠。

這些人生的悲歡離合都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不是每個創傷事件皆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PTSD是由急性壓力持續產生慢性化,即一個人受到創傷,導致急性的壓力,而每個人有不同的因應方式,壓力無法解決,會逐漸慢慢的累積成慢性的壓力,便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主要有幾個特徵:曾經歷過創傷事件,感到無助或害怕的感受、不斷地經驗到創傷事件:例如一直有創傷事件的感受,或夢到事情重複發生,彷彿就像昨天剛發生的感覺;還有持續逃避與有麻木的感受:像是避免走到傷心地或讓自己呈現出發呆的情況;另外也會有增加警覺性,如容易受到驚嚇、注意力無法集中和易怒之類,而影響到日常生活。

如果您目前正遇到重大的事件打擊,以下的幾個問題可以幫助您了解自己目前的情況,而當您的日常作息已經受到情緒影響時,請不要擔心猶豫,盡快就醫,讓我們幫助您一起面對人生的課題。

以下是經歷重大事件的人常有的反應,請一題一題看,並圈出『過去一週中』每一種反應發生的頻率。若沒有發生這些反應,則請圈選『沒有發生過』這一欄。

頻率

反應

沒有 

發生過0%

很少 

10%

有時 

30%

常常 

60%

1. 我不要想,卻會不自主想到這事件的種種。
2. 我想到此事件時,會壓抑自己的生氣。
3. 我想把事件的印象從記憶中拿掉。
4. 腦海中湧現的事件景象使我睡不安。
5. 我對於此意外有強烈的情緒。
6. 我會做有關事件的夢。
7. 我會避開接觸有關事件的事物。
8. 我會覺得事件好像沒有發生或不是真實的。
9. 我避免談論此事件。
10. 有關事件的印象常會闖入我的腦海中。
11. 別的事也會讓我想到此事件。
12. 我對此事件有許多情緒但我不想處理。
13. 我努力不去想此事件。
14. 任何相關線索都會引起此事件的情緒。
15. 我對此事件的情緒是麻木的。

分數參考:

(1) 每題以頻率計算,「沒有發生過」為0分、「很少」為1分、「有時」為3分、「常常」為5分

(2) 第1,4,5,6,10,11,14題為侵入(intrusion)的反應內容,第2,3,7,8,9,12,13,15題屬於逃避(avoidance)的反應內容。

(3) 得分24-34屬準創傷反應,得分35以上就達顯著創傷反應。建議須立即諮詢身心科醫師。

量表來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我有強迫症嗎?

十二月 28th, 2009 Posted in 強迫症, 焦慮症

曾經有位年輕的病患來到診間,問說:「醫師,我從小就有些奇怪的行為,像是物品一定要成雙成對擺在一起、而且只要有一點點灰塵就要刷洗乾淨,還有一定要沿著磁磚的邊線走路,要不然就會覺得渾身不對勁,我看書上說這很像是強迫症?所以我有強迫症嗎?」

這樣算是強迫症嗎?

其實這是許多人都有的疑問,完美主義是一種常見的性格特質,由於專注細節與規矩,因此可能會導致部分的強迫思考或行為,我們可以稱這樣的人擁有「強迫性格」,但是「強迫性格」與「強迫症」並不能完全畫上等號。醫學上指的「強迫症」是一種焦慮症,患者有一些自己知道無意義卻不能去除的想法與衝動,因此必須進行某些特定儀式才能減低焦慮。它與「強迫性格」之間的差別在於焦慮的程度和對強迫行為必須執行的執著度,必須透過專業的身心科醫師協助才能正確評估。

不論是在工作職場或學校裡,你我的身邊一定曾經出現這樣的人:他們追求完美、做事認真,對自己要求期待甚高、對於秩序十分執著,也有著理想主義,對於自己在意的事有著莫名的堅持,可能也會一再出現某些意念與行為。這是強迫症患者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質,適度的堅持可以對工作及生活帶來效率與讚美,但若是強迫症患者,帶來的則是難以言喻的痛苦。

為什麼會出現強迫症?

過去一般認為強迫症是生活經驗所造成的,但目前醫學上認為強迫症的發生則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問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它應該為個人體質因素。因此它歸屬於精神心智方面的疾病。

強迫症通常出現於青春期或成人早期,大多數的人都是逐漸產生症狀為主。一般來說,男性通常出現在6-15歲的兒童青少年時期,而女性的好發年齡較晚,約為20-29歲。強迫症屬於慢性疾病,大部分患者症狀都是起起伏伏,隨著生活壓力越大,症狀也會愈加惡化,只有大約三成左右的人可以完全痊癒,因此避免復發是治療中最根本的要務。

強迫症的治療方式

目前在強迫症最有效的治療策略是藥物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並,透過藥物可使大腦中血清素(Serotonin)的濃度產生變化,進而降低強迫症狀的出現。而認知行為治療則能訓練患者學習對抗強迫症狀的技巧與策略,藉由重複的練習,可使焦慮的程度與頻率減低,也減少復發的可能性。

強迫症患者也可考慮參加支持性團體心理治療,這是由強迫症患者所組成的群體,透過彼此分享經驗,並與心理師討論解決焦慮的方法與技巧,可以提供患者對於強迫症的處理有更多的了解。

「經前症候群」的認識

女性在更年期前,每個月會有無可避免的生理期,因此在生理跟心理上都會有些許的改變。日前新聞報導生理痛會導致身體的敏感度增加,且造成情緒上面的不穩定,但不論是生理期的前後,對女生或多或少都有因人而異的不同影響。

一個對自我身體敏感度較高的女性來說,察覺自己的身體有變化是很容易的,常見的徵狀像水腫、偏頭痛、胸部或腹部脹痛、情緒起伏很大、不斷地想要吃東西、失眠以及煩躁感之類,當這些症狀開始對你的生活與情緒造成困擾時,女性朋友便要留意,您可能已經出現「經前症候群」的徵兆,建議應該提早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協助

「經前症候群」常出現於年輕女性或35歲之後的女性,一般來說影響可區分成生理及心理兩部分。生理部份如頭痛、胸部、腹部、腰部或胸部疼痛、心悸;心理方面有沮喪、易怒,像個不定時炸彈,且容易焦躁、緊張,食慾大增,不斷地尋找食物,或想要吃某些特別的東西來滿足嘴饞的慾望,以上特徵可視為月經來臨前的提醒,但有些症狀甚至仍會延續至經期之後。

「經前症候群」經常會影響到工作及生活,對於女性朋友造成很大的困擾,但好消息是已可以藉由藥物來輔助處理,解決焦慮、生理期不規律及相關的不適感。目前在身心科的藥物治療中以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為首選,根據臨床研究,這類藥物既安全又無成癮危險,一開始可以每日低量服用,再依實際改善程度,由醫師逐漸調整為有症狀出現時再服藥即可。

建議女性朋友應盡量保持作息正常,避免熬夜,平日培養固定運動的習慣,多吃蔬果與穀類食物,也可適度補充維他命與鈣質,會有助於狀況的改善,而當經期出現不規律的情況時,應及早就醫找出原因,以避免其他可能出現的相關疾病。

睡不好該怎麼辦?

目前討論最熱烈的就屬FACEBOOK了,不管是透過尋友工具找到好久不見的老同學,或是熱烈參與上面的互動遊戲(例如開心農場),相信各位讀者應該都對於這個新平台不陌生,特別是年輕一點的族群。

最近林醫師也發現,隨著大家參與網路社群的比率增高,慢慢出現了廢寢忘食的情況,也造成因為失眠問題而求診人數增多。睡不著或睡不好都是讓人苦惱的事,許多人都苦惱的詢問「怎麼樣才能睡得好呢?」

這樣算是失眠嗎?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何謂「失眠」?每當到了入寢時間,躺在床上卻遲遲無法入睡;或是總是很淺眠,一點聲音就會醒來,覺得自己怎麼都睡不飽;或者是早上(甚至半夜)總是過早醒來,之後卻一直無法再進入睡眠,這些我們都稱為「睡眠困難」。

睡眠不足的原因與影響

造成失眠的因素很多,常見的原因包括壓力產生的憂鬱、焦慮;睡眠環境或時間的改變(例如認床、時差),或是部份的慢性疾病、特定的身體狀況影響、使用藥物的干擾等。

而睡眠困難不但會造成精神不濟,影響工作或學習表現,也會導致體力衰退,造成身體抵抗力下降,衍生許多疾病。更可能因為意識不佳,在行車或操作器具上產生一些危險。這些都是因為睡眠不足(或不佳)而可能產生的狀況。

幫助入睡的方法

輕度失眠的患者可以使生活規律化,養成固定時間入寢及起床的習慣,並避免在睡前從事劇烈運動或過於勞心的工作,也須減少飲用帶有刺激性或影響睡眠的飲料(如茶、咖啡、酒精等)。此外,飢餓也會干擾睡眠,可適度吃點蘇打餅乾或喝牛奶。更重要的是臥房必須保持安靜、隔離噪音,避免在床上進行閱讀、看電視等容易干擾睡眠的活動。

睡不著不單只是影響日常生活,也影響情緒跟身體狀況,每個人心理所感受到的失眠程度不盡相同,當您自覺已經為失眠狀況所苦時,隨時都可與身心科醫師聯繫,在排除身體可能的疾病之後,配合助眠藥物與學習適度的放鬆技巧,可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及失眠困擾。

深度心理治療

深度心理治療在歐美國家已經行之有年,很多人都有與心理師固定會談的習慣。治療方式主要是透過在諮商室與專業心理師、身心科醫師的分享與陪伴中,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目前的情況,釐清自己的想法、觀念及價值觀,並建立一個安全且開放的練習情境,讓治療師或醫師協助您處理心中的困擾。

在診間或電話中常常會聽見這樣的疑惑:「醫師,像我這樣的情況也可以做心理治療嗎?」其實心理治療可以協助我們處理許多方面的問題,舉凡情緒方面(憂鬱、焦慮及悲傷)、工作壓力、兩性關係、婚姻家庭、親子關係、個人生涯探索、社區適應困難,甚至家屬心理協助、藥物或物質使用與成癮,以及飲食與體重控制都有幫助。

經常有人好奇心理治療真的有效果嗎?林醫師必須很誠實的說,心理治療的重點在於病患與心理師必須先建立起互信坦承的治療關係,再共同協議出一個雙方都認為可以達成的治療目標。而心理的問題其實就像其他的慢性疾病一般,絕對需要耐心的配合治療,才能達到您所希望的效果。

因此林醫師在此要特別再次不厭其煩的重申,心理治療絕非花錢買時間與人聊天的行為,而是雙方必須投入精神,治療師更需融合許多經驗、素養與訓練的專業技術。

我們身處在醫療資源非常充沛的台灣,我會建議任何身心問題都可以先請醫師評估,若是對於心理治療有任何疑慮或擔心,也都可以尋求醫師的說明與澄清。在與醫師討論過後,如果雙方都同意有轉介心理治療的必要,再請醫師幫忙轉介。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初步開始進行的顧慮,另一方面,也能藉由醫師的評估與說明,了解心理治療的效益何在。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許許多多的難關要面對,而我們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密不可分,當面臨這些課題的時候,都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陪伴。

林醫師專訪:談孕婦用藥(精神科)

上個月林醫師接受了媽咪寶貝雜誌的專訪,談有關孕婦用藥的安全、產後憂鬱症,與身心科相關的替代治療方法。昨天已經接到熱騰騰剛出爐的雜誌,編輯們很用心的整理,相信可以帶給有需求的讀者適切的了解,減低在懷孕期、哺乳期的用藥擔心,以及預防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林醫師也發現這期文章除了身心科、精神科的用藥問題外,更包含了其他不同科別的注意事項,內容相當豐富,在這邊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閱讀觀看。

松德診所診間也提供部分的公共讀物,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在候診時閱讀。

NIMH文章(七):認識暴食症

飲食疾患是在青少年期間經常出現的疾病,這次介紹的暴食症和接下來的厭食症、心因性厭食症都是相當常見的。希望可以藉由介紹讓有興趣的讀者更清楚何謂飲食疾患,也再次感謝 楊景然醫師 於百忙之中協助校稿事宜

暴食症的特徵在於患者對於進食失去控制,一再反覆出現暴食行為。跟心因性暴食症不同的是,患者在暴食之後不會有清除、過度運動或禁食的情況,因此有暴食症的人總是過重或肥胖,他們也會對於暴食感到罪惡感、羞愧或苦惱,結果導致更多的暴食現象。

肥胖的暴食症患者經常與心理疾病產生共病,包括焦慮、憂鬱及人格疾患,此外,肥胖與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的聯繫也已被證明。

治療暴食症的方式和心因性暴食症相似,使用百憂解及其他抗憂鬱症的藥可以減少暴食症狀與減緩憂鬱的情況。

醫師也可能會開立抑制食欲的藥物給暴食症患者,而個別心理治療或團體心理治療也被使用於處理與暴食症相關的心理問題,特別是認知行為治療。

摘自: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中文翻譯:李碧蕙、洪紫瑋

校閱:松德診所身心科  楊景然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