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網誌分頁 14

失眠與飲食

十月 29th, 2012 Posted in Blogs, 失智症

失眠是現代人壓力大,表現的症狀之一,長期失眠導致免疫功能降低,體重下降,血壓不穩定,也與憂鬱症及焦慮症的發生有關。長期失眠對健康的影響很大。以下提出幾種改善睡眠有關的飲食因素。

色胺酸(Trpytophan)是天然胺基酸的一種,是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是一種可以減緩神經活動、讓人放鬆、引發睡意的神經傳導物質,使飯後產生飽足感及誘發睡眠。色氨酸含量比例高的食物包括小米、芡實、喬麥仁、葵瓜子、南瓜子、腰果、開心果、火雞肉。

攝取足夠醣類食物:色氨酸必須搭配醣類食物一起食用,因為醣類會刺激胰島素分泌,當胰島素分泌時,會協助讓較多的色氨酸進入腦中合成血清素,而幫助入眠。醣類食物包含在日常食用的五穀根莖類中,盡量以全榖、全麥類為主,可提供較多的維生素B群。

色胺酸需搭配維生素B6,維生素B6可以幫助製造血清素,維生素B12有維持神經系統健康、消除煩躁不安的功能。
色胺酸代謝時,維生素B6可使其轉變成菸鹼素,若維生素B6不足則色胺酸會轉變成黃尿酸。因此服用色胺酸時必需搭配維生素B6。

在動植物食物中,含量最少的必需胺基酸為色胺酸。白米、小麥、花生、馬鈴薯含有色胺酸。素食含有醣類,維生素B6又多,如果又有色胺酸,就是幫助睡眠最好的食物。白米、小麥、花生、馬鈴薯的維生素B6都很多。

鈣及鎂:鈣具有放鬆肌肉、安定神經的功能。鎂攝取不足易發生焦慮影響睡眠。牛奶及黃豆是鈣質最佳來源,睡前一杯溫牛奶加少許蜂蜜,或添加燕麥片、芝麻粉可助眠。

咖啡因、酒精、尼古丁是直接導致失眠的3大罪魁禍首,避免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料:咖啡因使腎上腺過度活動影響睡眠,易失眠者不宜於睡前使用富含咖啡因之飲料如:喝茶、咖啡、可樂、巧克力。

避免進食過多易產氣或添加刺激性調味品的食物:例如洋蔥、白蘿蔔、豆類、大蒜等。減少味精及食品添加物,可減少過敏現象而影響睡眠。晚餐吃辛辣食物也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原因。辣椒、大蒜、洋蔥等會造成胃中有灼燒感和消化不良,進而影響睡眠。而油膩的食物吃了後會加重腸、胃、肝、膽和胰的工作負擔,刺激神經中樞,讓它一直處於工作狀態,也會導致失眠。

除了上述之飲食因子須特別注意之外,均衡飲食以及規律之生活型態。

如果失眠症狀嚴重仍建議找專業醫師評估,進一步治療 。

大學生 近2成好憂鬱

十月 26th, 2012 Posted in Blogs, 憂鬱症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課業、同儕關係等困擾,不少青少年、大學生心有千千結,台灣有近19%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以大學生約135萬人換算,全國近25萬名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董氏基金會邀請藝人六月、隋棠等多位名人拍攝微電影,分享自己曾受憂鬱情緒所困的經驗。精神科醫師表示,長期處於壓力狀態,很容易產生負向思考模式,因此面對壓力時不能只是壓抑。

董氏基金會今年曾做過調查,發現台灣有近兩成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大約每五名學生就有一人有憂鬱困擾。至於國、高中生,董氏基金會推估,五都有超過18萬名的國、高中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若長期處於壓力的狀態下,很容易產生負向思考模式,因此面對壓力時不能只是壓抑,要了解自己壓力來源及學會應對。

詹佳真說,要訓練自己正向思考,就是遇到挑戰或挫折時,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例如培養正念的語句或是每日睡前,回顧今日發生正面的人、事、物等,都是不錯的方法,如果憂鬱情緒難解,也不要排斥求救,應告訴他人或到精神科就醫。

藝人六月 曾憂鬱到幻聽

董氏基金會最近邀請多位名人拍攝微電影,分享自己或是周遭朋友的經驗。藝人六月說,進入演藝圈時,一開始因通告不穩定,曾長期吃泡麵度日,當時憂鬱到吃不下、不想出門,連手碰到門把都會發抖。有一次情緒盪到谷底,站在窗邊還出現幻聽「你就跳下去吧」,她才趕緊就醫。所幸後來靠著信仰以及朋友的傾聽才走出憂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454162.shtml#ixzz2ANofnqCa

睡得飽,記憶力才能好!

十月 25th, 2012 Posted in Blogs, 失眠
人生五大要事莫過於吃喝拉撒睡,睡眠是維持身體基本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但現代人大多夜夜笙歌、夜晚過得比白天還精彩,有充足睡眠的人少之又少,長期下來不僅精神不振,若是一天僅睡6小時以下,將會使記憶難以整合儲存至腦部,造成記憶力越來越不好。

▲ 睡飽飽才能有健康的身體,最新研究發現,只要少睡2小時,就可能對記憶力造成不小的傷害。
根據紐約《醫藥日報》(Medical Daily)報導,由賓州大學泰德教授(Ted
Abel)所帶領的此項研究過程中,讓實驗老鼠長期不睡,以觀察在多久時間不睡的情況下,會導致腦部記憶力受損。

泰德教授在神經科學的年度會議中(Society for Neuroscience’s annual conference)發表此項研究結果,指出老鼠在缺乏睡眠3小時的情況之下,腦部記憶的整合就會出現受到阻礙的現象。而比對至人類睡眠時間,等同於從8小時睡眠降到6小時,減少2個小時的睡眠。

此外,英國研究睡眠方面的專家奈爾史坦利(Neil
Stanley)表示,人類每天都需要一段讓大腦「停機」的時間,如此才能讓大腦有時間將記憶存取、整合,且睡眠不足而導致的記憶力損失,將會無法回復,成為永久喪失的記憶。

史坦利也建議成人的充足睡眠時間約為7~9小時,青少年則為8~9小時,孩童更需要10~11小時的睡眠時間。

地中海飲食~轉貼自黃惠琪醫師的隨想

十月 23rd, 2012 Posted in Blogs, 其他資訊

對大多數的現代人而言,填飽肚子不是為了有力氣去獵捕更多的食物,大家不再擔心熱量的來源,只計較營養的來源。因此,食物不只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更要吃得均衡。中國人雖然講究食補,但近幾十年來,醫學界關注飲食如何影響健康的目光,一直離不開另一個古老的文明,地中海。

許多研究指出,地中海周圍的南歐國家,包含希臘、西班牙、義大利等,他們人民身心狀態,平均比北歐及美國等國家人民健康許多。例如,較少的心血管疾病、較長壽、較低的自殺率以及精神疾病發生率等等。這些令人驚訝的發現,不禁讓人好奇,是什麼因素給了地中海如此的祝福?基因、氣候、還是風土民情?

科學家很快就發現,地中海的飲食,大有學問!

所謂的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這個名稱大約在1950s~60s出現,它其實是一種傳統飲食的風格,以食物的組成比例為特色。

(1)脂肪為主要的能量來源(約40%)

(2)橄欖油為主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佔一半的脂肪來源

(3)大量的豆類(legumes)、穀類(cereal)、堅果(nuts)

(4)大量的蔬菜水果

(5)大量的深海魚

(6)少量的紅肉及肉加工製品

(7)相對少量的家禽及乳製品

(8)適量的飲酒,大多是隨餐的紅酒(wine)

研究發現,依循地中海式的飲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癌症死亡率、並延長壽命。其中,最明確的是抗發炎與保護心血管的功效。

地中海飲食的秘密,主要隱藏在橄欖油、堅果及深海魚之中。

橄欖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及多酚(polyphenols),具有抗氧化,降低發炎指數,穩定神經細胞膜,改善血管內壁功能等益處。堅果類主要指胡桃(walnuts)、杏仁(almonds)、榛子(hazelnuts),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葉酸及維生素B群,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保護心血管等功效。來自深海魚的omega-3,也同樣具有上述幾項優點。再加上蔬菜水果豆穀之中的多種維生素,地中海式的飲食的確改善了人體各項健康指標,包含血壓、血糖、膽固醇、中廣型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等等。

發炎反應與憂鬱症及失智症等精神疾患的成因有關。而許多臨床研究發現,以抗發炎著稱的地中海飲食,也顯著降低了憂鬱與失智的風險。

2009年發表的一篇,在西班牙進行的大規模追蹤研究中,越符合地中海風格飲食的人,其發生憂鬱症的風險越低。其他相關的研究也發現,大量食用魚類,與大幅下降的精神疾病風險有關,而橄欖油的食用量,與老人憂鬱危險指數呈反比。

除了降低發炎反應外,地中海飲食,也對大腦有更直接的影響。Omega-3可改善神經細胞膜及血清激素功能,在憂鬱症的非藥物治療領域,一直頗受關注。來自橄欖油的MUFA可改善血清激素功能;葉酸、維生素B6及B12,在血清激素及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憂鬱症與地中海飲食的關係,其實是雙向的。飲食內容會影響大腦功能與情緒的調節,相反地,憂鬱也會感染人的行為模式,促使更多惡化健康的嗜好形成,例如,放棄運動,暴飲暴食,對甜食成癮或依賴酒精。

飲食是健康的基石,但除了品嚐一份橄欖油番茄鮪魚沙拉外,我們也需要積極的人生目標,與緊密的人際互動,來補充我們的精神糧食,以獲得心靈的能量。

Glutamine(麩醯胺酸)的功效

十月 22nd, 2012 Posted in Blogs, 其他資訊

Glutamine(麩醯胺酸)是人體中含量最豐富的胺基酸,它佔骨骼肌61% 胺基酸含量,主要是負責周邊組織至內臟器官氮元素運輸者,因此可做為小腸細胞、肝細胞、淋巴球以及巨噬細胞用來複製細胞之能量來源。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飲食的攝取與體內合成的量足以應付人體所需,但對於重大手術、外傷、燒傷其他化療重症病患而言,在處於高異化代謝狀態,人體之肝、腎以及腸道細胞對Glutamine(麩醯胺酸)的需求量增加,導致血液中的Glutamine(麩醯胺酸)濃度將會下降,而影響到身體組織修復與腸道機能。

需要補充 Glutamine(麩醯胺酸)

1. 接收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癌症患者:因藥物作用影響下,不僅對於口腔及腸胃黏膜上皮細胞造成損傷,同時也會降低骨髓造血細胞之功能,進而產生一些嚴重的副作用,如嘔吐、口腔黏膜潰瘍以及腹瀉等。

2. 嚴重代謝疾病者:燒、燙傷、手術、骨隨移植患者

3.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例如愛滋病患者

Glutamine(麩醯胺)在臨床上的主要功能:

1. 促進體內蛋白質合成

2. 促進肝臟抗氧化解毒物質的合成

3. 小腸細胞能量來源,防止腸絨毛,維持腸道完整性

4. 維持腸黏膜障礙,減少細菌遷移與沾黏至小腸細胞

5. 活化淋巴組織,提高B與T淋巴球的活性

6. 減少骨骼肌內Glutamine(麩醯胺酸)的流失

7. 可幫助纖維母細胞之能量與核酸合成,加速傷口癒合

 

哪些天然食物含有 Glutamine(麩醯胺)?

存在所有蛋白質食物中,例如:海產、乳酪、牛奶、黃豆、發酵製品、禽肉、畜肉。

自律神經失調, 家人遇到到底怎麼了?

十月 10th, 2012 Posted in Blogs, 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 家人遇到到底怎麼了? 透過DNA基因檢測, 找出端倪,科技之進步, 千金可買早知道,


希望越多V.I.P. 透過專業醫師指導下, 更提早瞭解健康情況, 提早治療&痊癒.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病人反應明顯的部位SAMPLE:紅字標示

器官 症狀
頭眼耳 

喉嚨

肌肉、關節

呼吸器官

心臟

血液循環

消化器官

膀胱

生殖器

皮膚

精神症狀

全身症狀

頭暈、頭重、頭痛、頭部發麻、發燙感疲勞、眼痛、淚眼、張不開、視線模糊、乾澀耳鳴、耳阻塞感 

口乾、口渴、口內疼痛、味覺異常、口舌異常感

阻塞感、異物感、壓迫感、發癢、異常咳嗽

發麻、發抖、疼痛、發冷、發燙、感覺異常

下肢發麻、發冷、發燙、疼痛、腳跟貼地疼痛、肌肉跳動

頸部或肩膀緊繃酸痛、全身肌肉疼痛、多處神經痛、關節無力

呼吸困難、肋間神經痛、呼吸道阻塞感、類似鼻塞無法呼吸、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

心悸(感覺到心跳)、心跳加速、心臟無力感、胸悶、胸部壓迫感

血壓起伏變動、頭昏眼花、手腳冰冷、臉部潮紅、燥熱、起立性暈眩、偏頭痛

食道阻塞感、噁心、嘔吐、胃部發熱、胃部痙攣、腹脹、腹痛、便秘或腹瀉、腸胃蠕動異常、便意感頻繁

膀胱神經敏感、尿意感頻繁、頻尿、排尿不易、排尿後不適感、殘尿感、尿床

性功能障礙

多汗、不出汗、皮膚乾燥、全身發癢、發燙、發冷

焦躁易怒、莫名恐慌不安感、寂寞孤獨感、悲傷感、沒有慾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如何避免再復發?

1改變急躁的性格,做事儘量「慢半拍」。
2降低期望與要求,不給自己不必要的壓力。
3避免大發脾氣,以免讓神經更激躁不安。
4飲食清淡、生活規律、睡眠充足。
5多做運動,但要循序漸進,避免太激烈引發不適。
6避免喝咖啡、濃茶、酒。
7釐清並正視、處理壓力源,如與配偶或上司懇談,並嘗試改變自己對待壓力的方式。
8如有復發跡象,儘速就醫。

心理健康日 WHO:憂鬱症是全球危機

十月 10th, 2012 Posted in Blogs, 憂鬱症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2012年10月10日 上午8:49 記者鄭凱榕/編譯報導

今天是(10/10)是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世界衛生組織(WHO) 9日發表新聞稿,今年關注主題是:「憂鬱症:全球的危機」。呼籲全球共同終結憂鬱症與其他精神疾病的汙名化,並共同尋求更好的治療方式。

*拒絕汙名化是鼓勵患者尋求治療的重要關鍵*

全球有超過 3百50萬人口患有憂鬱症,但因為憂鬱症的汙名化嚴重,許多人拒絕認知自己生病了,因此並未尋求治療。

憂鬱症與普通的情緒起伏波動不同。憂鬱症會引發「2個星期以上持續哀傷難過」的感覺,並干擾工作、上學或在家正常運作的能力。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心理社會治療(psychosocialtreatment)以及藥物治療。積極地關懷憂鬱症患者本人及其親近的家人朋友,是鼓勵他們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關鍵。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患有憂鬱症並尋求支援。越早開始治療,效果越好。

「我們對於憂鬱症有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不幸的是,少於五成的憂鬱症患者願意接受他們所需的治療。事實上,在許多國家接受治療的比率甚至低於10%」,世衛組織心理健康和藥物濫用部門主任─謝卡•薩克納(Shekhar Saxena)醫師表示。他談到,「這就是為什麼WHO支持各國將對抗憂鬱症汙名化做為主要行動,這是增加患者尋求治療的關鍵。」

文化的因素與缺乏對憂鬱症病癥正確的認識,導致憂鬱症患者不樂意向外尋求援助。

*憂鬱症在世界各地非常普遍*

世衛組織的概算發現,憂鬱症在全球各區域均很常見。最近一份WHO支持的報告結果顯示,去年每個社群中約有5%的比率患有憂鬱症。

憂鬱症是由於社會性、心理性、生物性等因素複雜的交互作用所導致。身體健康與否與憂鬱症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舉例來說,心血管疾病常會導致憂鬱症,反之亦然。又如,產後婦女五人之中就有一人以上(20%以上),經歷了產後憂鬱症的痛苦。

再者,經濟壓力、失業、災難與衝突等情狀,也都會增加心理健康失調的風險。最壞的狀況下,憂鬱症會導致自殺。不幸的是,每年有將近 1百萬人選擇自殺,他們其中有相當大比例患有憂鬱症。

*WHO**的對應之策*

世衛組織支持各國政府,將憂鬱症的治療納入基本健康醫療關照計畫中。透過WHO的心理健康差距行動計畫(Mental Health Gap ActionProgramme (mhGAP)),低收入國家的醫療與健康相關工作者將受到訓練,學習辨識出患有心理健康疾病的病患,並給予憂鬱症患者適當的照顧、心理社會上的支持,以及藥物治療。

*世界心理健康日的起源*

世界心理健康日,起源於1992年,由世界心理健康聯盟(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 (WFMH))
發起。許多國家和組織均選擇這一天喚醒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並鼓勵相關心理疾病的公開討論,以增加並重視防治、宣導與治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