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Posts tagged '失眠'

瞭解助眠藥

林醫師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醫師,聽說安眠藥會越吃越重?那我這樣會不會上癮啊?」、「人家說吃安眠藥會影響大腦,所以會變笨,那我還要吃嗎?」這些似是而非的迷思常常讓許多為了失眠而苦惱的患者變得更加痛苦。

目前較常用的助眠藥物有兩類,第一種為benzodiazepine類(簡稱BZD,例如FM2),第二種則為non-benzodiazepine類(簡稱Non-BZD,例如使蒂諾斯)。第一種BZD的藥物作用在於幫助睡眠與抗焦慮、肌肉鬆弛,而第二種Non-BZD的藥物則專一作用在於睡眠,所以一般認為Non-BZD類藥物的助眠效果較快,作用時間適中,白天也較不產生爬不起來的情形,也較少出現四肢無力感。

這樣看來似乎Non-BZD類藥物是助眠的最好藥物,難怪許多人也相當喜歡使用使蒂諾斯。但是林醫師從門診上發現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原因在於現代人工作繁忙,家庭負擔與人際相處的壓力增大,導致有許多患者都有失眠的困擾。但是一般人都認為既然睡不著就吃點助眠藥物來幫助,卻忽略了探究失眠的背後原因,只針對失眠的問題做處理。一開始可能吃少劑量的助眠藥物就可以順利入睡,但是過一陣子效果就變差了,於是自己擅自加重劑量,惡性循環之下,便誤認為是藥物會越吃越重了。

其實失眠症狀有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的,例如焦慮、恐慌,若是能搭配一些精神安定劑或者抗憂慮的藥物,在身心症狀解除後,睡眠情形自然就會變好。助眠藥物雖然在短時間內可以讓睡眠獲得改善,但在沒有解決身體或心理方面真正影響睡眠的原因下,失眠的問題還是會一直持續下去。所以當出現失眠的情況時,建議還是要親自到診間與醫師詳細討論失眠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讓失眠的情況盡快改善

最擔心的狀況是有些人認為失眠只是小問題,便擅自到藥房買助眠的藥物,或拿朋友家人的藥物來使用。殊不知其實助眠的藥物也有分許多種,例如依照作用效型便可分為長、中、短效型,或是依作用方式也可分成協助快速入眠、避免早醒或者針對淺眠各種不同的效果,因此都需要透過醫師的了解之後再下處方,才能有效協助患者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

至於怎樣才算充足睡眠則因人而異,例如我們常聽說正常睡眠時間為8個小時,但是老年人則普遍有早醒、淺眠、間斷性睡眠的情況。一般而言,只要起床時覺得精神飽滿有元氣,不管真正睡眠時間是幾小時,其實就已經足夠了。而目前正服用助眠藥物的讀者,透過藥物的輔助,若能同時保持健康的飲食、規律的生活,配合適度的運動,便能協助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而再與醫師討論之後,更能逐漸減少助眠藥物的使用頻率,擁有良好睡眠。

睡不好該怎麼辦?

目前討論最熱烈的就屬FACEBOOK了,不管是透過尋友工具找到好久不見的老同學,或是熱烈參與上面的互動遊戲(例如開心農場),相信各位讀者應該都對於這個新平台不陌生,特別是年輕一點的族群。

最近林醫師也發現,隨著大家參與網路社群的比率增高,慢慢出現了廢寢忘食的情況,也造成因為失眠問題而求診人數增多。睡不著或睡不好都是讓人苦惱的事,許多人都苦惱的詢問「怎麼樣才能睡得好呢?」

這樣算是失眠嗎?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何謂「失眠」?每當到了入寢時間,躺在床上卻遲遲無法入睡;或是總是很淺眠,一點聲音就會醒來,覺得自己怎麼都睡不飽;或者是早上(甚至半夜)總是過早醒來,之後卻一直無法再進入睡眠,這些我們都稱為「睡眠困難」。

睡眠不足的原因與影響

造成失眠的因素很多,常見的原因包括壓力產生的憂鬱、焦慮;睡眠環境或時間的改變(例如認床、時差),或是部份的慢性疾病、特定的身體狀況影響、使用藥物的干擾等。

而睡眠困難不但會造成精神不濟,影響工作或學習表現,也會導致體力衰退,造成身體抵抗力下降,衍生許多疾病。更可能因為意識不佳,在行車或操作器具上產生一些危險。這些都是因為睡眠不足(或不佳)而可能產生的狀況。

幫助入睡的方法

輕度失眠的患者可以使生活規律化,養成固定時間入寢及起床的習慣,並避免在睡前從事劇烈運動或過於勞心的工作,也須減少飲用帶有刺激性或影響睡眠的飲料(如茶、咖啡、酒精等)。此外,飢餓也會干擾睡眠,可適度吃點蘇打餅乾或喝牛奶。更重要的是臥房必須保持安靜、隔離噪音,避免在床上進行閱讀、看電視等容易干擾睡眠的活動。

睡不著不單只是影響日常生活,也影響情緒跟身體狀況,每個人心理所感受到的失眠程度不盡相同,當您自覺已經為失眠狀況所苦時,隨時都可與身心科醫師聯繫,在排除身體可能的疾病之後,配合助眠藥物與學習適度的放鬆技巧,可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及失眠困擾。

提供有睡眠(失眠)困擾者的建議

五月 14th, 2009 Posted in 失眠 Tags:

什麼是睡眠困擾?

如果您因為睡眠不佳,出現倦怠昏沈、筋骨酸痛、憂鬱煩心、精神不濟等現象。平均每週有三天失眠、時間持續一個月以上,覺得影響日常生活時就需要特別留意,可能便要需要尋求醫師,協助處理睡眠困擾的問題。

以下是睡眠困擾的幾種情形

「失眠」:精神已經相當疲累卻仍還是難以入睡、淺眠、易醒、睡眠不足、睡醒後覺得沒睡夠、半夜覺醒或是睡眠品質不好,以致白天精神不繼或自覺不舒服。

「嗜睡」:睡得太多,整體睡眠時間已經足夠,但是該清醒時還在打盹。

「入睡困難」:每到了夜晚就擔心今天又會失眠,焦慮緊張、胡思亂想、坐立不安 Ream more »

松德診所推薦書籍

一、過動症與注意力不足

1.《10天內,孩子不再是小霸王》-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著,陳昭如譯。新手父母出版。
一份專為四到十八歲孩子所設計的十天改造計畫。
全書深入剖析孩子偏差行為的成因,教導父母以全新的角度認識這些偏差行為的來源。
這個十天計畫每日循序漸進,提供具體而實用方法以改善孩子的行為,
同時並附有許多精采生動的個案故事,為正為偏差孩子所苦的家長指點迷津。
2.《10天內,培養專注力小孩》-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著,陳昭如譯。新手父母出版。
你的孩子並不是懶惰或沒有學習動機,他可能有長期注意力方面的問題。
而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克服這個問題。
柏恩斯坦博士的十天計畫新穎、有效、而且具原創性,
適用於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孩子,包括有ADHD及其它症狀的孩子。
3.《注意力不足症候群》-臧汝芬醫師著。宏欣文化出版。
每一個小孩都需要被擁抱、被愛、被讚美、被肯定,只有這樣,
孩子才會發展安全感、自信心,甚至自尊。自尊的建立需靠父母不停的接納與肯定,
缺少其中一項,孩子會自卑、膽怯或者自我放棄。
作者將所學與在團體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父母心聲與困惑撰寫成書,使更多父母可以因此書受惠。
更盼望兒童在父母看書後,因管教態度改變而能更快樂、更健康的成長。

二、躁鬱與憂鬱症

1.《千萬別對躁鬱症的人說加油!》-田仲流著,王立言譯。如果出版。
躁鬱症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用漫畫就能輕鬆了解!
簡明的短文配合輕鬆的漫畫,讓您學會如何與躁鬱症患者相處,
並立刻具備所有關於躁鬱症的基礎知識。
2.《給陷入憂鬱的你-圖解憂鬱症小百科》-野村總一郎監修,張尚文審定,李曉雯譯。新自然主義出版
將艱澀難懂的醫學知識,透過深入淺出、體貼入微、完全圖解的編輯手法和寫法,
讓人一看就懂、任何人都能輕鬆理解。精緻的插圖,簡單明暸的表格,以及一般大眾容易忽略的細節提醒,
兼具知識深度與方便閱讀性,適合各種年齡層和教育程度的讀者閱讀,輕鬆了解憂鬱症的成因和治療的最新方式。
3.《憂鬱症》-春日武彥監修,沈晟審定,李幸娟譯。世茂出版
憂鬱症又稱為「心的感冒」,但只要與主治醫生合作,確實治療,便可以痊癒。
本書從身心層面的各種憂鬱症症狀談起,內容涵蓋了發病的起因、治療與藥物的服用、
家人的照顧及回歸社會的應對等,以圖文、表格並重方式,在文字敘述之中穿插圖表,方便讀者閱讀,
對憂鬱症患者及家屬極有參考價值。

三、精神官能症


1.《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馬汀.塞利格曼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觀念是一切改變的根本,而你自己是治療的關鍵。
書中仔細檢討焦慮症、驚恐症、憂鬱症、貪食症、同性戀、酗酒等問題的成因,
將它們分成可以改變和不可改變兩類,然後指出正確對待這些問題的方法。

2.《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John Medina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分子生物學家麥迪納博士分享他在大腦科學領域研究的成果,探討大腦知識對於在教室的教學以及在職場的工作
能有什麼幫助。書中每一章分別解釋一個大腦守則──科學家所知道的大腦工作方式,
然後提出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建議。當你了解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就會明白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大腦。
文章同步刊登於

睡眠不足會增加罹患癌症的機率(yahoo網站)

十一月 18th, 2008 Posted in 失眠 Tags:

有規律的運動,有助於減低罹患癌症的機率,不過,睡眠不足有可能讓運動白費。

這項以將近六千名1865歲的美國婦女為對象的研究再次確認,經常運動的人,罹癌的機率比較低,不過運動的效益,會因為睡眠不足而打折扣。

研究人員把調查對象,依照運動量多寡,分成兩組,單純就運動比較多的那一組進行睡眠分析,結果發現,每天睡眠不足7小時的人,罹癌的機率比睡眠超過7小時的人,高了將近一半。

為什麼睡眠不足,會提高癌症罹患率,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的機制,目前並不清楚,不過適度的睡眠有益健康,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一直認為睡眠不足是國民健康的一個潛在威脅因素,過去20年來,美國成人每天睡不到6小時的比例,不斷上升。

睡眠專家說,睡眠不足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心血管疾病、憂鬱症都有關係,它也容易使人養成吸煙和酗酒等不良習慣。

有規律的運動則可以降低乳癌、大腸癌等多種癌症的罹患率,因為運動對內分泌、身體的免疫能力及體重,都會產生良性影響。

失眠時你該提供給醫師的資訊

六月 2nd, 2008 Posted in 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 Tags: ,

失眠時你該提供給醫師的資訊

就診前或是在診間,你應該提供醫師

(平均以一個星期為基準)

1.   睡著所需時間

2.   晚上醒來次數,醒來睡得找嗎

3.   總計一個晚上睡多久

4.   就寢與起床時間

5.   起床感覺如何

6.   就寢前你會做哪些幫助睡眠的事(喝酒,喝牛奶)

會不會覺得太多呢,林醫師知道你不太容易記住,沒關係,一位受訓好的精神科醫師可以問更多細節,以幫助醫師更了解你失眠的原因,不過你要好好提供醫師上述資訊喔,千萬不要隨便到藥局拿安眠藥服用或是上網買來路不明的"食品"喔。

腹式呼吸(林醫師的媒體新聞)

六月 1st, 2008 Posted in 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 Tags: , ,

油價上漲引發民生必需品跟著漲,許多人因這波漲價感到吃不消。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在門診上發現,有些平常已累積生活或工作壓力的患者,面臨這股漲價潮,不僅有焦慮感,還會使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頭痛等情況,進而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建議可做腹式呼吸,每次進行20下,1天至少80下,能穩定自律神經。

面對需求壓力,會使自律神經失調,出現焦慮、煩躁、頭痛等狀況。

胸悶 頭痛為焦慮徵兆
楊聰財醫師表示,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心理需求是最大的壓力來源,物價上漲讓人出現「荷包失血」、「日子過不下去」等感受,引發焦慮、失落等問題。人一旦焦慮,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活動,產生煩躁、頭痛、頭暈、胸悶、心悸和肌肉緊繃等情況,無法心平氣和地工作或念書,晚上甚至失眠、易驚醒,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松德診所身心科醫師林耿立也表示,女性面臨壓力多以心情低落來表現,男性則較容易動怒、脾氣暴躁。

 

每天至少做80下腹式呼吸,有助穩定自律神經、改善焦慮情緒。

腹式呼吸 睡前2小時放空
若出現上述焦慮引發的徵兆,可試著做腹式呼吸,找張靠背的椅子,全身放鬆,以鼻子緩慢吸氣,把肚子吸滿,再用嘴巴吐氣,速度愈慢愈好,每次做20下,1天至少做80下,就能穩定自律神經,改善焦慮情緒。林耿立醫師則表示,睡前4小時盡量不要運動,以免交感神經活化,情緒亢奮而失眠;睡前2小時就盡量放空腦袋,不要工作或進行過度用腦的動作。若狀況一直沒改善,焦慮情緒會持續累積。楊聰財醫師建議,趕緊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尋求協助,可透過與醫師會談獲得改善;若情況較嚴重,醫師會給穩定神經或使血液中血清素濃度升高的藥物,只要遵照醫囑,就有助於穩定情緒、舒緩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