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網誌分頁 23

睡不好該怎麼辦?

目前討論最熱烈的就屬FACEBOOK了,不管是透過尋友工具找到好久不見的老同學,或是熱烈參與上面的互動遊戲(例如開心農場),相信各位讀者應該都對於這個新平台不陌生,特別是年輕一點的族群。

最近林醫師也發現,隨著大家參與網路社群的比率增高,慢慢出現了廢寢忘食的情況,也造成因為失眠問題而求診人數增多。睡不著或睡不好都是讓人苦惱的事,許多人都苦惱的詢問「怎麼樣才能睡得好呢?」

這樣算是失眠嗎?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何謂「失眠」?每當到了入寢時間,躺在床上卻遲遲無法入睡;或是總是很淺眠,一點聲音就會醒來,覺得自己怎麼都睡不飽;或者是早上(甚至半夜)總是過早醒來,之後卻一直無法再進入睡眠,這些我們都稱為「睡眠困難」。

睡眠不足的原因與影響

造成失眠的因素很多,常見的原因包括壓力產生的憂鬱、焦慮;睡眠環境或時間的改變(例如認床、時差),或是部份的慢性疾病、特定的身體狀況影響、使用藥物的干擾等。

而睡眠困難不但會造成精神不濟,影響工作或學習表現,也會導致體力衰退,造成身體抵抗力下降,衍生許多疾病。更可能因為意識不佳,在行車或操作器具上產生一些危險。這些都是因為睡眠不足(或不佳)而可能產生的狀況。

幫助入睡的方法

輕度失眠的患者可以使生活規律化,養成固定時間入寢及起床的習慣,並避免在睡前從事劇烈運動或過於勞心的工作,也須減少飲用帶有刺激性或影響睡眠的飲料(如茶、咖啡、酒精等)。此外,飢餓也會干擾睡眠,可適度吃點蘇打餅乾或喝牛奶。更重要的是臥房必須保持安靜、隔離噪音,避免在床上進行閱讀、看電視等容易干擾睡眠的活動。

睡不著不單只是影響日常生活,也影響情緒跟身體狀況,每個人心理所感受到的失眠程度不盡相同,當您自覺已經為失眠狀況所苦時,隨時都可與身心科醫師聯繫,在排除身體可能的疾病之後,配合助眠藥物與學習適度的放鬆技巧,可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及失眠困擾。

深度心理治療

深度心理治療在歐美國家已經行之有年,很多人都有與心理師固定會談的習慣。治療方式主要是透過在諮商室與專業心理師、身心科醫師的分享與陪伴中,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目前的情況,釐清自己的想法、觀念及價值觀,並建立一個安全且開放的練習情境,讓治療師或醫師協助您處理心中的困擾。

在診間或電話中常常會聽見這樣的疑惑:「醫師,像我這樣的情況也可以做心理治療嗎?」其實心理治療可以協助我們處理許多方面的問題,舉凡情緒方面(憂鬱、焦慮及悲傷)、工作壓力、兩性關係、婚姻家庭、親子關係、個人生涯探索、社區適應困難,甚至家屬心理協助、藥物或物質使用與成癮,以及飲食與體重控制都有幫助。

經常有人好奇心理治療真的有效果嗎?林醫師必須很誠實的說,心理治療的重點在於病患與心理師必須先建立起互信坦承的治療關係,再共同協議出一個雙方都認為可以達成的治療目標。而心理的問題其實就像其他的慢性疾病一般,絕對需要耐心的配合治療,才能達到您所希望的效果。

因此林醫師在此要特別再次不厭其煩的重申,心理治療絕非花錢買時間與人聊天的行為,而是雙方必須投入精神,治療師更需融合許多經驗、素養與訓練的專業技術。

我們身處在醫療資源非常充沛的台灣,我會建議任何身心問題都可以先請醫師評估,若是對於心理治療有任何疑慮或擔心,也都可以尋求醫師的說明與澄清。在與醫師討論過後,如果雙方都同意有轉介心理治療的必要,再請醫師幫忙轉介。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初步開始進行的顧慮,另一方面,也能藉由醫師的評估與說明,了解心理治療的效益何在。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許許多多的難關要面對,而我們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密不可分,當面臨這些課題的時候,都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陪伴。

林醫師專訪:談孕婦用藥(精神科)

上個月林醫師接受了媽咪寶貝雜誌的專訪,談有關孕婦用藥的安全、產後憂鬱症,與身心科相關的替代治療方法。昨天已經接到熱騰騰剛出爐的雜誌,編輯們很用心的整理,相信可以帶給有需求的讀者適切的了解,減低在懷孕期、哺乳期的用藥擔心,以及預防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林醫師也發現這期文章除了身心科、精神科的用藥問題外,更包含了其他不同科別的注意事項,內容相當豐富,在這邊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閱讀觀看。

松德診所診間也提供部分的公共讀物,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在候診時閱讀。

NIMH文章(七):認識暴食症

飲食疾患是在青少年期間經常出現的疾病,這次介紹的暴食症和接下來的厭食症、心因性厭食症都是相當常見的。希望可以藉由介紹讓有興趣的讀者更清楚何謂飲食疾患,也再次感謝 楊景然醫師 於百忙之中協助校稿事宜

暴食症的特徵在於患者對於進食失去控制,一再反覆出現暴食行為。跟心因性暴食症不同的是,患者在暴食之後不會有清除、過度運動或禁食的情況,因此有暴食症的人總是過重或肥胖,他們也會對於暴食感到罪惡感、羞愧或苦惱,結果導致更多的暴食現象。

肥胖的暴食症患者經常與心理疾病產生共病,包括焦慮、憂鬱及人格疾患,此外,肥胖與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的聯繫也已被證明。

治療暴食症的方式和心因性暴食症相似,使用百憂解及其他抗憂鬱症的藥可以減少暴食症狀與減緩憂鬱的情況。

醫師也可能會開立抑制食欲的藥物給暴食症患者,而個別心理治療或團體心理治療也被使用於處理與暴食症相關的心理問題,特別是認知行為治療。

摘自: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中文翻譯:李碧蕙、洪紫瑋

校閱:松德診所身心科  楊景然醫師

NIMH文章(六):認識社交恐懼症

十月 7th, 2009 Posted in NIMH, 焦慮症 Tags: , , , ,

害析前一陣子有報章報導宅男宅女在家久蹲要慎防社交恐懼症上身,什麼是社交恐懼症呢?

社交恐懼症是一個常常被忽略,但其實可能比大家想像中還要廣泛的典型身心疾病。其實害羞內向是很多人都有的個性特質,但社交恐懼卻可能嚴重到影響日常正常作息,為了讓大家更了解這一個身心疾病,希望大家可以耐心讀完文章,一定會讓你對於社交恐懼有更多認識的。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又稱為社交焦慮疾患,指一個人在社交場合中感到非常的焦慮,且在日常的社交活動上具有過度的自我意識。社交恐懼患者對於別人的注視及評論,和從事一些令他們尷尬的事時,會有強烈、持續及長期性的害怕,他們在前幾天甚至前幾週就開始擔心那個可怕的狀況。這樣的恐懼可能會嚴重到干擾工作、成績及日常的生活,使他們在難以交朋友和維持友誼。

即便許多社交恐懼患者都理解自己對於與人相處的害怕是過度且不合理的,但他們仍無法克服。縱使他們成功地面對自己的恐懼和人靠近,通常在事前還是非常焦慮,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強烈的感到不舒服,也會在事後的幾個小時內都擔心自己是如何被評斷的。

社交恐懼可能只限於某個情境(如與人說話、飲食,或在眾人面前寫黑板),也可能遍及許多情況(如廣泛性社交恐懼症),病患幾乎與除了家人外的所有人相處都會感到焦慮。

特徵及症狀

社交恐懼的患者經常會有一些生理症狀出現,包含臉紅、盜汗、顫抖、噁心及說話困難,當這些症狀出現時,社交恐懼症的患者會認為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治療

美國大約有一千五百萬的成人有社交恐懼症,男生與女生的比例相當,通常在兒童時期或青少年初期就開始產生,有部分證據指出與遺傳因素有關。社交恐懼症通常會與其他焦慮症、憂鬱症產生共病,患者如果自行服藥來減低焦慮可能會造成藥物濫用。透過適當的治療,社交恐懼症是可以治癒的,目前正在研究進行改善的新研究,來協助社交恐懼症和其他焦慮疾病患者改善生活,充實生活。

摘自: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中文翻譯:李碧蕙、洪紫瑋

校閱:楊景然醫師

NIMH文章(五):認識強迫症

由於秋冬是憂鬱症與躁鬱症的好發季節,因此前幾則林醫師與楊景然醫師選擇先跟讀者們介紹憂鬱症與躁鬱症。而本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診間也相當常見的強迫症,同樣也歡迎大家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出!!

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屬於焦慮疾患的一種,症狀為重複出現不想要的想法或重複性的強迫行為。重複性的行為包括洗手、計算、再確認或清潔的行為,且同時也希望能趕走或避免出現這些強迫思考或行為。進行這些「儀式」能夠提供患者短暫的放鬆,而不能做這樣的行為將會使患者的焦慮明顯增加。

強迫症的特徵與症狀

強迫性患者有持續、不舒服的想法,會採取某些儀式(強迫行為)來控制的思想產生焦慮,但大部分的情況卻是他們被這些儀式所控制。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太過在意細菌和髒污,他們可能會強迫自己必須不斷不斷地洗手;如果太過介意有人會入侵,他們可能會一再一再地在睡覺前重複將門上鎖。害怕社交尷尬的強迫症患者可能會迫使自己在鏡子前面不停梳理頭髮,甚至被鏡子給「抓住」,以至於完全無法抽身。重複這樣的儀式行為並不是一件讓人舒服的事,充其量也只能短暫地釋放因為強迫思考而帶來的焦慮而已。

其他常見的儀式包括必須一再確認事情、碰觸某些東西(尤其是有特定順序的),或計算事情;有些常見的強迫思考包含:對所愛的人施以暴力和傷害的想法、頻繁地想要進行一些人們不喜歡的性行為,或是想著某些宗教信仰所禁止的事情。強迫性患者對於秩序和對稱相當在意,所以難以將東西丟棄(所以容易累積),因而囤積不必要的東西。

健康的人也會有儀式行為,像是在出門前會好幾次檢查廚房的火爐。不同的是,強迫症患者即使覺得這樣做會干擾日常生活,而且對重複行為感覺到痛苦,他們還是會重複不由自主地進行「儀式」。大部分的成人患者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毫無意義的,而有些成人患者與多數的的兒童患者並不清楚他們的行為是不尋常地。

在美國約有兩百二十萬名成人患者,且可能會與飲食疾患、其他焦慮症或憂鬱症產生共病。強迫症發生在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大約相等,且經常在兒童時期、青少年時期或成年早期發病,1/3的成人患者是從孩童時期就出現症狀,而研究指出強迫症可能會在家族中蔓延。

強迫症的病程相當不同,症狀可能會隨著時間減輕或變得更糟。如果強迫症變得嚴重時,可能使一個人無法工作或完成家中的一些事務。強迫症患者會藉由避免那些會引發強迫思考的情境來幫助自己,甚至他們也可能會用藥物或酒精來安撫自己。

強迫症的治療

強迫症通常以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如系統減敏感法或洪水法)的成效都很好。藉由面對會造成害怕或焦慮的情境,使他們對於原來的恐懼變的不那麼敏感(去敏感)。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支持針對以目前的治療方式仍無法改善的強迫症患者所進行的新研究取向,這些取向包括了結合和增強(附加)治療,如同深層腦部刺激的現代科技。

摘自: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中文翻譯:李碧蕙、洪紫瑋

校閱:楊景然醫師

NIMH文章(四):躁鬱症患者能從治療當中獲得什麼?

十月 2nd, 2009 Posted in NIMH, 躁鬱症 Tags: , , ,

躁鬱症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但可以有效的長期治療,持續的接受治療是最好的控制方法,可以避免重複復發。在躁鬱症支持性系統的研究計畫中,超過一半以上的躁鬱症病患在接受治療之後,康復期可以維持超過一年以上。此項研究所指的康復為患者必須至少維持八週以上的時間,僅出現兩個或更少的躁鬱症症狀。

然而即便在適當治療下,情緒的改變依然會發生。從研究中得知,幾乎有一半的康復者仍會有無法根絕的症狀,這些人經常會在復發後回歸憂鬱的狀態。躁鬱症患者若有其他心理疾病,復發的可能性便會增加。科學家們並不清楚,這些其他疾病或持續性的症狀是如何提高復發的機會。對於部分的人來說,結合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可能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復發

如果病患能和醫師緊密配合,開放地討論自己的擔憂與選擇,治療便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每天定期追蹤情緒與症狀的變化,可以幫助醫生估評病患的治療情況,醫生有時候得改變治療計劃,以確保能最有效的控制病情,精神科醫師必須參考這些改變才能調整藥物的種類或劑量。

摘自: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中文翻譯:李碧蕙、洪紫瑋

校閱:楊景然醫師

NIMH文章:(三)躁鬱症的情緒起伏

九月 30th, 2009 Posted in NIMH, 躁鬱症 Tags: , , , , , ,

除了躁期及鬱期之外,躁鬱症會導致一系列的情緒起伏,詳見圖表

 

 

 

 

圖表左側為嚴重憂鬱、中度憂鬱及輕度憂鬱。中度憂鬱可能產生較不極端的症狀,而長期或慢性化的情緒低落則稱為輕鬱症。圖表中間則為正常或平衡的情緒,

圖表右側為輕躁症或嚴重躁症;躁鬱症患者會感受到輕躁的狀況。在輕躁期中,至少持續一個禮拜的時間,患者會有別於典型躁期的精力和活動力增加,但不需要緊急照顧。一個人在躁狂期會感覺良好、有很好的生產力和表現,儘管家人或朋友認為他有類似躁鬱症的情緒起伏,他仍然覺得什麼事都沒問題,然而在沒有適當治療之下,輕躁症的人會發展成為嚴重躁症和憂鬱症。

在混合期裡,症狀包含了激動、睡眠困難、食欲改變及有自殺的想法,人會同時感覺非常難過或絕望,以及精力充沛。

有時,躁症或鬱症的患者會出現精神疾病的症狀,例如幻覺或妄想,這些症狀反應出人的極端情緒起伏,例如躁症患者的精神疾病症狀可能有認為自己非常有名、富有,或有特別的能力;相同地,鬱期的病人可能認為自己一無所有或犯下罪行。因此,有精神疾病症狀的躁鬱症患者有時會被誤診為另一種與幻覺與妄想有關的嚴重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

躁鬱症的人可能會有行為問題,他們可能會酒精或藥物濫用,人際關係出問題,或者學校及工作的表現不佳,一開始並不易辨認為是肇因於心理疾病的問題。

摘自: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中文翻譯:李碧蕙、洪紫瑋

校閱:松德診所身心科 楊景然醫師

NIMH文章:(二)什麼是躁鬱症?

九月 28th, 2009 Posted in NIMH, 躁鬱症 Tags: , , , , , ,

第二則跟大家分享的NIMH文章是躁鬱症,感謝松德診所楊景然醫師在百忙之中協助校閱,各位讀者如果有任何不清楚的,還是相當歡迎與我或楊醫師討論喔

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疾患,是一個嚴重疾病,對於人的情緒、活力及其他的功能產生很大的改變,躁鬱症的症狀跟一般人的情緒起伏不同,他是非常劇烈的。

躁鬱症者在情緒上有著戲劇化的改變,會在極度地亢奮、焦躁和難過、無望中循環,有時在中間會有一段情緒平穩的時間。隨著情緒的變化,患者的活力及行為也會有劇烈地改變。這樣的情緒亢奮和情緒低落時期分別稱為躁期與鬱期。

躁鬱症患者在不同時期中會經歷到不尋常的劇烈情緒,稱為”情緒起伏期(mood episodes)”,在一個過度高興或亢奮的狀態,稱為躁期,而在極度難過或絕望的狀態,便稱為鬱期,有時在情緒起伏期中同時包含了狂躁和憂鬱的徵狀,稱為混合期。躁鬱症患者在情緒起伏期時也可能會暴躁易怒。

精力、活動力、睡眠及行為會隨著情緒產生嚴重改變,躁鬱症患者可能會持續感到情緒的反覆,而不是獨立分離的躁期和鬱期。

如果幾乎每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有一些狂躁或憂鬱的症狀,至少持續一至兩個禮拜,可能便是躁鬱症的患者。有時症狀甚至嚴重到使人無法正常工作、上學或從事家中事務。

躁鬱症的症狀如下

狂躁或躁期所包含的症狀 憂鬱或鬱期所包含的症狀
一、情緒改變1.長時間感到很亢奮、過度地開心或坦率。

2. 非常易怒、焦躁,覺得很神經質或興奮。

二、行為改變

1.講話速度很快,容易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出現跳躍式的思考。

2.容易心煩意亂。

3.增加目標導向的活動,像是訂定新的計畫。

4.煩躁、靜不下來。

5.睡眠很少。

6.對於自己的能力有不切實際的自信。

7.行為衝動、會參加一些有趣但危險性高的活動,像是花錢狂歡、衝動性行為和商業投資。

一、情緒改變1.長時間感到擔憂或空虛。

2.對於平常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包括性。

二、行為改變

1.感覺很累或無精打采。

2.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降低及難以作決定。

3.覺得焦躁不安或易怒。

4.飲食、睡眠及興趣改變。

5.有想要自殺的念頭或企圖自殺。

摘自: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中文翻譯:李碧蕙、洪紫瑋

校閱:松德診所身心科  楊景然醫師

成癮治療的新選擇

九月 16th, 2009 Posted in 藥物戒治

台灣目前最常使用的毒品海洛因靠意志力戒斷困難,成癮者停用海洛因時會出現嚴重的戒斷症狀。目前政府推廣使用美沙冬(methadone)替代療法,雖然能有效的阻斷生理需求,但是同樣會成癮,而且每天到醫院飲藥十分不方便,並且容易過量致死。

新藥成分更優越 服用更無後顧之憂

好消息是現在多一個於穩定劑量階段可以帶回家使用的抗癮替代療法新藥物-丁基原啡因(buprenorphine)與那囉克松(naloxone)複方舌下錠。丁基原啡因是mu類鴉片類接受體的局部促動劑,其親和力較海洛因及美沙冬來得強,可以替代海洛因在腦中的作用;那囉克松是mu類鴉片類接受體的結抗劑,加上此一成份的目的地是要避免丁基原啡因被濫用。

丁基原啡因不易成癮 安全性較高

美沙冬使用的劑量越高,發生呼吸抑制、過量致死的機率愈高,和美沙冬不同地是,丁基原啡因較美沙冬不易成癮,且當使劑量高時,並不會增加呼吸抑制或過量致死的機率,因此安全性也較美沙冬來得好。丁基原啡因與那囉克松複方舌下錠,如果咀嚼或吞下藥錠,會使藥物失效,可能會因此發生戒斷症狀,應以舌下使用為宜。丁基原啡因替代療法可能發生副作用有頭痛、睡眠障礙、噁心、盜汗、胃痛或便秘、嗜睡、昏眩…等,不過大多數輕微。其停藥速度不能太快,否則可能會發生戒斷症狀。

國外的臨床研究顯示,以門診給藥的方式,提供丁基原啡因與那囉克松複方舌下錠,是很安全有效的,並可減少鴉片的使用及對鴉片的渴望。國內的臨床試驗結果也顯示,服用藥物第二天起,鴉片的戒斷症狀、身體不適、渴癮的程度均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