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Posts tagged '心理治療'

考生如何抒壓?

日子進入了炎熱的七月,就代表接下來要參加幾項重大考試(大學指考、基測、高普考試、各項資格考等)的考生都將上陣。而燥熱的溫度也使人更容易感到情緒焦躁不安,甚至昨天台北已經到達了38.6℃!在考試與氣溫的雙重挑戰之下,如何在大考期間不被壓力擊垮,擁有良好的應有表現?林醫師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適度的壓力是一種督促自己進步的動力,但是過度的壓力卻會影響正常的表現,我們常常聽到「我這次考試失常了!」、「他考試的時候太緊張了」,其實都是深受壓力的干擾。

壓力的來源,一般來說大致可分為三方面。

第一:對自己的期待

師大心測中心在2009年曾經調查過「基測考生與家長壓力」,結果發現基測成績在PR50到59的考生壓力最大,推測可能是因為無法掌握學習內容而產生焦慮。

第二:旁人(尤其是家人)的期待

台北張老師之前統計發現,多數考生最難消受的,是父母親的言語關心。像是:「去年你沒考上,爸媽可沒說什麼,今年就看你的了」、「爸媽努力讓你不須為家裡的事操心,你一定要好好唸書。」這些無意說出的話,反而會是孩子無法承受的壓力。

第三:與他人的競爭比較

有些考生會在心中設定同儕作為目標,將對方視為假想敵,認為自己一定要贏過對方才是成功。但是事實上每個人的能力潛質並不相同,所擅長的科目或領域也不一致,重點應該是在於發揮自己專長的部分,虛心向同儕請教別人擅長之處,才是互相成長的好方式。

壓力會對生理狀況產生影響,每個人所出現的情況也不盡相同,例如有人會失眠,有人則是腹瀉或消化不良;有的則因緊張過度,使得血壓升高而感到頭暈目眩;有的人甚至會內分泌失調,臉上冒出大大小小的痘痘

壓力的部分可透過身心科的協助來協助抒壓,首先透過與醫師的晤談,找出考生的壓力源,再逐步學習如何分解壓力或與壓力共處。例如可以透過放鬆技巧的練習、或是利用認知行為治療來協助處理壓力

另外,考生也常因為考試壓力過大,對家人發脾氣,導致家中氣氛不睦,親子關係不佳。在考試結束之後,更可以安排親子關係的會談,藉由心理師的協助,重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開啟親子間的溝通

考生最需要的是規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以及均衡的飲食,林醫師先祝今年要參加大考的每一位考生,都能夠考取理想的好成績!

憂鬱症的治療-抗憂鬱劑及心理治療

憂鬱症是需要治療的疾病。一般而言,若未經治療的憂鬱症狀,會持續半年至一年之久,也有慢性化的可能,因此積極的就醫治療是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目前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二:抗憂鬱劑及心理治療。

(一) 抗憂鬱劑:

現代的抗憂鬱劑發展快速,已較以前的抗憂鬱劑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而在療效的部分,則可同時幫助憂鬱症狀的解除及預防後續的復發,且效果顯著。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統計,約50% -75 %憂鬱症的病人對抗鬱劑有好的反應。但需特別注意的是,抗憂鬱劑雖然很有效,但也並非魔棒一揮即能帶走你的憂鬱症。使用藥物改善你的心情是需要一點時間的。

在起初的幾天,藥物的主要作用在於幫助睡眠、改善胃口及保持心情鎮靜,有時也許會讓人覺得很虛弱疲倦。約規則服藥3-4週才見成效,約在1至2週後,鎮靜作用會轉而有助於增加敏銳度與提振精神。

藥物約需 8週左右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之後建議再服六個月。所以接受藥物治療不應期望很迅速的感受到藥物的效果。

一般我們在臨床上看到抗憂鬱劑反應不佳的情況,常是由於未按醫師指示服用足夠劑量或治療時間太短所致。因此,務必耐心服藥切忌操之過急。

另外,為了防範未來症狀的復發,即使已覺得自己的症狀緩解時,亦不可驟然停止就醫及服藥,務必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除了發作頻率高或憂鬱症狀出現時有嚴重自殺意念或明顯的功能障礙者外,大部分的人不需終身服用抗憂鬱劑。而且抗憂鬱劑不會成癮不必擔心。

前抗憂鬱劑的種類繁多,在此建議使用抗鬱劑的民眾,不妨記住自己服用的藥名,好方便和醫師清楚溝通服藥的方式及副作用的可能狀況以及應對方法,一方面可以清楚自己狀況,同時也能維持規則服藥以達到療效。

(二) 心理治療:

目前心理治療的派別不少,而在憂鬱症的治療部分,向大家介紹下列三個有效的心理治療取向:

(1)認知行為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有自責、無助、無望等負面想法,而這些負面想法使得患者情緒更形低落,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認知行為治療的主要目標就在協助病患能自我覺察其負面思考,並能發展出其他可能的正向、有彈性的想法,並可在治療中練習新的認知後之行為反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反覆的練習,來掌握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想法、情緒和行為反應,進而達到享受人生的目標。

(2)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因其人格特質而在面對外界環境變動時倍感壓力使情緒陷入低潮。因此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的目標不止於改善憂鬱症狀,更著重於整個人格結構的改善,以提高病患在人際互動中的信任感、親密感和應付能力;並增進病患忍受情緒變化的能力。藉著探討過去經驗對自己目前的影響來促進自我覺察及調適,達到改善憂鬱症狀及防範復發的目標。

(3)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因人際衝突而痛苦不已。而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正是藉由探討適應不良的人際關係,來學習社交技巧,增進溝通能力。經由這樣的治療,可以減少人際互動不良產生之壓力,並避免憂鬱症狀引發的人際障礙。

以上文章引自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

林醫師的分享:

這篇文章出於台北市心衛中心,林醫師認為是相當簡單易懂,卻也將許多重要觀念或迷思都做了清楚說明,值得推薦給部落格的讀者了解!

特別在藥物方面,或許有許多人對於精神科藥物還存有許多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其實由於醫療技術一直在進步,精神疾病的藥物也有了許多的改良,醫師也會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說明,減輕大家的疑惑與擔心。

另外,目前診所所採取的治療方法也如同上面所提到,以藥物及心理治療為主。而在心理治療中,目前坊間的確有許多機構採取不同學派進行治療,而林醫師個人較認同且採用的便是認知行為治療人際取向心理治療,因為自心理治療開始發展以來,已經有許多不同的改變。而這兩個治療取向是目前認為較符合現代人的問題解決需求,不僅在國內外有較多的學術實證支持,林醫師從病人回饋中也發現的確相當具有幫助。也推薦給大家認識!

深度心理治療

深度心理治療在歐美國家已經行之有年,很多人都有與心理師固定會談的習慣。治療方式主要是透過在諮商室與專業心理師、身心科醫師的分享與陪伴中,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目前的情況,釐清自己的想法、觀念及價值觀,並建立一個安全且開放的練習情境,讓治療師或醫師協助您處理心中的困擾。

在診間或電話中常常會聽見這樣的疑惑:「醫師,像我這樣的情況也可以做心理治療嗎?」其實心理治療可以協助我們處理許多方面的問題,舉凡情緒方面(憂鬱、焦慮及悲傷)、工作壓力、兩性關係、婚姻家庭、親子關係、個人生涯探索、社區適應困難,甚至家屬心理協助、藥物或物質使用與成癮,以及飲食與體重控制都有幫助。

經常有人好奇心理治療真的有效果嗎?林醫師必須很誠實的說,心理治療的重點在於病患與心理師必須先建立起互信坦承的治療關係,再共同協議出一個雙方都認為可以達成的治療目標。而心理的問題其實就像其他的慢性疾病一般,絕對需要耐心的配合治療,才能達到您所希望的效果。

因此林醫師在此要特別再次不厭其煩的重申,心理治療絕非花錢買時間與人聊天的行為,而是雙方必須投入精神,治療師更需融合許多經驗、素養與訓練的專業技術。

我們身處在醫療資源非常充沛的台灣,我會建議任何身心問題都可以先請醫師評估,若是對於心理治療有任何疑慮或擔心,也都可以尋求醫師的說明與澄清。在與醫師討論過後,如果雙方都同意有轉介心理治療的必要,再請醫師幫忙轉介。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初步開始進行的顧慮,另一方面,也能藉由醫師的評估與說明,了解心理治療的效益何在。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許許多多的難關要面對,而我們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密不可分,當面臨這些課題的時候,都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陪伴。

松德診所推薦書籍

一、過動症與注意力不足

1.《10天內,孩子不再是小霸王》-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著,陳昭如譯。新手父母出版。
一份專為四到十八歲孩子所設計的十天改造計畫。
全書深入剖析孩子偏差行為的成因,教導父母以全新的角度認識這些偏差行為的來源。
這個十天計畫每日循序漸進,提供具體而實用方法以改善孩子的行為,
同時並附有許多精采生動的個案故事,為正為偏差孩子所苦的家長指點迷津。
2.《10天內,培養專注力小孩》-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著,陳昭如譯。新手父母出版。
你的孩子並不是懶惰或沒有學習動機,他可能有長期注意力方面的問題。
而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克服這個問題。
柏恩斯坦博士的十天計畫新穎、有效、而且具原創性,
適用於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孩子,包括有ADHD及其它症狀的孩子。
3.《注意力不足症候群》-臧汝芬醫師著。宏欣文化出版。
每一個小孩都需要被擁抱、被愛、被讚美、被肯定,只有這樣,
孩子才會發展安全感、自信心,甚至自尊。自尊的建立需靠父母不停的接納與肯定,
缺少其中一項,孩子會自卑、膽怯或者自我放棄。
作者將所學與在團體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父母心聲與困惑撰寫成書,使更多父母可以因此書受惠。
更盼望兒童在父母看書後,因管教態度改變而能更快樂、更健康的成長。

二、躁鬱與憂鬱症

1.《千萬別對躁鬱症的人說加油!》-田仲流著,王立言譯。如果出版。
躁鬱症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用漫畫就能輕鬆了解!
簡明的短文配合輕鬆的漫畫,讓您學會如何與躁鬱症患者相處,
並立刻具備所有關於躁鬱症的基礎知識。
2.《給陷入憂鬱的你-圖解憂鬱症小百科》-野村總一郎監修,張尚文審定,李曉雯譯。新自然主義出版
將艱澀難懂的醫學知識,透過深入淺出、體貼入微、完全圖解的編輯手法和寫法,
讓人一看就懂、任何人都能輕鬆理解。精緻的插圖,簡單明暸的表格,以及一般大眾容易忽略的細節提醒,
兼具知識深度與方便閱讀性,適合各種年齡層和教育程度的讀者閱讀,輕鬆了解憂鬱症的成因和治療的最新方式。
3.《憂鬱症》-春日武彥監修,沈晟審定,李幸娟譯。世茂出版
憂鬱症又稱為「心的感冒」,但只要與主治醫生合作,確實治療,便可以痊癒。
本書從身心層面的各種憂鬱症症狀談起,內容涵蓋了發病的起因、治療與藥物的服用、
家人的照顧及回歸社會的應對等,以圖文、表格並重方式,在文字敘述之中穿插圖表,方便讀者閱讀,
對憂鬱症患者及家屬極有參考價值。

三、精神官能症


1.《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馬汀.塞利格曼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觀念是一切改變的根本,而你自己是治療的關鍵。
書中仔細檢討焦慮症、驚恐症、憂鬱症、貪食症、同性戀、酗酒等問題的成因,
將它們分成可以改變和不可改變兩類,然後指出正確對待這些問題的方法。

2.《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John Medina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分子生物學家麥迪納博士分享他在大腦科學領域研究的成果,探討大腦知識對於在教室的教學以及在職場的工作
能有什麼幫助。書中每一章分別解釋一個大腦守則──科學家所知道的大腦工作方式,
然後提出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建議。當你了解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就會明白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大腦。
文章同步刊登於

抗憂鬱劑迷思

六月 9th, 2008 Posted in 憂鬱症 Tags: , , ,

抗憂鬱劑迷思

 

也許就在這個時候,你或是身邊的人正因為心情低落,正在服用抗憂鬱劑。根據聯合國衛生衛生組織,憂鬱症已經是21世紀造成人類失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但是相同的,將它吞下去的同時,想必你也有許許多多的疑問。 幾年前一本美國小說”Prozac Nation”(我不知道是否有中文:暫翻譯成百憂解世代)一本書可以說是近代一本相當受到注意的小說。期內容大致上是描述一為邊緣性人格少女的遭遇心情變化。如果你看得懂英文話,那本書很生動的描述出一位為憂鬱症所苦的患者他徘徊在深淵,對於藥物的複雜情節。

 

相對於美國人對於藥物的觀感,表現出對於藥服用藥物所造成的自我無能感,台灣社會一般人對於服用抗憂鬱劑所表現出的疑惑就更加多了。不外乎是哪有可能?憂鬱症吃藥會好?那不是心理問題嗎?

 

問題一: 憂鬱症吃藥會不會好,它不是心理問題嗎?

 

憂鬱症根據大部人的觀感是因為心理問題所造成的,也就是說,對於一個整夜晚上因為離婚而哭泣不止的少婦,一通電話的關懷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比吞下一顆百憂解加上一杯馬丁尼來的有效。我們從不否認這點,能夠去積極傾聽別人,同理一個人的感受,給予其是當的宣洩是基本的心理治療技巧,也通常最常使用,意思就是朋友親友的陪伴關懷是有用的。只是呢,憂鬱症的威力恐怕不是單單心理支持就可以解決。很多研究顯示,憂鬱症的人身上的血清素跟一般人不一樣,缺乏它,憂鬱以及焦慮是常見的症狀。

 

問題二: 抗憂鬱劑會不會成癮

 

這是醫師常在診間遇到的問題,醫師,我聽人家講說會越吃越重,隔壁那位簡小姐聽說不小心碰到後,現在越吃越多,我會不會這樣,你不要給我喔!我想靠我自己就好了。

 

我常常聽到這些話就很難過,一方面覺得病人很難受必須去經歷這些,一方面難過我們精神科的教育太少,一般人的觀念還是不清楚。

抗憂鬱劑簡單說,他是一種增加體內血清素的藥物。這種荷爾蒙在人體負責的是一個人的壓力處理,當血清素不足時會導致一個人緊張焦慮憂鬱。所以呢,這也就是為何憂鬱症,恐慌症,以及強迫症等等都是以抗憂鬱劑治療。他不是安眠藥或是助眠劑,不會有成癮的問題,不會依賴他,不會越吃越多,不會有抗藥性越吃越沒用,也幾乎有不會不吃後身體不舒服的問題。

 

問題三: 那你說難道一個人會憂鬱吃藥就好了

 

不不,我是十分重視心理治療的人,一個人要好有些人是非得心理治療不可,像是一些邊緣性人格,戲劇化人格因為其個性與人際關係所衍生出來的憂鬱症,藥物治療險的效果就很不好。反倒是一些人際關係處理,認知行為治療,以及長期的心理分析治療還在學理上以及實際上有更多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