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Posts tagged '強迫症'

NIMH文章(五):認識強迫症

由於秋冬是憂鬱症與躁鬱症的好發季節,因此前幾則林醫師與楊景然醫師選擇先跟讀者們介紹憂鬱症與躁鬱症。而本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診間也相當常見的強迫症,同樣也歡迎大家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出!!

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屬於焦慮疾患的一種,症狀為重複出現不想要的想法或重複性的強迫行為。重複性的行為包括洗手、計算、再確認或清潔的行為,且同時也希望能趕走或避免出現這些強迫思考或行為。進行這些「儀式」能夠提供患者短暫的放鬆,而不能做這樣的行為將會使患者的焦慮明顯增加。

強迫症的特徵與症狀

強迫性患者有持續、不舒服的想法,會採取某些儀式(強迫行為)來控制的思想產生焦慮,但大部分的情況卻是他們被這些儀式所控制。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太過在意細菌和髒污,他們可能會強迫自己必須不斷不斷地洗手;如果太過介意有人會入侵,他們可能會一再一再地在睡覺前重複將門上鎖。害怕社交尷尬的強迫症患者可能會迫使自己在鏡子前面不停梳理頭髮,甚至被鏡子給「抓住」,以至於完全無法抽身。重複這樣的儀式行為並不是一件讓人舒服的事,充其量也只能短暫地釋放因為強迫思考而帶來的焦慮而已。

其他常見的儀式包括必須一再確認事情、碰觸某些東西(尤其是有特定順序的),或計算事情;有些常見的強迫思考包含:對所愛的人施以暴力和傷害的想法、頻繁地想要進行一些人們不喜歡的性行為,或是想著某些宗教信仰所禁止的事情。強迫性患者對於秩序和對稱相當在意,所以難以將東西丟棄(所以容易累積),因而囤積不必要的東西。

健康的人也會有儀式行為,像是在出門前會好幾次檢查廚房的火爐。不同的是,強迫症患者即使覺得這樣做會干擾日常生活,而且對重複行為感覺到痛苦,他們還是會重複不由自主地進行「儀式」。大部分的成人患者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毫無意義的,而有些成人患者與多數的的兒童患者並不清楚他們的行為是不尋常地。

在美國約有兩百二十萬名成人患者,且可能會與飲食疾患、其他焦慮症或憂鬱症產生共病。強迫症發生在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大約相等,且經常在兒童時期、青少年時期或成年早期發病,1/3的成人患者是從孩童時期就出現症狀,而研究指出強迫症可能會在家族中蔓延。

強迫症的病程相當不同,症狀可能會隨著時間減輕或變得更糟。如果強迫症變得嚴重時,可能使一個人無法工作或完成家中的一些事務。強迫症患者會藉由避免那些會引發強迫思考的情境來幫助自己,甚至他們也可能會用藥物或酒精來安撫自己。

強迫症的治療

強迫症通常以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如系統減敏感法或洪水法)的成效都很好。藉由面對會造成害怕或焦慮的情境,使他們對於原來的恐懼變的不那麼敏感(去敏感)。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支持針對以目前的治療方式仍無法改善的強迫症患者所進行的新研究取向,這些取向包括了結合和增強(附加)治療,如同深層腦部刺激的現代科技。

摘自: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中文翻譯:李碧蕙、洪紫瑋

校閱:楊景然醫師

松德診所推薦書籍

一、過動症與注意力不足

1.《10天內,孩子不再是小霸王》-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著,陳昭如譯。新手父母出版。
一份專為四到十八歲孩子所設計的十天改造計畫。
全書深入剖析孩子偏差行為的成因,教導父母以全新的角度認識這些偏差行為的來源。
這個十天計畫每日循序漸進,提供具體而實用方法以改善孩子的行為,
同時並附有許多精采生動的個案故事,為正為偏差孩子所苦的家長指點迷津。
2.《10天內,培養專注力小孩》-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著,陳昭如譯。新手父母出版。
你的孩子並不是懶惰或沒有學習動機,他可能有長期注意力方面的問題。
而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克服這個問題。
柏恩斯坦博士的十天計畫新穎、有效、而且具原創性,
適用於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孩子,包括有ADHD及其它症狀的孩子。
3.《注意力不足症候群》-臧汝芬醫師著。宏欣文化出版。
每一個小孩都需要被擁抱、被愛、被讚美、被肯定,只有這樣,
孩子才會發展安全感、自信心,甚至自尊。自尊的建立需靠父母不停的接納與肯定,
缺少其中一項,孩子會自卑、膽怯或者自我放棄。
作者將所學與在團體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父母心聲與困惑撰寫成書,使更多父母可以因此書受惠。
更盼望兒童在父母看書後,因管教態度改變而能更快樂、更健康的成長。

二、躁鬱與憂鬱症

1.《千萬別對躁鬱症的人說加油!》-田仲流著,王立言譯。如果出版。
躁鬱症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用漫畫就能輕鬆了解!
簡明的短文配合輕鬆的漫畫,讓您學會如何與躁鬱症患者相處,
並立刻具備所有關於躁鬱症的基礎知識。
2.《給陷入憂鬱的你-圖解憂鬱症小百科》-野村總一郎監修,張尚文審定,李曉雯譯。新自然主義出版
將艱澀難懂的醫學知識,透過深入淺出、體貼入微、完全圖解的編輯手法和寫法,
讓人一看就懂、任何人都能輕鬆理解。精緻的插圖,簡單明暸的表格,以及一般大眾容易忽略的細節提醒,
兼具知識深度與方便閱讀性,適合各種年齡層和教育程度的讀者閱讀,輕鬆了解憂鬱症的成因和治療的最新方式。
3.《憂鬱症》-春日武彥監修,沈晟審定,李幸娟譯。世茂出版
憂鬱症又稱為「心的感冒」,但只要與主治醫生合作,確實治療,便可以痊癒。
本書從身心層面的各種憂鬱症症狀談起,內容涵蓋了發病的起因、治療與藥物的服用、
家人的照顧及回歸社會的應對等,以圖文、表格並重方式,在文字敘述之中穿插圖表,方便讀者閱讀,
對憂鬱症患者及家屬極有參考價值。

三、精神官能症


1.《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馬汀.塞利格曼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觀念是一切改變的根本,而你自己是治療的關鍵。
書中仔細檢討焦慮症、驚恐症、憂鬱症、貪食症、同性戀、酗酒等問題的成因,
將它們分成可以改變和不可改變兩類,然後指出正確對待這些問題的方法。

2.《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John Medina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分子生物學家麥迪納博士分享他在大腦科學領域研究的成果,探討大腦知識對於在教室的教學以及在職場的工作
能有什麼幫助。書中每一章分別解釋一個大腦守則──科學家所知道的大腦工作方式,
然後提出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建議。當你了解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就會明白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大腦。
文章同步刊登於

認識強迫症

五月 31st, 2008 Posted in 強迫症 Tags: , , ,

認識強迫症

何謂強迫症?

指一種病態性的行為或意念一再發生且病人無法自控,而病人也會常藉著重複的行為,來消除病態性的行為或意念。這些足以讓人沮喪與影響個人功能,包括:執業、社交功能及人際關係。

強迫症的主要症狀?

l 強迫性思考

強迫性思考就是持續出現一些無意義的想法或影像。但這些想法是強是侵入的、令人不愉快的,而產生很高的焦慮。

l 強迫性行為

在強迫性想法之後出現,可暫時降低強迫性思考帶來的焦慮,故不斷地強化執行強迫性行為的動機。最常見的強迫性行為就是洗手與檢查物品,其他症狀包括:算數字、收集物品、物品排列的整齊性。

l 病識感

大部分時間有病識感,知道自己的強迫性想法是無意義的或誇張的,強迫性行為也是不需要的。但並不足以停止強迫性思考或行為。

l 抗拒

很多人可以在他們工作或上學時的數小時之內控制強迫症狀。但是數年之後對強迫症的抗拒減弱,費時的儀式行為占據大部分的時間,使得他們無法外出參與活動。

l 症狀的慢性化

強迫症會持續多年,甚至是數十年。但是大多數的病人症狀會變成慢性化。

甚麼造成強迫症?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它是來自神經生物(或稱之體質)因素。臨床上顯是強迫症對某些藥物有良好的反應,而這些藥物是影響一種叫血清素(serotonin)的神經傳導物質。強迫症有時合併憂鬱症、妥瑞氏症、焦慮症以及小孩子的過動症等等其他疾病,經過藥物治療後,可以改善腦中的這些不平衡。

如何治療強迫症?

 

l 藥物治療

 

具有影響血清素效果的藥物可以減少強迫症的症狀。這些藥物包括某些抗憂鬱劑,亦可併用其他藥物讓治療效果更好。治療時間約是三星期左右即可以緩和,但是仍須慢慢與醫師配合不可自行停。

 

l 認知行為治療

 

原則就是不斷面對讓病人害怕、焦慮的事物。然後鼓勵病人對抗那些因害怕或緊張所致的強迫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暴露和不反應法」。起初這會使病人變得更焦慮,但事在心理師的指引之下,透過重複練習,焦慮會逐漸減少。